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娥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qū)水橋小學,云南 曲靖 655331)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一步一個腳印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新課標中強調學生應具有開闊的視野、創(chuàng)新的思維、閱讀理解和表達記憶的本領,以及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和分析處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這不得不依靠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因此,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從小培養(yǎng),在語文學習中交會他們自主獲取知識、自主探索道理、自主理解運用等能力。本文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析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要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首先要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氛圍。如果班級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學生便能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自覺地獲取新知識。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成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首先,教師充分利用早午自習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指導孩子閱讀,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其次,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挑選讀物,自由閱讀并書寫筆記。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和教室圖書角提供給學生們的學習資源。
(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作文《秋天的圖畫》的過程中,課前教師要指導孩子親自到大自然中體會秋天的景色,例如:田野、果園。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感與同學們分享交流,可以從種類、樣子、顏色、氣味等方面感受秋天的豐收景象,在實踐中互相學習進步、取長補短。這樣一來,學生們在寫作時就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抒發(fā)。
(三)開展各種比試競爭。小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比試競爭,所以可以組織“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把學生的德育、智育和體育等都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根據(jù)孩子們的學習成果給予一定的獎勵。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開始。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的學生,自學能力處于較弱的狀態(tài),導致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從基本的預習抓起。在小學生的預習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應把預習安排在課內,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將預習的要求簡明扼要地傳達給學生,要求他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總結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劃出并自學生字詞。隨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自己嘗試分析并加以解決。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掌握了預習方法,具備初步預習能力后,再把預習安排在課外。在教學時我們應當從低年級開始就滲透預習,逐步適當?shù)卦黾宇A習的難度,依照梯度式的學習步驟,在教育過程中逐步地幫助學生提高自學的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為學生點亮一盞指路燈,將自學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迷茫的黑夜里,找到學習的路徑,走向探索語文魅力的終點。
(一)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參考資料。在小學生的啟蒙學習中,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可謂是他們的好伙伴,工具書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索知識的好習慣。參考資料可以輔助學生預習過程中理解課文,解決部分疑惑。例如:《一點通》、《教材解析》等。
(二)利用好網(wǎng)絡幫手。網(wǎng)絡是一個大知識庫,教會學生上網(wǎng)查閱資料很有必要。網(wǎng)絡可以提供閱讀的相關背景知識、常識性知識及其它小資料,能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啟迪思維。
總而言之,教師應改變應試教育的方法,不是只交給學生書本知識,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順利解決終身學習中的困難。在學習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在知識的海洋里,在生活的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持之以恒、誨人不倦,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