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潁上縣夏橋鎮(zhèn)中心小學 吳 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傳統(tǒng)的“沉默”到“落葉有聲”的單向傳輸式教學已經被大多數(shù)教師所拋棄,轉而采用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且開放的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就是這樣一種常用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以問答、討論、游戲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比如,通過提問,可以使精力渙散的學生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通過討論,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突破學習難點,通過游戲,可以活躍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度……互動已經成為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師的得力“助手”。但是,由于多種原因(比如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小學語文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效能發(fā)揮還有很大提升、優(yōu)化的空間,值得我們進行研討并予以改進。
有不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他們由于教學時間長,已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相對固化的教學模式——越是教齡長的教師,這種情況越明顯。而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化,我們現(xiàn)在已經非常明確了,語文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技能,而且要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比如積極的學習情感、匹配的思維能力、應用實踐的素養(yǎng)等等)。這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顯然是不能用“灌輸”來實現(xiàn)的,因此,這就需要采用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參與、更活躍開放的學習形式。
所以,要想實現(xiàn)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教師首先需要做的是盡量避免傳統(tǒng)的約束性教學理念。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當教師讀道“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時,有一位坐在前排的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鯉魚媽媽有幾條腿???”打亂了教師的閱讀節(jié)奏。如果教師批評學生:“等老師讀完了,才能舉手提問!”那么,后面你再想讓學生問也沒人問了。所以,我們要馬上回答學生,告訴他們關于“魚鰭”的知識。這樣既拓展了知識,滿足了學生好奇心,也保護了學生主動思考、互動的積極性。
互動是一種教學手段,但并沒有完全適用于所有學科的普適方式。每個學科因為教學內容、思維方式不盡一致,也就要求互動采用不同的內容和形態(tài)。比如數(shù)學,它以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為主要特征,那么師生的互動可能更多地要照顧到思維——比如采用連環(huán)提問的互動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中抽象思維的元素很少,主要是感性思維、情感表達等方面比較突出,而且語文還具有交流工具性特征。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通常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重點關注情感引領或表達能力訓練等方面。
比如在教學課文《坐井觀天》的時候,有位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個井的示意圖,然后又畫出青蛙的視線角度——告訴學生:“如果井這么深,那青蛙只能看到這么一點天空?!逼鋵崳@樣教學沒必要,一是學生在數(shù)學上還沒有學習三角形角度的知識,另一方面,這不是這篇文章所要傳導的主要理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把課本卷成筒狀,然后讓他們從這個小筒向外看,問他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如果不用這個筒,又看到了什么?”讓學生體驗到視野寬窄就可以了,主要是引導學生從視覺視野遷移到思想、知識視野上——這才是符合語文教學目標和特征的互動。
小學生是個思維比較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學習意志力是比較弱的。無論教師采用了多么有趣的教學方法,如果使用的次數(shù)多了,又缺少變化,那么他們都會失去興趣,這種方法的教學效率就會下降。
課堂互動的方法其實是有很多種的,我們前面說過,有問答式互動,有討論式互動,有游戲式互動,還有測驗、比賽式互動等等。而有不少教師通常只使用一種,即問答式。而問答式也分為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兩種,教師通常只使用教師提問式,也就是教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這種方式對教師控制教學節(jié)奏是比較有效的,但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被動,不利于他們學習思維的拓展和學習興趣的保持。所以,基于小學生學習心理的需要,我們應該經常變換互動的方式。比如在“語文園地——學寫留言條”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們“不說話”,用給同學、教師“傳紙條”的方法,組織了一次有趣的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既達到了訓練他們寫話能力的目的,還提升了互動的趣味性。
總之,課堂互動是提升課堂效率、保障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小學語文的課堂互動要想保證互動效用的有效發(fā)揮,教師需要注意三點:一是給予學生自由開放的互動環(huán)境,二是要使互動符合語文學科的目標和特征,三是注意互動方式的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