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艾麗絲·門羅于2004年發(fā)表了短篇小說集《逃離》,她以小鎮(zhèn)居民的平凡生活為切入點,用細膩優(yōu)雅,簡單樸素的文筆,于無聲處給人帶來“莫大的震撼”?!短与x》中,八個短篇主人公均為女性,門羅以“局外人”而不是“評判者”的視角描寫女性平靜、平淡、乃至平庸的生活。以細膩的女性語言,x光式的敏銳目光,契訶夫式的冷竣和客觀、超然的視角[4]179,將生活語言和藝術語言完美融合[2]60,使讀者在洞察女性心靈深處的大小波瀾的同時,從瑣屑、無聊的小事中領悟到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頓悟。
小說《逃離》中,女性的“成長”和“頓悟”一直是作者要闡釋的主題。作者通過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特質的描寫,集中呈現(xiàn)出女性彼此相似而又相異的群體面貌[3]9。小說中女性人物一次次逃離是她們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方式:引起逃離的契機大多是一件平淡無奇的小事、一個普普通通的物體或者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然而,它們卻對女主人公的內心產(chǎn)生了強烈觸動,使她們靈光一現(xiàn),透過生活的平靜表象對自我身份、家庭關系和人性產(chǎn)生了全新的認識。
開篇同名小說《逃離》中,對愛情充滿幻想和憧憬的18歲少女卡拉,在馬術學校愛上初中未畢業(yè)就獨自闖蕩、被她繼父稱為“盲流、游民”的馬術老師克拉克,成功逃離了父權制家庭的藩籬。她全然不顧母親的勸誡,毅然決然與克拉克私奔。她的堅定、決絕體現(xiàn)了她的女性意識從萌芽、覺醒的整個過程。然而重拾新生夢想的卡拉,卻因馬場生意蕭條,不得不忍受虛偽、暴躁的克拉克的粗魯?shù)木衽按屠淠难哉Z刺激。缺乏丈夫關愛和尊重的卡拉,被單調、乏味的生活,繁瑣的家務壓抑的喘不過起來。在鄰居西爾維婭的幫助下,卡拉的女性意識又一次覺醒,邁出了再次逃離的腳步。雖然經(jīng)歷了對父權制的反叛和斗爭,然而對未來的恐懼和迷茫讓逃離途中的卡拉心生膽怯,卡拉軟弱的女性意識又一次占了上風,她最終還是“乖乖”地返回婚姻的牢籠,重新屈從于男權權杖。卡拉的“成長歷程”是不成功的,對男權社會的精神依附,多多少少給她一種安全感。小說中門羅字里行間所傳達的女性想要逃離卻又無處逃離[6]307,悲哀、無助卻難以自救的命運,仿佛一字一淚,如泣如訴,讓人不忍卒讀。
在三篇一脈相承的小說《機緣》、《匆匆》、《沉寂》中,21歲的主人公朱麗葉獲得了古典文學碩士學位,還是個專修希臘語的知識女性,卻也逃不開“男性權威”對女性職業(yè)和女性氣質的種種規(guī)約。教授認為她“無法像男士那樣,堅守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她生活的小鎮(zhèn)居民認為“她的智力水平被歸入跛子或多長了一只拇指的人的類別”,僅僅是因為她“玩不轉縫紉機,不會打包裹”[1]56。她的父母親對她“引以為傲”,卻更希望她“結點人緣、融入社會”?!案笝嘀茩嗤苯嫷摹百t妻”模式要求傳統(tǒng)女性做“房間里的天使”,要求女性無私而不是自我實現(xiàn),要求她們建立同他人的關系而不是創(chuàng)建自我。父權制的藩籬和嚴苛規(guī)約讓朱麗葉感到窒息、沮喪,失落的朱麗葉在火車上偶遇了漁夫埃里克。埃里克的釋然和放下,給迷茫的朱麗葉逃離窒息生活的精神力量。朱麗葉毅然為他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心甘情愿淪為他的情人。未婚生育,讓她有“一種成就感,一種傻乎乎的幸福感”[1]105。她帶著孩子炫耀自己“大膽性生活的成果”,甚至“心中充滿了驕傲”。然而以為可以享受平靜安寧生活的朱麗葉,卻因為愛人埃里克的不忠和背叛飽受情感的折磨。她的神經(jīng)質和的對女兒生長的忽略最終導致女兒佩內洛普離家出走。朱麗葉的“成長歷程”是令人痛心的。朱麗葉在家庭關系與社會倫理的漩渦中掙扎、痛苦,在困境中徘徊。幸運的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朱麗葉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覺醒,在迷茫中找到自我認同,重塑了主體性。
小說《逃離》中,門羅將目光聚焦于最底層、最平凡的女性個體,注重描繪女性個體的差異性,而不是普遍性。鮮明、獨特的個體抓人眼球,又個個鮮活靈動。小說集中采用多維度的視角展現(xiàn)了豐富多元的女性關系:微妙、變化的同性戀關系,捉摸不透的朋友關系以及令人糾結的母女關系等。她們的關系轉變比較突然,常常讓人猝不及防、捉摸不定。
小說《逃離》中,卡拉和西爾維婭關系的變化,由朋友般的關心和憐憫,到母愛般的移情,再到戀人般的關注,再到后來的慈母對不成器的孩子般表現(xiàn)出淡淡的厭惡。西爾維亞對卡拉產(chǎn)生畸形的同性關系,通過獨具門羅特色的心理描寫,字里行間浸潤著一些曖昧情緒,“自此以后,這一吻就一直留在西爾維亞的心里了……在西爾維亞眼里,這就是一朵艷麗的花朵,它的花瓣在她的內心亂哄哄熱辣辣地開著,就像是更年期的一次重新來潮?!盵1]17西爾維亞內心按捺不住的悸動、潮熱,朦朧的快感,渴望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小說中主角們關系的突變,情感積淀的過程沒有預兆,也沒有給讀者足夠的時間準備,卻從側面反映了卡拉及其身邊人物的悲劇性色彩。她們生活在黑色、晦暗的環(huán)境中,情感沒有宣泄的渠道,平凡、渺小,命運多舛。
小說《機緣》中,克里斯塔既是朱麗葉的心腹之交和主要依靠[1]88,又她丈夫的前女友;她和朱麗葉是競爭對手,偶爾還會對朱麗葉產(chǎn)生“醋意微瀾”的隱隱嘲笑[1]88??死锼顾谥禧惾~帶女兒回家時與埃里克糾纏不清,重續(xù)舊歡[1]145,朱麗葉雖心有不滿,但依然認為克里斯塔是她同病相憐、互相傾吐的對象。埃里克的不忠和背叛給朱麗葉帶來的身心折磨,也只能從同性友人那得到療愈和安慰。小說中,經(jīng)歷丈夫去世和女兒離家出走雙重打擊的朱麗葉,苦悶、無助,克里斯塔就像蜜友一樣,耐心聽她傾訴,幫她走出困境?!爸禧惾~把丹曼島之行的整個過程都跟克里斯塔說了。她沒有告訴過別的人,也希望無需再跟其他人提起這件事?!盵1]140朱麗葉在情感上對克里斯塔的依賴和信任,更說明了女性的苦悶只有從同性那里才可以得到排遣。朱麗葉與克里斯塔之間時而親密,時而疏遠,既敵又友的微妙、復雜關系,看是難以捉摸,卻又真實合理。
《沉寂》中,朱麗葉的女兒佩內洛普得知父親死訊后驚恐萬分,可是當母親要伸出雙臂時要擁抱、安慰她時她表現(xiàn)出的窘迫、冷淡;以及她得知父親、母親和克里斯塔糾纏、復雜的三角關系時的一句“我原諒你”所渲染出的大度,從側面反映了朱麗葉和女兒疏離、糾結的母女關系。佩內洛普從家庭生活沒有得到想要的溫情和溫暖,她雖表面上表現(xiàn)得風平浪靜、毫不在乎,而內心卻非常的孤獨、無助;她選擇悄無聲息地離家出走,不給母親留下只字片語。朱麗葉渴望能收到女兒的電話或者來信,小說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朱麗葉在拆信之前還先喝了一杯酒,可是打開后立刻就把它往邊上一扔。她爆發(fā)出了一陣又一陣的啜泣,還對不時會全身控制不住地顫抖起來,但是她很快就擺脫了這些怒火中燒,在屋子里一圈圈地走著,還把一只手捏成拳頭朝另外掌心打去?!盵1]143這段細節(jié)描寫直抵人心,朱麗葉的痛苦、無助、悲傷、憤怒等各種情緒糾纏在一起,撕裂著她的內心,她的哀傷讓讀者感同身受。佩內洛普的冷漠和絕情,讓朱麗葉幾乎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原本應該融洽、暖心的母女關系在小說中變得糾結,通過門羅細致的細節(jié)描寫,母女之間的親情之網(wǎng),瞬間變得支離破碎,映出慘淡、失落、撕心裂肺的內心,那傷口血淋淋的,仿佛隨時都會滴血,讓人覺得不寒而栗。
艾麗斯·門羅的小說呈現(xiàn)給讀者生活的一個縮影,人物各自的處境,互為參照、換位思考,駐足不同的軌跡,會看到不同人的苦衷。[7]53小說中回蕩著這種“欲掙扎而不能、欲逃離而無路的悲哀”,一切看似跌宕起伏卻又歸于平靜,她在相對溫和的方式中蘊藏著對女性生存方式的悲憫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