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驚川
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作文教學,作文在高考中占據(jù)“半壁江山”,同樣,作文更是檢驗學生對文化感知和自我認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生表達真我和反思本我的關鍵手段,但事實上,學生并沒有在作文中真正地釋放自己,而是一定程度陷入了“模式化”、“標榜化”。
在教學實踐中,普遍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存在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無從落筆導致感情生硬。古語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認為,學生的生活相對單調(diào),“兩點一線”的生活缺乏經(jīng)歷,寫起文章自然難有過多的情感。其實,現(xiàn)在的學生相比以前,他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各類信息不斷充斥,生活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就拿信息來說,現(xiàn)代信息傳播的手段和速度都是以前不可比擬的。只是,如何將這些感情表達出來,怎么把感情表達得透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需要有情感的梳理,而很多語文教師忽略了這一點,過度關心于教學的方式方法,卻不能平心靜氣地引導學生去感受,學生也自然缺少有效的感知能力,作文也僅僅成為應試的一項內(nèi)容,逐漸失去其感情功能。
(二)思想保守致使內(nèi)容單薄。如果這樣問學生:你寫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回答是語文學科考試拿高分。如果考試拿不了高分,那么我們還需不需要寫作文?為此,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學生便更加重視作文的“技術”,在用詞造句上下功夫,在堆砌材料上做文章,對于基礎相對不太好的學生,便老老實實地回到議論文“三段論”上來,確保作文不丟分,或者說不丟大分。如此看來,學生的作文逐漸就陷入了思想僵化,內(nèi)容單薄。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但凡在高考語文取得高分的文章,都多數(shù)都是抒情自然,內(nèi)容豐富,論述有理的文章,這就是作文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悖論。
(三)應付了事缺乏內(nèi)心世界。作文能不能寫得情真意切?作文本來就應該是情真意切。但情真意切的文章需要用心去寫,如果按照現(xiàn)在高中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規(guī)劃,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為了達到教學設計的安排,每周安排至少一篇的作文寫作,有時候甚至安排兩次以上,當然,如果學生感情豐富,經(jīng)歷充足,時間無限,寫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更多的時候?qū)W生寫完作文,教師評完作文,來去也就那么一兩天的時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看自己寫的文章,又何談情感?就如那句話說的:走得太快,忘了靈魂,走得太快,也忽略了風景,只是一直在趕路,卻不知趕路是為了什么,所謂的寫作是心靈文化之旅,也就成了空話。
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融情語文,真摯作文,最有效的途徑和策略還是回歸到本源,也就是“真”,俄國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句真話能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作文也是如此,好的作文,有靈魂的作文應該是事真、情真、理真。
(一)寫真事,積累生活題材。作文教學突出正向、積極、向上的主題是必然,但動輒就把高大上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情操套在尚未成年的學生頭上,無形之中會給學生造成巨大的“情感壓力”,正如我們所認知的,學生所有的思想、道德、情感都源于生活基本,細小的家庭美德,點滴的社會公德,甚至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作文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真摯的表達,首先就要指引學生學會關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情,這也是高考語文的一個重要趨向。比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三就給出了“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這樣的題目,如果不關注于真事,學生又何從來真感情?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從身邊找素材,找故事是作文教學的要義。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要積極幫助學生去挖掘、去梳理、去識別那些有價值的素材,鼓勵他們積極與親人、友人、同學去交流,去傾聽,并練習如何細致地去排序、描寫、刻畫事情的細節(jié),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時時處處積累好的真實的素材,也更便于學生在寫作中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
(二)抒真情,發(fā)自內(nèi)心感受。真情流露,佳作自成,好的文章是讓人充分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并且使讀者和作者的情感得到共融。對于中學生來說,情竇初開的年齡,情感是極容易“迸發(fā)”的。為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深入探索采取“漸進式”情感引導法幫助學生抒發(fā)情感。首先,在建立寫作主題上,提倡學生從自己最熟悉的情感出發(fā),讓學生從親情、友情、同學情、甚至朦朧的愛情去促發(fā)自己對主題的感受,比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一作文“中國關鍵詞”,表面上看這些很多關鍵詞都熟悉,但寫起來的時候都難以下筆成文,學生就要有情感辨析,自己對哪些關鍵詞有更多的情感經(jīng)歷,比如共享單車、比如移動支付,這些接觸得最多,與自己的情感融合得最貼切,那么寫起來自然就最真實。其次,要引導學生積極借助修辭手法去抒寫情感。任何的情感本身只是一種感受,表達感受對人感官來說可能就是通過嬉笑怒罵的方式,如果通過文字,就必須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對偶等修辭。比如比喻的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情感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又比如排比的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將感情說得充分透徹,氣勢非凡,洶涌澎湃。這些都是抒真情的很好的方式方法。最后便是梳理情感的線索。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零散的情感讓人無從感受,也難以形成感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倡教師通過構圖的方式為學生梳理情感線索,并讓學生形成習慣??梢园催@樣的思路去構圖:情感的起點——經(jīng)歷——感受——共鳴四個步驟,在這四個步驟內(nèi)進行延伸,學生將更容易體會和收獲。
(三)悟真理,回歸自我世界。情感是源于理性思考或者是感性的發(fā)泄,也可以這么認為,情感的不斷經(jīng)歷,逐漸就會演變成為生活的至真道理,這和自然科學真理定律的發(fā)現(xiàn)是同樣的過程,只不過這些真的道理能夠發(fā)生在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對學生更是如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觸發(fā)學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并從生活之中感受真切的道理,這就是真正的“心靈雞湯”。比如在撰寫主題為“中國驕傲”的作文時,很多學生往往容易拔高理想價值,動不動就奉獻祖國,成為驕傲,對此,作為教師,應該更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從自身經(jīng)歷中感受真實的道理,有一名學生這樣的表述,我給了很高的評價“我覺得,我也是中國的驕傲,我熱愛我的祖國,孝敬我的父母,維護我的集體,愛護自然環(huán)境,雖然,并沒有重大的科學發(fā)明,巨大的社會貢獻,但是,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點滴,都努力踐行著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我為自己驕傲!”好的文章,往往就是在這樣平實的感悟中體現(xiàn)出來的,學生的真理,在他們的自我世界里特別美好。
作文是對美的感受的深刻描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或許會在文字表述上不斷雕琢,但在情感是卻不會修飾半分,作為教師,更應在作文中守護學生的每一份真情實感,讓學生帶著情感作文,也帶著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