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微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瞿佑所作的《剪燈新話》可說是一部蘊含豐富意味的反諷的文本。瞿佑在《作者小傳》中寫到:“其在保安,當興和失守,邊境蕭條,永樂己亥,降佛曲于塞下,選子弟唱之,時值元宵,作《望江南》五首,聞者凄然泣下。又有《漫興》詩及《書生嘆》諸篇,至今貧士失職者,皆諷詠焉?!盵1]且又于序中自述:“今余此編,雖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補,而勸善懲惡,哀窮悼屈,其亦庶乎言者無罪,聞者足以戒之一義云爾?!盵2]瞿佑有感于身世,以其深刻的批判意識進行創(chuàng)作,往往于詩詞小說中蘊藏強烈的諷怨情緒。既往的研究亦多有提及,如石昌渝先生說:“《剪燈新話》頗有亂世黍離之患,在神怪故事中有所諷喻,有所抑揚,有所懲獎。文雖絢麗,意卻超詣悲愴。”[3]然而,關于《剪燈新話》中的反諷意味,卻仍有未細致論說之處,而這正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其中不僅體現(xiàn)出瞿佑的小說技巧,更隱含著元末明初那些失意文人們特有的復雜心境。
正如浦安迪所言,反諷往往潛伏在錯綜復雜的字里行間,寓意含蘊深遠。[4]那么在瞿佑的小說中,這種反諷的意味是如何顯現(xiàn)的呢?結合文本,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在修辭層面,運用了冷熱交替的諷喻模式;在結構層面,一些構思精巧之處潛藏著諷喻意味;在思想層面,離經(jīng)叛道中蘊含了反諷傾向。
在瞿佑的小說里,反諷的實現(xiàn)有賴于許多特殊意象的設置安排,尤其在冷熱對比或交替中蘊含諷喻。冷熱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對照、交替變化,這種結構上的對稱性常常使得雙方在互相呈現(xiàn)的美學意蘊的映襯下顯得更為鮮明和復雜?!袄洹迸c“熱”相互鏡照,相互滲透,冷中有熱,熱中有冷。正如福禍相依,陰陽相和,這種冷熱交互正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模式的寫照?!凹ぐl(fā)人們狂熱行動之冷與給人以冷落之感的熱,不斷交替變換終于形成一種鮮明的諷嘲,使小說含義深遠,意味無窮?!盵5]
在《水宮慶會錄》中,余善文受邀參加慶殿會,“獻酢陪高會,歌呼得盡歡”[6],此為“熱”;而在勝事良辰、名利雙收之后,余善文反倒棄家修道,巡隱山林,此為“冷”。瞿佑層層升級狂歡喧鬧之“熱”,而在結尾處以余善文不屑一顧的舍棄霎然收歸于清靜隱遁之“冷”,兩相比照中,隱含著對汲汲營營于功名利祿者的諷刺。又如《華亭逢故人記》里,全、賈二士子初時皆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往來權貴豪門之間,任俠自負,所謂“袖中一把龍泉劍,撐拄東南半壁天”[7],極盡豪邁,卻倏忽于戰(zhàn)亂中消亡。而石若虛與此二者于幻設之境中重逢,全賈二人言語中皆失卻當年之豪氣,忍辱悲憤,傷世感懷,“生存零落皆如此,惟恨平生壯志違。”[8]豪情壯志之熱血與唏噓長嘆之悲涼,前后相對,全、賈二人性情大變?nèi)舸?,而愈顯亂世對人品格心性之戕害,尤其對躊躇滿志的文人俠士而言,刺痛愈加深重。
瞿佑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間隙,經(jīng)常設置一些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不經(jīng)意便顯露出其精巧匠心及幽微的諷判態(tài)度。在構思設置時,瞿佑總是使人物在荒唐之舉后歸于禮制正途。如《聯(lián)芳樓記》,男女以不合禮俗的方式認識而交合,這本應受到正統(tǒng)禮制的譴責,但最終卻因雙方門當戶對而喜結連理。這種在正統(tǒng)規(guī)制下形成的內(nèi)在矛盾的張力重新建構了一種新的不穩(wěn)定的秩序,它反映了瞿佑的一種不確定不徹底的探索與反叛,游移徘徊于破壞與持守之間,似乎只想改變其中的某個過程,或者某個選擇,使其顯得更為奔放大膽,更為自由無羈;也似乎只想引起某種驚駭,某種震蕩,而不是徹底的顛倒傾覆。這同時也是元末明初的士人們復雜糾纏的心態(tài)顯現(xiàn)。
另外,瞿佑還通過對相似形象進行反復描繪,互相映射,產(chǎn)生筆墨濃重之感,以實現(xiàn)反諷的集中,從而取得更顯著的批判效果,更豐滿地表現(xiàn)小說的復雜意義。在《三山福地志》中,歲終時節(jié),元自實不得已再次向繆君乞食,繆君承諾于除夕送去米錢,元自實舉家懸望,卻只見有負米攜錢之人數(shù)過其家而不入。瞿佑特意描寫了稚子幾次奔走報信,卻終不過空歡喜。這來來回回逐漸消磨了元自實的耐性,終于將其逼至絕境。這種反復的描繪,不僅是矛盾凝聚爆發(fā)的催化劑,也隱含著一種雙重的諷刺,既是再次對繆君卑鄙嘴臉的揭露,亦是對元自實重蹈覆轍、自取其辱的辛辣嘲諷。又當元自實誤入三山福地,遇道士歷述其前世因果,自實連番發(fā)問那些貪賄殘暴、疏離職守的達官顯貴因果報應如何,一一應驗。瞿佑設置了一組人物群像,集中進行諷刺批判,大有痛快淋漓之感,交相影射之效。
《剪燈新話》多詩文,常因炫才之嫌而遭人詬病,但某些詩文著重處亦包含深切憂思與激憤諷刺。如《華亭逢故人記》中全賈二子的兩次賦詩,未參戰(zhàn)前抒發(fā)壯志:“四海干戈未息肩,書生豈合老林泉!袖中一把龍泉劍,撐拄東南半壁天。”[9]參戰(zhàn)后認清戰(zhàn)亂的殘酷面目:“漠漠荒郊鳥亂飛,人民城郭嘆都非。沙沉枯骨何須葬,血污游魂不得歸。麥飯無人作寒食,綈袍有淚哭斜暉。生存零落皆如此,惟恨平生壯志違?!盵10]前后對比觸目,全篇故事亦以此為中心進行編排鋪陳,著實對亂世亂象作了一番沉痛的反思與抨擊。瞿佑刻意突出詩文內(nèi)容及其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以詩文為指斥時弊之戈矛、伸張正義之護盾,表現(xiàn)出當時文人的典型心態(tài)與愿想。
應當特別注意瞿佑小說中的“儒家”傾向性。盡管《剪燈新話》曾因言情志怪、有悖道學而遭封禁,但其中實則蘊含根深蒂固的諸如善惡、忠義、人倫等儒家士人思想。神鬼報應之事,往往為游戲曲筆,其深層目的實是要宣揚正統(tǒng)道德?!督瘌P釵記》中的興娘借其妹慶娘之身回轉(zhuǎn)塵世,以求與興哥再續(xù)前緣,其間言行舉止大膽奔放,如投釵引誘、逼迫就范、懷璧私奔,這些潑辣逾矩的表現(xiàn)無論如何都是封建禮制所嚴厲禁止的,而瞿佑毫不忌諱地對其進行描述,并使其合情合理,生動有趣,這隱隱顯示出一種對封建禮制的破壞與反抗。然而,在小說最后,興娘又深愧父母恩情,自責絕親棄孝,要返還父母家中請罪,這又顯露出對人倫孝道的遵從恪守。在打破禮制束縛后,卻仍舊回歸禮制道德。雖然從結構層面上看,這一回歸是情節(jié)發(fā)展及揭示原委的需要,卻也足以顯示出瞿佑心中秉守的儒家教義。再者,這一回歸也意味著終點,既是興娘命途的終點,又是興娘與興哥世緣情愛的終點,其后又成為興哥生命的終點。前后相較,興哥與興娘違逆禮教獲得的是相互廝守的幸福,而重返禮教得到的卻是盡皆消隕的悲劇,不難體會其中既幽微又深刻的諷刺。
瞿佑在小說中常常構建出一種奇詭的秩序:現(xiàn)實世界中的平衡秩序被打破,小說人物則在夢境或冥間中尋求新的平衡,而往往這些幻境又是對現(xiàn)實的影射,人物在最后又不得不返回人間現(xiàn)實。譬如《滕穆醉游聚景園記》,滕穆知衛(wèi)芳華為鬼魂,卻無所畏懼,并勇于跨越人鬼之間的界線,與之交合,娶其為妻,還帶衛(wèi)芳華回鄉(xiāng)居住,卻對親友隱瞞其真實身份,只說是“娶于杭郡之良家”[11]。為何滕穆不直接告訴親友衛(wèi)芳華實為一鬼魂?瞿佑在此只一筆帶過,仿佛“不言自明”,而其實深藏意味。世人對于鬼魂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鬼魂邪惡、恐怖、怨毒,人鬼遇合是天下之大不韙。世人不允許鬼魂來打亂和破壞人間的正常秩序,也不允許人對“人”背叛,而與“鬼”相親。瞿佑在小說中將鬼魂刻畫成賢孝佳婦,滅其恐怖之色,而突顯其溫柔聰慧、勤勉奉獻之質(zhì),以求作為那種越軌舉動的轉(zhuǎn)移與修飾。在僵化的儒家社會環(huán)境中,這種熱烈浪漫的愛情卻要在欺瞞之中茍且偷生。瞿佑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掩蓋,實則暗含對那些循規(guī)蹈矩、刻板世俗者的諷刺。但同時,在這種漫不經(jīng)心與刻意頌揚之間,也流露出瞿佑一種折衷的無奈,一方面出離于規(guī)則,顯現(xiàn)出離經(jīng)叛道的潛質(zhì),一方面卻仍然無法脫離禮教規(guī)訓,尋求與社會的和解。
瞿佑在設置小說情節(jié)時,總是將有緣人一步步引向兩相聚合,后又一步步引向決絕分離;一步步將神鬼引向真實人間,模糊真實與虛幻的界線,一步步又刺破虛掩的真相,使神鬼回歸幻境,由此呈現(xiàn)人鬼之間鮮明而深刻的隔閡。人,無論如何不顧世俗成見,由現(xiàn)實世界而沉溺于鬼神虛幻,最終都難以圓滿。瞿佑借人鬼之間的悲歡離合,用這種生命的消亡、情愛的消逝、結局的悲苦,打破虛妄的幻象,揭示了人間世與虛幻境之間終究無法跨越與調(diào)和的處境。
浦安迪在分析《金瓶梅》時認為:“耽于聲色同一時刻也可囊括人類體驗中最真實和最虛幻的境界……每部作品在探索人生有因必有果一事和天地萬事皆空這兩者的界面時都設法跨越現(xiàn)實和虛幻間的微妙界線……對現(xiàn)實世界中人類活動的有條件肯定……對虛空深淵懷有一種敬畏之感最終又削弱了這種肯定的態(tài)度?!盵12]筆者以為這番關于真實與虛幻態(tài)度的言論同樣亦可適用于瞿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在聲色神鬼、真實與虛幻之間,在這種跨越界線的探索與微妙的游離狀態(tài)之間,現(xiàn)實世間與虛設幻境兩種空間的生存規(guī)則逐漸合同統(tǒng)一。而與此同時,“夢境與冥間以同樣的方式拓展了生命的架構”[13],難道瞿佑在創(chuàng)作時真的只是游戲筆墨,而無絲毫“敬畏之感”么?在瞿佑的小說中,有某種嚴肅的、深刻的東西,這是不應忽視而值得繼續(xù)深究的。
注 釋
[1](明)瞿佑等著:《剪燈新話(外二種)》,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作者小傳》部分。注[2]同,引自序言部分.
[3]石昌渝著:《中國小說源流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196頁.
[4](美)浦安迪著:《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沈亨壽譯,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部分。注[5][12]同,分別引自第58頁、第461頁.
[6](明)瞿佑等著:《剪燈新話(外二種)》,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頁。注[7][8][9][10][11]同,分別引自第20 頁、第21頁、第20頁、第21頁、第46頁.
[13]孫康宜著:《文學經(jīng)典的挑戰(zhàn)》,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