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延陵小學 莊艷雯
學習支架是維果斯基社會文化學說中的一個概念,意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腳手架”。學生在提升語文讀寫能力的時期尤其需要穩(wěn)當的支架,讓思維在支架中獲得支持、生長,從而攀緣而上,結出果實。這個支架就潛藏在我們的課后習題之中。課后習題既提示了本課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也為開展學習活動提供了抓手。下面,筆者以蘇教版語文教材五年級為例,就“如何利用課后朗讀習題搭建學習支架,激活語言表達”這一問題略作分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任何一種語言的表達都不能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語言環(huán)境對學生閱讀、理解和體會文本有著重要的意義。搭建語境支架有利于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激活學生的言語經驗,培養(yǎng)語感。
對比朗讀題目可以搭建對比型語境支架,在對比朗讀中體會人物情感?!兑了髟⒀浴返恼n后習題為:“讀一讀,體會牧童兩次大叫不同的情感。”課標中指出: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如果僅僅讓學生朗讀牧童的兩次大叫,學生很難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所以在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體會人物情感時,我們可以設計如下語境支架:一是讓學生畫出兩次“狼來了”后,牧童和村民的不同表現(xiàn);二是設計分角色朗讀活動,在村民和牧童的對話中比較產生這種表現(xiàn)的原因,在對比和重復朗讀中,讀出牧童捉弄村民的得意和狼來時的驚慌。
識記朗讀題目可以搭建識記型語境支架?!对诖蠛V杏郎氛n后習題為:“讀一讀,抄一抄,再用帶點的詞語造句?!闭n后呈現(xiàn)的兩組詞語是根據本課的四會字組詞而來,旨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學會識記和積累。搭建語境支架時,一是自主學習,能讀會認;二是還詞入句,加強理解;三是用詞造句,嘗試運用。
策略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因素。搭建和運用策略支架,能夠為學生提供清晰明確、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先利其器、再善其事”,從而巧妙地獲取閱讀技能訓練。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囯榷》的感人故事。本課的課后習題為:“為了表現(xiàn)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作者運用了許多數據。默讀課文,找?guī)滋庍@樣的例子,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p>
如何透過抽象的數字,讓學生感悟談遷為寫《國榷》背后付出的努力和人物精神?下面以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學為例:
生:經過20多年的,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師:20多年,那得有7000個日日夜夜??!我們把這些聯(lián)系起來看,400多萬字,修改了6次,算一算,至少讀過了多少字?我們的語文書大概是10萬字。
生:那相當于我們語文書的200多倍,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啊!可見談遷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師:咱們再來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你還發(fā)現(xiàn)文中有哪些數字打動了你?
師出示語段,學生自讀: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生活在明朝的談遷,他走過的一百多里路可能是什么樣的路?
生:泥濘的路。
生:蜿蜒盤旋的小路。
生:在樹林里行走的時候,還有可能會遇到蛇。
師:如果你是談遷,我想問問你,為了一點點史料,面臨那么多危險,你覺得值得嗎?
生:值得,我一定會去的,因為我一定要寫出一部翔實可信的《國榷》。
師:談遷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還會遇到什么困難呢?他在修改著作的時候,又會付出些什么呢?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寫。
生:為了廣搜資料,談遷走出了剛下過雨的泥濘小路,小心翼翼地從懸崖邊一步一步地走過去。
生:談遷跋山涉水,肚子餓得咕咕叫,顧不得吃身上帶著的干糧,繼續(xù)趕路。他想:再晚一點,說不定就要錯過了。
師:其實,談遷的刻苦治學不僅體現(xiàn)在這組數據中,更體現(xiàn)在著書的過程中。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這些具體數字展開讀書感悟。對于抽象的數字,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它具體化,讓學生抓住每一個數字進行體會,感受創(chuàng)作《國榷》時間之長、創(chuàng)作之嚴謹、信念之堅定;在指導學習“談遷四處抄書、寫書”后,緊扣“一百多里路”,圍繞“查找資料”“修改名著”等方面進行寫的訓練,讓學生與數字對話,盡情抒發(fā)自己的個性感悟,理解隱含在數字背后的談遷的精神和情感。
《黃山奇松》層次清晰,描寫了黃山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奇特姿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的贊嘆之情,課文習題為:“默讀課文,說說黃山奇松奇在哪里。”這是對文章內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也是對“立足篇章,提取文章關鍵信息,學習表達特色”的能力訓練。怎樣喚起學生的好奇之心,引領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品詞析句“奇”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架構篇章,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采用復合策略支架,內容為賞析文字、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表達三個策略。首先,默讀課文,從語言文字上抓住“一切比喻皆有情”,賞析作者如何表現(xiàn)松樹生長環(huán)境和姿態(tài)的奇特。其次,緊扣“飽經風霜”想象迎客松在生長過程中歷經多少艱辛。最后,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辈⑴c課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課文結構上總分總的謀篇、寫法上有詳有略的布局和點面結合的安排。
《諾貝爾》一課的課后朗讀題為:“請將本課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有聲有色地讀一讀?!闭n文通過對他的動作、神情、語言以及人們的“驚呼”等描寫,充分表現(xiàn)出 “為了發(fā)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這三個自然段很值得引導學生品讀。根據本題搭建策略支架時,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抓住“親自”“雙眼緊盯”“仍然盯著”等詞語還原做實驗的畫面,感受諾貝爾的奮不顧身;采訪諾貝爾: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樣?通過學生的回答,探究其緊張、激動、害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組織朗讀,升華情感。讓耳中回蕩著聲音、腦中回憶著畫面,有聲有色地讀一讀令人震撼的實驗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尋找學生在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上發(fā)展與提升的切入點和延伸點,提升閱讀教學時效性。
語文教學中的讀是一個載體,在課堂中,它承載著學習語言、培養(yǎng)語感、促進理解、引導感悟、完善知識結構的使命,正如新課標中所詮釋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讀,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和效果,讀的形式要多樣化,讀的訓練和指導要有層次。朗讀與默讀作為各有一定特點的閱讀形式,前者常在語音教學范圍內進行訓練,后者則主要在綜合性閱讀課或泛讀課上培養(yǎng)。搭建學習支架只要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到科學有效,就能幫助學生順利達到課后閱讀題的教學目標。如何利用課后朗讀題,選擇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值得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