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大溪中心小學 王建英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老師在教授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語文實踐的次數,讓學生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課本劇的編演就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
課本劇的編演過程還是比較煩瑣的,要事先統(tǒng)計好參賽的人數,給每一個人物分配好角色,還要選出一個導演,對于角色的確定有的時候還要進行比賽,前期工作做好了之后就可以開始排練了。在排練的時候準確拿捏好情感,然后做好同學之間的配合。
就比方說在排練《夜鶯的歌聲》其中的某一段,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軍官問夜鶯游擊隊的下落,夜鶯不說,并且還給游擊隊打暗號傳遞消息,幫助游擊隊員殲滅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主要刻畫的是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形象。學生主要飾演的是夜鶯和軍官,在挑選演員的時候也要看一下是否貼合形象。飾演夜鶯的同學最好比較嬌小,飾演軍官的要比較高大。學生A飾演夜鶯,學生B飾演軍官。在排練的時候要主要拿捏好人物,比如,“轉眼間,他那陰沉的臉上閃出一種冷笑的光,‘誰教你這樣吹哨子的?’‘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孩子學了幾聲杜鵑叫,接著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來?!睂W生B再說那句話的時候還要注意臉上的神態(tài),軍官在這個時候是懷疑夜鶯的,他試圖通過恐嚇的方式讓夜鶯顯露出破綻。而學生A這個時候就要演出夜鶯的臨危不亂,即使被恐嚇還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學杜鵑叫和吹哨子的時候都比較自然。
在編排課本劇的時候,要先熟悉和探討劇本,分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好人物之間的情感,這樣才能將課文高度的還原。才能夠把人物演活,讓其余的同學感覺仿佛就是課文中的人物。
課本劇的編演就是讓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做出一些改動,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針對一些開放式結局去演繹學生心中想象的答案,這個過程能夠很好地考察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說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的時候,很多同學還想看后續(xù)的發(fā)展,就可以組織班上的同學進行演繹,主要演繹的片段就是雨來上岸后的情節(jié)??梢赃@樣對情節(jié)進行編寫:雨來的母親以為雨來被鬼子殺死了當場就暈倒了,母親醒來之后非常傷心,后來雨來回來了,大家都相擁著來探望雨來,母親和全村的人都以雨來為驕傲。在這一段的改編中,對于飾演母親的選手和飾演雨來的選手都是一個考驗。學生A在飾演母親的時候對于母親醒來之后的表演很重要,學生A需要思考怎么樣通過她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能夠表現(xiàn)出那種悲痛欲絕的樣子,后來學生A和學生B重逢之后,雨來的飾演者學生B看到母親的那一刻要從快樂轉換為自責內疚的心理,而學生A要飾演出那種母親為兒子驕傲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人物之間的對話就需要學生發(fā)揮充分的想象力。在飾演的過程中對于動作和神態(tài)的拿捏就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在對課本劇編寫的過程中,就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要動腦子去思考,要運用肢體去演繹,動口用言語去表達。腦、身體、口三者的統(tǒng)一運用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讓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演繹就能很好地連接課上和課下,讓學生在課上去學習思考,在課下去動手實踐。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式,課堂不再枯燥無聊,課下不再是煩瑣的作業(yè),很符合新課程的語文教學目標。
比方說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對本詩歌做講解,在課下就可以讓學生們通過電腦、手機進行查閱資料,然后編寫詩人送朋友時喝酒看風景的場景,在下次上課進行演繹的時候還可以配上一些音樂渲染氣氛。這就很好地把課上和課下聯(lián)系在一起,要知道,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僅僅靠課堂上聽老師講解是不夠的,在課后還要花功夫。這種對劇本的演繹的方式就非常新穎、有特點。讓學生在課下編寫,課上演繹,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又重新回到了學生的手中。老師在每節(jié)課的時候,首先是對上節(jié)課的復習,其次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后,老師再開展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會順利很多。
所以要積極推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劇本的演繹,這種對劇本的演繹其實也是一種游戲教學的體現(xiàn),學生邊玩邊學,回歸教學的初衷,對學生開展教育本來就是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知識的快樂,而不是當下很多學校表現(xiàn)的機械化學習方式,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只會做題,沒有真正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近年來,為了貫徹新課標課改的要求,在語文的教學中提供了許多種新的教學方法,就比方說還有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移動設備進行自主學習等的方式,有些老師還會精心設計導學案等??梢哉f為了做好對學生的教育,老師對于課堂的教學做了許多嘗試,并不斷地進行改進。經實踐證明,課本劇的編演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