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流麗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教師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時常獨立于文本之外,獨立于作者之外,獨立于世俗的價值判斷之外,對于所運用的文本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對于課堂的駕馭要時常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對于教學日常中的指導者和學習主體的表現(xiàn)要有“殘缺是一種常態(tài)”的觀念。這樣,身為語文教師才能保持人格獨立。
作為語文教師,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魯迅語)。誠然,有少數(shù)傳記作品,你用放大鏡也找不出人性的本真。有些理想主義的作家很少公正心,一個落魄的書生,會把勞碌為民的官員寫得蠢如毛驢;一個青樓的嫖客,會把飽暖思得的淫欲寫得寒蟬凄切;一個明哲保身半官半隱的人,會把享樂休閑的懶漢生活寫得超凡脫俗。所以一些文人,是憤青,且放縱,且無為。當自私逃避冠以淡泊的名義,它正合乎人性的共同弱點反而引發(fā)共鳴,所以作品被廣為傳閱。
當然,《楊烈婦傳》不屬于此列。但是解讀楊烈婦傳以偏概全的下意識行為,卻屬于此列。
《楊烈婦傳》作為讀本中的一篇,是對必修教材中只有男人傳記、官人傳記的補充。我們語文組把編者的意圖理解為防止學生偏食,文本的價值尚需要我們有獨立于文本之外的合理判斷。它不是經(jīng)典,受不得歷史的淘洗,《新唐書》中只有很簡短的一段話。
如果社會太平或者雖亂世而眾志成城,此文均少機會被提及。也不是范本,和必修所選文言文相比,它的文言知識含量并不大,熟悉作者李翺的人知道他的其他作品更值得研讀。所以此文屬于略讀篇。如果我們愿意學習,花一個早讀另加一節(jié)日常課,已經(jīng)能夠完成教學任務。這篇作品成為賽課內(nèi)容,也就賦予了它試金石的功能。投進語文教師的心海,作為語文教師的人格獨立性,在此篇文言文的糊弄攪拌之下,幾乎全軍覆沒。
我們再也不能持續(xù)中國的勵志篇中對生命的漠視。那么,楊烈婦勸夫、激夫、責夫,是對丈夫生命的漠視嗎?相反,正是對萬千生命的尊重。如果李侃退縮,保一人命而生靈涂炭,而這保住的一命終會因為國破而難全。是進亦死,退亦死,楊烈婦才選擇了讓丈夫去送死。這不是在生死之間的選擇,而是在死與死之間的選擇,這一道選擇題只有一個選項。所以,教導我們的學生,在生死之間,必當選擇生存,哪怕是屈辱的生存。如果司馬遷寧折不彎,我們就讀不到《史記》?!妒酚洝分?,所傳達出的對生命的敬畏,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用心領會。
因此,我們用此文來引導學生,不當因為對楊烈婦的行為的誤解而隨便引導學生輕易選擇死亡,而應當引導學生選擇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的最大化。
作為語文教師,當我們心懷對生命的敬畏,或許我們都不會按照成年人的思維去臆測,去妄為。明明是讀第一遍就能得出作者評價或情感態(tài)度,我們非得要逐字逐句翻譯揣摩然后歸納出來;明明學生挑出的句子應是他們自己注意到的,我們偏偏引導學生選擇你早已選擇的句子;明明是學生用他自己的概念說出了恰當?shù)囊馑?,我們卻偏偏一再啟發(fā),直到魚兒終于鉆進了我們預設的籠子,才善罷甘休。因為我們不讓他表達他自己,我們自己失去獨立性的時候,也強迫學生失去了人格獨立性。
因為敬畏生命,尊重學生的心意,所以有的老師始終笑如春花,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的老師推翻了花樣版本,收集學生自學難點逐一落實;有的老師用心傾聽學生暢談楊烈婦的行為事跡品行;有的老師行云流水般的課堂讓學生樂而忘返;有的老師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教學生自己解決看得懂的內(nèi)容;有的老師用耐心的等待容許學生從容的思想;有的老師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仿寫,妙語接龍精彩紛呈,當老師畫出一團熊熊的烈火,在學生的驚嘆中完成對楊烈婦形象的導析,我們相信,在學生的青春記憶中,將永存這一團躍動的火焰。
然而,我們常常缺少對“不完美”的寬容。這導致學生的承受力很差,日本人自殺多因人格分裂輸給自己,中國人自殺多因遭遇打擊輸給別人。我們應當把“殘缺是一種常態(tài)”的觀念,植入所有的靈魂。
我們老師在教育他人的時候,往往會說“殘缺是一種常態(tài)”,但是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卻要面面俱到。比如《楊烈婦傳》,它的長度將語文老師束縛了很久,咱們被一位叫作李翺的作家蒙住了心:文言知識、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知識遷移、能力提升等,貪大求全,導致取舍困難。
我們常常討論,我們可不可以百花齊放,這樣定義最好的課,學生喜歡并且記憶深刻、感覺充實的課便是好課。
綜上所述,在解讀某一篇文章,或設計某一節(jié)語文課的過程中,語文老師均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性,并且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的獨立性的基礎上,施之以合適的引導,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以文化人。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省級重點資助課題“高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XJK17AZXX004)的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