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利
(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涼水鎮(zhèn)中心學校,四川 南充 637471)
前言:自從我國教育部門施行了新的教育體制改革之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了社會各界人士頗為關注的一項重點。作為初中時期的地理教師,是學生地理知識雛形的“擺渡人”,如若教師不能在整個階段教育好學生,那么很有可能會使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學習的非常困難,畢竟初中時期的地理學科涉及到許多基礎性的知識點。不過,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依然存在某些不足之處,急需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初中時期的粵教版地理教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教材內容增刪,很明顯的一點就是針對性的將一些較為困難的知識點進行了刪除。要知道,這些刪除的部分如果教師愿意花費一些心思去進行優(yōu)化,其實有些地理信息對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很多教師對此卻避而不談,常常只關注新教材上的備課內容,未能整合各類有益于增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教課的過程亦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一定的消極學習興趣,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種教學態(tài)度。
盡管我國早已經實行了新的教育體制改革,但是仍然有部分學校的初中地理教師沿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手法,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課的時候手法十分單一,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知識的“硬性灌輸”作為主要的教育輸出手段,學生與教師之間取法必要的溝通與銜接,教師也根本不了解學生對于地理課堂上的疑惑是什么,沒有做到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所謂的地理實踐能力,其實是指人類在地理戶外考察、地理實驗操作乃至于具體的社會性調查等各方面上展現出來的實踐能力。若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一定要在課堂上設置巧妙的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并且還可以教會學生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地理環(huán)境。
舉例而言,在教授粵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東南亞》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時下比較熱門的影視劇入手,找到徐崢自導自演的大熱電影《泰囧》作為教學輔助素材,影片中王寶強扮演的角色規(guī)劃了一個旅游地圖,教師則可以根據這張地圖當中的點來引導學生了解整個東南亞地區(qū)的政區(qū)圖,讓他們了解到東南亞在馬六甲海峽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在將對應的蘇門答臘島、菲律賓群島等等地方在地圖當中的位置,之后可以延伸性向學生提出問題:“請問同學們,如果我們乘船出發(fā),從我們南部的福建去往泰國的最佳路線是什么”?在整個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就會自己翻越地圖,在潛移默化之間就掌握了許多關于地圖方面的地理知識。
所謂人地協(xié)調觀,事實上是指人們基于地理知識以及現象所引發(fā)的各種思維擴散能力,這種能力是地理這門學科最為基準的一個理念。在具體的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若想培養(yǎng)學生更好的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切入每個問題的“動脈”,將最核心的部分展示給學生,然后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例如,在教授粵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氣候》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我國各個頗具代表性的區(qū)域作為代表,然后引入時下非常熱點的“全球變暖”的問題,嘗試讓學生聯(lián)想一下地球變暖的因素是什么?我們國家的氣候時候會影響全球的氣候?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問題所在,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改善地域氣候環(huán)境的方案,講師則負責在學生的方案當中挑選具有可行價值的進行講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帶領下,培養(yǎng)起更加全面化的人地協(xié)調觀念。
簡而言之,就是要將地理知識的主干枝葉區(qū)分清楚,打造一個完善的地理知識疏導系統(tǒng),具體內容要做到層層遞進,言之有物。例如,在教授粵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水資源》一課的時候,教師則可以選擇將水資源這個概念比擬成一個大叔的“樹干”,這條“樹干”則是由“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的組成”與“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三條“枝葉”所組成,然后在板書上繪制出對應的結構圖。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參照這個結構圖為學生講解關于水資源的分布時間、空間特點等等,進而延伸出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措施。
結語: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目前存在我國初中地理教學的一些不足之處。相關部門一定要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改善措施,一步一個腳印的為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確保祖國未來的孩子都能夠擁有合格的地理知識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