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 蔡黎曼 陳嘉欣
【摘要】本文以“三只搗蛋貓”活動為例,分析幼兒園教育戲劇有效提問技巧,包括建立戲劇情境,梳理角色特征;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凸顯戲劇張力;解決核心沖突,遷移已有經(jīng)驗。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戲劇;有效提問;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9)7/8-0029-04
蘇格拉底曾以“產(chǎn)婆術”譬喻,強調(diào)提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問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進而使其深度加工所學內(nèi)容、檢測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2〕在教育戲劇中,提問的作用更加突出。教育戲劇是指在自然開放的氛圍中,由一位引導者憑借線索材料,運用建構空間、出入戲、制造沖突等戲劇技巧和戲劇范式①引發(fā)參與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使其運用假裝本能,通過肢體、言語、表情等戲劇元素外化某一戲劇情境,探討并解決角色所面臨的問題(黃佩珊、蔡黎曼,2018;林枚君,2005)。問題是匯聚戲劇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核心。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戲劇通常緊扣一個焦點問題鋪陳活動內(nèi)容,由該焦點問題引發(fā)對其他問題的探討,從而構成宏觀戲劇場景。焦點問題指向核心沖突,蘊含豐富的戲劇張力,能激發(fā)參與者學習并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鄭雅芳,2012)。教師只有掌握有效提問技巧,才能在教育戲劇中游刃有余地穿插有關焦點問題的提問,把控活動進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有助于“建立虛擬情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挑戰(zhàn)幼兒原有假設,并引發(fā)幼兒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內(nèi)在的想法和感受”(Kathleen Warren,2008)。另有研究者主張教師通過提問促進幼兒對角色的理解,并借由角色尋求個人反應,銜接已有經(jīng)驗,進而更深入地思考戲劇情境(鄭雅芳,2012)。本文擬以“三只搗蛋貓”活動為例,探討幼兒園教育戲劇有效提問技巧,為一線工作者組織相關活動提供參照。
一、“三只搗蛋貓”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依托《三只搗蛋貓》繪本展開。該繪本講述了三只流浪貓在一個寒冷的冬日被主人一家收養(yǎng),而后因頻頻搗蛋而惹怒了女主人,女主人想把它們送走。最終在孩子們和男主人的努力下,它們又被留下了。具體活動設計見下表。
二、有效提問技巧分析
1.建立戲劇情境,梳理角色特征
活動一開始,教師運用聲音情境范式,通過播放門鈴聲引出問題:誰在敲門?由此進入戲劇情境。這一問題起導入作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以劇中某一角色、某個場景為緣由,或提取最能反映戲劇沖突的線索,引發(fā)幼兒的參與欲望。隨后采用的教師敘述范式能幫助幼兒盡快對三只流浪貓的外形特征建立具象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三只流浪貓的動作、表情等,梳理其角色特征。具體討論過程如下。
師⑩:請你們看一看,這三只小貓有什么不同?
幼1:一只黑色,一只白色,一只……像奶牛,它看上去好像有些尿急。
師:咦,你為什么這么覺得呢?
全體:因為它在發(fā)抖呀!
師:除了想撒尿,還可能因為什么而發(fā)抖?
幼2:很冷。
師:為什么它感到冷呢?
幼3:因為它呆在室外,室外有風。
師:天氣這么冷,它為什么呆在室外呢?
幼3:不知道。
師:它們臉上的表情怎么樣?
幼4:不開心。
師:你從哪看出它們不開心?
幼4:嘴巴,你看它們的嘴巴是這么彎的。(幼兒作撇嘴狀)
幼5:我覺得它們還很餓。
師:為什么你覺得它們很餓?
幼5:因為它們手捧著肚子,肚子扁扁的。
師:為什么它們又冷又餓呢?
幼6:我知道了。因為它們沒有家,它們是流浪貓。
由上可知,教師基本就特征描述、原因追溯兩方面展開提問。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流浪貓的外形特征描述其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角色更多細節(jié),如“發(fā)抖”“捧腹”“撇嘴”等,以此豐富幼兒關于角色形象的感知。如此,饑寒交迫的流浪貓形象更加鮮活立體,為后續(xù)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伏筆。
為進一步把握角色特征,幼兒需對角色歷史有一定了解,包括角色經(jīng)歷、角色性格形成的來龍去脈等。在課時一結束后,幼兒就三只流浪貓無家可歸的原因展開了討論。討論結果分為兩類:一是三只貓咪遭到了主人的遺棄;二是三只貓咪途中走失,找不到回家的路。教師據(jù)此提出兩個問題:主人為什么要拋棄三只貓咪?三只貓咪為什么會迷路?幼兒的討論過程如下。
幼1:因為主人覺得它們不好看。
幼2:主人是不是和它們呆膩了,所以要趕走它們?
幼3:可能主人覺得貓咪太多,不容易養(yǎng),就丟掉了它們。
幼4:肯定是因為它們太調(diào)皮了才被主人拋棄的。
幼5:是因為它們?nèi)戆l(fā)臭,全身都是細菌,所以主人扔了它們。
幼6:我覺得它們肯定是因為太貪玩了,所以才找不到主人。
上述幼兒對流浪貓落難經(jīng)歷的推測一定程度上與后續(xù)其在主人家受到優(yōu)待的情節(jié)形成對比,而對其調(diào)皮、貪玩等性格特征的推測也呼應了其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
2.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凸顯戲劇張力
杜威認為,戲劇活動即“做中學”的過程,要想彰顯活動的戲劇性特質(zhì),必須引進戲劇性的懸念因素?!?〕在“三只搗蛋貓”活動中,教師緊扣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重要事件提出問題,逐步生成戲劇沖突,以此制造懸念,凸顯戲劇張力。
課時二涉及對如下戲劇沖突的處理:孩子們想收養(yǎng)流浪貓,爸爸媽媽卻不同意。媽媽面露難色,猶豫了很久,爸爸一臉不情愿??梢?,爸爸媽媽兩人的態(tài)度并非完全一致。此時,主班教師和配班教師分別入戲扮演媽媽和爸爸。在爸爸堅決表明反對收養(yǎng)流浪貓后,畫面定格于爸爸那副不情愿的神色。扮演媽媽的主班教師以角色口吻講述內(nèi)心感受:“爸爸說得很有道理,可孩子們那么喜歡貓咪,那么想收養(yǎng)它們,我真舍不得孩子們傷心。”教師繼而發(fā)問:“你們能幫幫我嗎?該不該收養(yǎng)流浪貓呢?”在上述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角色身份提問,請幼兒幫助角色擺脫兩難困境。這有助于幼兒投入戲劇情境,體驗棘手的戲劇沖突,通過分析與解決問題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
在課時三中,兩名幼兒扮演家庭成員,照顧貓咪洗澡,而后采用群體雕塑范式,表現(xiàn)貓咪酣然入睡的溫馨畫面。這段劇情節(jié)奏較舒緩,教師只在必要處敘述故事情節(jié),未作任何提問。在課時四中,三只搗蛋貓本性畢露,戲劇沖突急劇展開,先是三只搗蛋貓在外樹敵,挑逗鄰居家的大狗,繼而又嚇得家中客人大驚失色。事后,媽媽大發(fā)雷霆,情節(jié)即將發(fā)展至高潮。此時,教師通過以下一系列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媽媽生氣的原因,為幼兒理解接下來媽媽堅決要送走三只搗蛋貓的情節(jié)作鋪墊。
師:為什么之前孩子們和貓咪玩得很開心,現(xiàn)在卻笑不出來了?
幼1:因為媽媽生氣了。
師:媽媽為什么生氣呢?
幼1:因為貓咪欺負大狗。
師:為什么媽媽因為貓咪欺負大狗而生氣呢?
幼2:大狗的主人看到后,向媽媽告狀了。
師:原來如此。那還發(fā)生了什么讓媽媽如此生氣?
幼3:客人在時,貓咪把家里弄得很亂。
幼4:它們嚇跑了客人,很沒有禮貌。
3.解決核心沖突,遷移已有經(jīng)驗
情節(jié)展開通常遵循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尾這一模式,每一環(huán)節(jié)均緊扣核心沖突,從而形成閉鎖式的故事結構。在課時五情節(jié)達到高潮時,核心沖突凸顯:孩子們想收養(yǎng)流浪貓的意愿與媽媽的想法相悖。由核心沖突衍生出焦點問題,即“該不該收養(yǎng)流浪貓”。主班教師再次入戲扮演媽媽,采用角色會議范式,引導幼兒自由討論如何安置貓咪。討論過程如下。
幼1:媽媽,讓貓咪留下來吧。
師:不行,堅決不行,它們太會搗蛋了!
幼2:可是我們很喜歡它們呀!
幼3:貓咪被送走后又沒有家了,它們很冷的。
幼4:我們?yōu)樨堖滟I了這么多東西,送走就浪費了。
幼5:不能送走,它們會被壞人抓走,它們會死的。
師:可是它們太會搗蛋了,怎么辦?
幼6:我們可以買只籠子,它們被關進籠子后就不會亂跑了。
幼7:還可以給籠子上鎖,等我們回來才放它們出來。
幼8:我們可以請樓下寵物店的哥哥教它們乖乖聽話,他的小貓就一點兒也不搗蛋。
幼9:我們還可以用繩子牽著它們,一人牽一只,這樣它們就不會打架了。
在上述討論中,教師緊扣核心沖突,引導幼兒思考減少貓咪搗蛋行為的辦法。在課時六中,教師采用坐針氈范式,由教師扮演搗蛋貓坐針氈,以搗蛋貓的口吻向幼兒提問:“你們想對我說什么?”幼兒與搗蛋貓交流內(nèi)心感受,并積極調(diào)動已有經(jīng)驗幫助搗蛋貓學習與他人和平相處。
有效提問源于有效問題。正如加里·鮑里奇(Gary D Borich)所言,“有效問題是那些學生(幼兒)能夠積極回答并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教師始終基于戲劇情境,緊扣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進行提問,并適時追問。此外,教師還結合一定戲劇范式變換提問口吻、提問類型等,激發(fā)了幼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發(fā)揮了教育戲劇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59.
〔2〕張小巧.幼兒園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提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M〕.姜文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7.
〔4〕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易東平,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209-228.
The Effective Questioning Skills in Kindergarten Drama in Education: Using the “Three Trouble Making Cats” Activity as an Example
Hu Hui1, Cai Liman2, Chen Jiaxin2
(1Jianan Xincun Kindergarten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33)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Using the “Three Trouble Making Cats” activ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questioning skills in kindergarten drama in education, including setting up drama context, analyzing role features, promoting plots, clearly showing the tension, solving the major conflict, and using childrens learned experience.
【Keywords】kindergarten; drama in education; effective questioning; questioning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