張金芳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qū)臨齊街道明德小學 山東德州 253500
在很早的古代教學中已經提出了“提問”,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這個方式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不解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當面的解決,會加深學生的影響,而且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考的到,相互直接的交流,學生用自己的交流方式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是教師開闊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尤其對于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
無法準確把握知識的本質。例如,這個知識點的知識庫是什么,以及什么樣的知識點學習可以用于服務?有什么困難?我們應該在哪里切入問題,只有我們準確地掌握了知識的本質,我們才能正確地切入問題。
課堂上有幾十個問題,但只有幾個問題。在教師的課堂上,這類問題非常嚴重,教師的問題設計是不合理的。
在課堂上,學生沒有時間提問。很少有學生主動提問。缺乏教師問題的有效性。答案不那么開放。他們不敢放手,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教室。
在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有效性差的問題非常突出。沒有必要提出問題,低效的重復性回答問題,并且更常見的是代表講座提問。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1]。
學生在遇到思維發(fā)生受阻時,要勇敢的提出問題,教師也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通過教師的引導,降低問題的難度,打開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對知識更好的理解,逐漸的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促進自己思維的發(fā)展,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獲得成就感,樹立在學習數(shù)學方面的自信心[2]。比如:數(shù)學中的一個應用題“在班級中總共的書籍有260本,讓學生把這260本書籍擺放到三層書架上,要求再最上層的書架上擺放1/4的書,在中層擺放1/5的書籍,在下層擺放1/6的書籍,問著三層書架每層各擺放多少本書籍”這個問題對于剛接觸數(shù)學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教師讓學生自己思考,之后教師要提問“想總共的書籍有多少分,每層的書架的書籍占多少分”這樣引導之后學生就會明白,最上層的4分,中間的5分,最下層的6分,總共就是15分,最上層的書籍綜述就是6/15,是總書籍260中的6/15,這樣就很容易的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打開了學生自己的思維,解決了問題[3]。
當教師思維“模糊”時,他們應該用問題或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反思,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本質的深入理解,運用正確的思維規(guī)律,充分辯證地看待問題。例如,在教師教授整數(shù)加上減少之后,要
作者簡介: 張金芳(1966-),女,本科,畢業(yè)于聊城師范學院。求學生做(等于1.4)等于多少。一個學生只減去整數(shù)部分得到3+1.4;另一個學生計算2+1.4得到3.4,然后從減去的s中減去3.4。結果又在退位的過程中。這表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仍然是片面的,有些含糊不清。在分析了兩名學生所犯錯誤的原因并予以糾正之后,老師并沒有就此停止,而是在適當?shù)臅r候問:如果答案是3+1.4或2.4,那么該主題應如何改變?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每個人的討論。這個問題暴露了整數(shù)和減少的混亂或錯誤區(qū)域。這個問題來自學生,并由學生自己解決。它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動員學生。學習熱情。
由于學生經驗水平的局限性,他們往往缺乏對問題的深刻思考,只能保持在一般或淺層次的理解水平,并且滿足于一定程度。這時,老師應該及時提問,逐步探索,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入[4]。探究性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深刻思想,提高思維水平。例如,當教授“理解的一半”時,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方形紙上找到1/2,1/3,1/4,然后比較并比較1/2>1/3>1/4,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找到法律,一位學生回答:“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字越多,數(shù)字越小?!崩蠋熈⒓捶裾J了答案,以便學生的理解保持在一般或淺層次。事實上,只要受到啟發(fā),教師就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如果您問:您找到的零件數(shù)量越大,數(shù)量越小。為什么?最后,同一對象的副本數(shù)越多,副本數(shù)越少。這種及時的提問,一步一步,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更深入,更廣泛。
在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存在諸多問題,如單一的提問方法,簡單的內容,只有少數(shù)學生[5]。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誤解。因此,我們將通過對教師觀念相關性的研究,幫助教師更科學有效地運用課堂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數(shù)學的情趣,要正確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一些思維比較慢的學生好單獨的輔導,給予更多的鼓勵,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是每個學生天生都是天才,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教師的職責就是應用適宜學生的方式引導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潛力,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教會學生在面對挫折和失敗,要更加的堅強去戰(zhàn)勝。
教師只能在課堂上形成正確的提問概念,遵循一定的原則,掌握適當?shù)奶釂柗椒?,以發(fā)揮課堂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使課堂生動活潑,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