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李慧嫻
“童心語文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永葆一顆兒童心的語文課堂。何為“童心”?世上最純潔的、最具創(chuàng)造力、最鮮活的心靈。具有童心的課堂會生發(fā)出無限可能。語文課堂就應該是活躍的、接地氣的、鮮活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罢Z”在生活中用,“文”從生活中來,童心語文課堂應該著力于激發(fā)學生學會在課堂上生發(fā)學文。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青蛙寫詩》為例,淺談如何在童心語文課堂中生發(fā)式學文。
具有童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處于愉快的情緒中。在愉快的精神牽引下,學生們能積極調(diào)動和發(fā)掘大腦無意識領(lǐng)域的潛能,更容易做到理智和情感的統(tǒng)一,無形中降低知識的難度,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課前預熱的環(huán)節(jié)猶如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在《青蛙寫詩》一課中,教者可以嘗試以一首《小青蛙》將孩子們快速帶入情境,帶著孩子跟著音樂哼一哼,在音樂的渲染下,孩子們仿佛被帶到了美麗的池塘。隨后可以抓住擬聲詞,通過聽聲猜物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便可以快速集中。
“探尋”是指引學生有效進行課堂學習的一把鑰匙,而設疑的環(huán)節(jié)就猶如一扇未打開的窗,打開窗才能看到窗外的景致。如何避免滿堂灌,避免學生被動學習?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探尋求知,不斷地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感受文本中的此情此景,這種體驗不僅可以是心情的體驗,也可以是行為體驗。以《青蛙寫詩》為例,青蛙是聽著雨聲方才寫詩,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傾聽雨聲,想象雨景之后,感受雨聲的動聽,從而體會青蛙很想寫詩的心情,這是一種心情的體驗。有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才能夠帶動孩子們想讀文,讀好文,想寫文,寫好文。
我們知道逗號表示長于頓號,短于分號的停頓,它是漢語以及大多數(shù)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標點符號。逗號的用途最廣泛,用法最靈活,因此也最難掌握。文章中“出勤率”同樣很高的是句號,陳述句是用來說明一個事實的,一句話結(jié)束了的停頓,需要用到句號。句子中表示內(nèi)容的省略或者說話斷斷續(xù)續(xù)等需要用到省略號。部編版教材中并沒有將這種理論性的文字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而是用兒童詩《青蛙寫詩》富有童趣地介紹了逗號、句號、省略號的作用?!肚嗤軐懺姟分?,青蛙先寫了一首沒有標點的詩,在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幫助下才寫出了一首完整的詩。孩子們正是通過了解這3 個小伙伴幫助小青蛙的過程潛移默化地認識了逗號、句號和省略號,了解了它們不同的作用,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探尋”求知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體驗中生發(fā)式解疑,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示一首沒有標點符號的詩,帶領(lǐng)孩子一口氣讀完,用親身體驗的方式感知沒有標點符號的幫助下讀詩很累。接著引導孩子在書中自主尋找青蛙有哪些好朋友來幫忙,分別是怎樣幫忙的,最終幫助小青蛙寫成了詩。為了加深孩子對于逗號、句號、感嘆號停頓作用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課間操中的兒歌,從這三個標點符號的形狀和作用兩個方面幫助孩子鞏固新知。在探尋求知的過程中,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落實,孩子很順利地找到了答案,在體驗牽引中生發(fā)解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nèi)容。知識來源于生活,是從生活中高度凝練出來的,得以延續(xù)流傳的文化底蘊。如果說“知識”的形成是從眾多生活現(xiàn)象、生活本體中提取出精華的過程,是一個“濃縮”的過程,那么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稀釋”的過程,是一個和“濃縮”相反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將知識還原回具體語境中的過程?!皩W”永遠是為了“用”,這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知識”之所以能孕育而生,是因為生活所需,那么要更好地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回到那個孕育它產(chǎn)生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去。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在豐富多彩的具體情境中,句中學詞,詞中學字,引導學生體會字詞的意思,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從幼兒園向小學階段過渡,認字、識字能力不強。以《青蛙寫詩》一課為例,此課識字量較大,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有些困難,那么根據(jù)學情,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以下幾點:1.認識“寫、詩”等7 個生字和禿寶蓋1 個偏旁;會寫“下”“雨”兩個字。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句子不同的表達方式。3.借助具體事物認識逗號、句號和省略號,并根據(jù)標點讀好停頓。教者可以依據(jù)教材圖文并茂、內(nèi)容活潑形象的特點,嘗試依據(jù)兒童特有的童心特性,在教學時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方式,如初讀課文時的自由讀、聽錄音賞雨聲后學習“雨點兒”這個兒化音的個別讀、開火車讀、學習擬聲詞“淅瀝瀝”“沙啦啦”的男女生比賽讀、合作學習中同座之間的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多種語境中將知識還原于童心語文的課堂“生活”情境中,從而加深學生對于字、詞、句的理解。這時,教者的稍許點撥便是點睛之筆。在具體的語境環(huán)境中,學生能生發(fā)式地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加強對于字詞句的理解。將識字與閱讀相結(jié)合,在富有童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學字學詞,不但能降低略顯枯燥的識字教學的難度,從而突破教學難點,而且還能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啟迪孩子的靈性。
在課堂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這兩個接受知識信息的渠道獲取知識的。而視覺獲得信息的記憶時間 ,要比從聽覺獲得信息的時間長幾倍。教者應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深度開發(fā)教材,在充分情境感悟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建立好舊知與新知的橋梁。溫故而知新,不僅能減少學生在學習中的畏難情緒,還能提高獲取知識的有效率。這里的舊知不僅僅是指生字,也可以是學生生活中的經(jīng)驗。以《青蛙寫詩》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三個標點符號的時候,教者可以調(diào)動學生對于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形象感知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后,遷移出與它們形狀相似的逗號、句號和感嘆號。這時,精妙的板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何為板書?絕不是硬塞給孩子的課文脈絡圖,它應該是通過學生初讀課文,學中釋疑的思考軌跡,它要能夠充分地展現(xiàn)文本所要展示給讀者的重要信息??梢哉f,板書的存在意義就是學生在學完本課后,對于課文的重要知識點的一個整體感知的思維走向,再簡言之,就是學生在學文中的思維導圖。這樣的思維導圖式的板書,能夠輔助學生在梯度緩坡中遷移學習。以《青蛙寫詩》課堂教學為例,學生認識了這3 個標點符號,板書中畫一畫蝌蚪、水泡、一串水珠的形象圖,在相應的形象圖后面板書相應的標點符號以及它們的名稱。緊接著可以通過以一首小兒歌為內(nèi)容的課中操,加強對于這三個標點的形狀特征認知以及停頓作用的理解。蝌蚪、水泡、一串水珠的形象為“舊知”,以形象圖引申出來的逗號、句號、感嘆號為“新知”,這種以舊帶新的教學形式符合兒童的認知習慣,再輔以板書、兒歌等形式對于逗號、句號、感嘆號的作用加強理解,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在視覺感悟的梯度緩坡中生發(fā)式學“識”。
“童心”語文的課堂首先是充滿兒童心性的。兒童心性是什么?那就是好玩又好學。學生要樂于參與到課堂中,以“學”為樂,在“趣”中習得。“生發(fā)式學文”的課堂中,對于文本中重難點的突破絕不是教師硬塞給孩子的,而是在教學中自主地、水到渠成地解決的。這時,讓學生在愉悅情境蓄勢中,童趣入境生發(fā)式學文;在體驗增幅中,自主探尋求知;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生發(fā)式隨文識字;以舊帶新,在視覺感悟的梯度緩坡中生發(fā)式學“識”,顯得尤為重要??傊?,語文課堂應順應“童心”,需基于兒童的年齡特征,以“趣”激學,以“讀”促學,以“視”知學,以期達到愉快學習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