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陽
(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300)
何為人文素養(yǎng),顧名思義,人文就是人文科學,而素養(yǎng)就是一種能力或精神要素,簡言之就是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知識修養(yǎng),而其核心就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在《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人文素養(yǎng)急劇流失的今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制定者,作為學生的領路人,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首先要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yǎng),就像葉瀾教授所說:“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钡拇_,在以往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注重于美術技能的培養(yǎng),重模仿輕創(chuàng)造,重技巧輕情感,這就導致美術教材中很多具有人文價值的作品不能充分發(fā)揮其效用。其實,一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用,其技巧是次要的,最有價值的應該是其所含有的豐富內涵,如果忽視這一點,僅僅注重技巧的傳授,或許就顯得有點舍本逐末了。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努力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yǎng),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在傳授學生技巧的同時,為學生進行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也能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進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旨在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誠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技巧的指導,但一味的給學生進行灌輸,而忽視學生的自我感受,不僅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喪失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感受美術作品的人文價值,進而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無聲滲透。例如,在學習“生活中藝術的花”這一節(jié)時,教師就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列舉一些關于花的偉大作品,讓學生自主的欣賞和感悟,比如西方畫家中梵高的《向日葵》,中國畫家中潘天壽的荷花?;蛟S在欣賞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到的了花的美麗,有的學生看到了畫中的孤寂,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學生真實的感受。而在學生欣賞之后,教師可以在為學生做出進一步的解讀,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作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背景等,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其所具有的人文價值。
實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是對知識進行印證和深化的最好的途徑。的確,紙上得來終覺淺,唯有躬身實踐,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在進行人文素養(yǎng)滲透這條路上,實踐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從而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進一步滲透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一些自然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shù)氐囊恍╋L景區(qū)去游玩,讓學生在游玩中感受自然之美妙。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景區(qū)內的一些現(xiàn)象,比如亂丟垃圾,在一些古跡上隨意刻畫等,然后讓學生把這些情景創(chuàng)作成一幅幅畫作。這樣,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和自由創(chuàng)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畫作,更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深化。
評價是教師教學中經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旨在通過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自我。然而,在以往的評價中,教師多以繪畫技巧的優(yōu)劣去評價學生,這種評價方式顯然忽視了很多內在的價值,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更不利于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因此,教師要改變評價的方式,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評價,從而使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有機可乘”。至于如何使評價多元化?首先,在教師方面,教師要改變評判的標準,在其中融入一些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讓學生逐漸明白人文素養(yǎng)在美術作品中的價值所在。其次,在學生層面,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隨著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也一定能隨之提升。
總之,美術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挖掘其人文價值,并不斷的將其與教學相融合,這樣不僅能促使美術教學更加的豐富,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