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摘要:政論紀錄片是宣傳與解讀黨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方式,政論紀錄片具有凝聚民心和塑造形象等功能,提升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是思想的引領和情感的交流,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關鍵詞:政論紀錄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10?0038?03
2018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和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圖像化時代要因勢而新,通過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元素,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一、政論紀錄片的要義及特征
從字面上來看,“政”就是政治,“論”就是議論,政論紀錄片是以政治為主題,解釋重大政策和闡述政治主張的政治傳播。政論紀錄片的使命就是傳播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具有為社會發(fā)展提供輿論引導的功能。
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面對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僵化和價值震蕩的問題,從198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政治主張和政策通過政論紀錄片在進行直觀化和現(xiàn)象化的傳播,例如,《人民必勝》傳遞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和中華民族的勝利?!稓v史的抉擇》傳遞著改革開放的必然性,不改革開放和不發(fā)展經(jīng)濟就是死路一條。《大國崛起》比較了世界各國崛起的不同模式,闡釋了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將帶給世界更多的機遇,而不是威脅。2017年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并營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文化氛圍,中央電視臺集中播放了全面總結和展示改革成就的《將改革進行到底》,展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的《輝煌中國》,反映黨運用法律治國理政實踐的《法治中國》,全面反映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和依法治軍的《強軍》,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恢宏歷程的《大國外交》,全景展示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不忘初心 繼續(xù)前進》和全面反映巡視作為黨內監(jiān)督的戰(zhàn)略性制度安排的《巡視利劍》等系列電視政論片,梳理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戰(zhàn)略,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新發(fā)展與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傮w來說,政論紀錄片具有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
一是政治性。政論紀錄片的首要特性就是政治性,通過敘事或議論等方式把黨的理論、政策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貫穿全片。2015年的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以中國夢為主體在央視頻道黃金時間播出,著重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闡釋了空談誤國和實干興邦的時代價值?!恫煌跣?繼續(xù)前進》定位的政治議題是黨從未忘記的初心,時刻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1]。
二是通俗性。政論紀錄片往往采用不同敘事角度和敘事技巧,通過精心構建的敘事結構,把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增強了受眾的認同感。例如:政論紀錄片《永遠在路上》采用概敘和場景的方式簡明扼要地概述貪官的違紀情況,將主要畫面放在貪官懺悔的場景上,增強了畫面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三是真實性。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與核心,也是紀錄片的藝術生命[2]。政論紀錄片所采用的事例都必須是真實事例,不能有半點虛假。政論紀錄片通常采用同期聲和跟拍等方法,盡量向觀眾傳播相對真實的環(huán)境,真實性有利于增強政論紀錄片的生命力。例如:《勞動鑄就中國夢》中講述的企業(yè)家、快遞哥和養(yǎng)殖戶的故事都是真實存在的。
四是生動性。政論紀錄片通常多種敘事視角,充滿詩意的視聽語言,數(shù)字特效技術的運用,規(guī)避了簡單生硬的說教敘事,增強了政論紀錄片的生動性。例如:《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將復雜的改革發(fā)展和中國社會近幾年的重要成績,以影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宏大主題與個人生活結合起來,既具有形象性,又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增強了政治傳播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在《不忘初心 繼續(xù)前進》的制作中,通過新聞同期聲、歷史資料畫外音和革命歌曲的節(jié)奏轉換與韻律變化,不僅完成時空轉換,還展示出了情景交融、大氣磅礴和雄渾豪邁的詩意美[3]。
二、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上是以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為目標,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眾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需要政論紀錄片的介入。
第一,高校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當前的高校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 “影像化”與“數(shù)字化”社會,在視覺文化的熏陶中成長,習慣于視覺資料的觀看和學習,從心理上抵觸思政課教學中的說教式灌輸。一部高收視率的政論紀錄片往往契合時代的主題,具有嚴謹?shù)恼撌鲞壿?,充滿著美好的感情,通過多元化的敘事方式和情景再現(xiàn)的手段,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直接影響到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養(yǎng)成。為了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提高自身利用政論紀錄片的本領,政論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契合95后甚至00后一代網(wǎng)絡“原住民”大學生喜歡看圖、看視頻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以各類視覺沖擊為知識傳授方式的政論紀錄片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始終注重學生的內在獲得感的實現(xiàn)。近年來,許多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積極采用以政論紀錄片為主的視頻資料輔助教學,這是高校受教育者身份和需求的變化帶來教學方式轉換的必然選擇。
第二,高校教育環(huán)境轉變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傳遞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而且要通過理論的學習來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制度的認同,進而轉化為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的參與者,即由知到行的轉化。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外部教育教學已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在正常的教學場域之外,還存在以手機為主體的移動信息場域,受教育者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的媒介信息的影響[4]。從積極意義上來說,這有利于豐富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從消極意義上來說,網(wǎng)絡化教育環(huán)境因傳播主體的多元性、信息內容的混雜性、價值導向的不確定性等問題,必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由于當代大學生是新技術、新觀念和新媒介的原駐民,在媒介和技術的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等方面往往多于高校教師,由于學生和教師的興趣點的差異,也可能導致他們之間信息場的不匹配。因此,傳統(tǒng)教學秩序中靠掌控信息量來建立教與學之間關系和完成教學過程的做法將在移動網(wǎng)絡時代受到一定的顛覆。
在今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獲得感的場域變得日益立體化、場景化和體驗化[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當以時代共進者的角色擔當,更加積極主動地借鑒和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充分借鑒網(wǎng)絡傳播“內容為王”的傳播特性,努力用好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用經(jīng)典的紀錄片傳遞主流的價值觀,積極運用網(wǎng)絡傳播中“體驗為先”的傳播路徑,精心構筑教育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體驗載體,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的精神食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目標。在“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培養(yǎng)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發(fā)揮應有的功能,中宣部和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在課程建設和教師培養(yǎng)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現(xiàn)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目標之間還存在著距離,例如:有些教師沒有及時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上的新變化,教學內容沒有反映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教學方式?jīng)]有及時更新;有些思政課教師淡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有些教師有意無意地把思政課教學娛樂化,遮蔽了思政課的本質,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也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皥猿衷诟倪M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發(fā)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和新技術,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學生學習、思想、生活的實際和成長、成才的實際,潤物無聲地給學生以理論滋養(yǎng)和人生啟迪。
三、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能性第一,政論紀錄片的本質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具有一致性,即意識形態(tài)性。政論紀錄片作為國家主流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國家權威的意識形態(tài)框架下進行主體創(chuàng)作,為時代發(fā)展搖旗吶喊。政論紀錄片的主要敘事方式是政治敘事,其敘事話語直接或間接地內涵政治的元素,大多數(shù)政論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是維護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僅描述政權過去的歷史和意義,也展示政權現(xiàn)在和未來的前景,用簡練而邏輯的話語構建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引導和增強不同的受眾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政論紀錄片通常采用事件和理論結合的方式來完成意識形態(tài)的敘事。例如:在政論紀錄片《法治中國》中先講述了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日常事件,再通過引入法律條文的分析,進而有效論證了我國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樣具有鮮明的政治理論性,這是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提條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更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問題。201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中宣部、教育部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納入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精心編寫教材,同時,中央宣傳思想工作小組審議教材并報中央領導同志審定教材,確保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
第二,政論紀錄片的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具有高度的系統(tǒng)性。為迎接黨的十九大的召開,中央電視臺陸續(xù)播放了《將改革進行到底》和《法治中國》等系列政論紀錄片,通過這些政論紀錄片系統(tǒng)展示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外交、民生、軍隊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不僅如此,每一部政論片也因為其自身的結構而呈現(xiàn)出較強的系統(tǒng)性。以《將改革進行到底》為例,在第一集《時代之問》中全景式地敘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意義、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等問題,這些內容與教材內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政論紀錄片《法治中國》圍繞著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的成就進行敘事,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依法治國實踐的重點任務,這些內容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政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具有相似性。問題意識在大多數(shù)政論紀錄片的制作中都能夠得到體現(xiàn),一方面,人們都有好奇心,以問題形式進行敘述更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問題敘事能夠使問題的分析更深刻。在政論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一集“時代之問”中一直貫穿著問題意識, 這些問題就是:“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些方面是改革的重點”“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改革舉措落實到位”,這些問題回答的好不好事關改革成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經(jīng)常采用問題教學法來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教材中的知識問題和學生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的引入,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在問題的思索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注意事項第一,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時機。在選取了經(jīng)典和生動的政論紀錄片后,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切入點才能真正起到積極的作用。政論紀錄片選擇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放,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政論紀錄片介入課程教學,筆者認為有兩個好的介入時間點:一是課堂教學前作為導論引入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二是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案例論證教學內容,同時政論紀錄片的生動性和視覺性有利于營造課堂的氛圍。
第二,政論紀錄片選擇的接近性有利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新聞學有接近性原則,即“新聞與讀者在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的接近[6]。接近性理論被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接近性包括內隱性接近和外顯性接近兩個方面。內隱性接近主要是指由于人與人之間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接近的地方,所以能夠產(chǎn)生很好的共鳴。例如:地方高校教師在教學中選用地方媒體拍攝的政論紀錄片,浙江衛(wèi)視拍攝的三集政論紀錄片《“八八戰(zhàn)略”15年》對于浙江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具有內隱性接近,這往往會產(chǎn)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政論紀錄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說,只有做到接近性,才能更好地得到學生的認同。政論紀錄片《勞動鑄就中國夢》中采用小人物的敘事方法,通過言語符號、表情符號以及聲音符號,來拉近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身臨其境、目觸其情。
政論紀錄片不是萬能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引入政論紀錄片資源,不是以政論紀錄片的播放代替教師的系統(tǒng)知識講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娛樂化和表面化,政論紀錄片本省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要積極適應網(wǎng)絡化、視覺化和圖像化時代的變化,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呈現(xiàn)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景象,使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何修猛.電視政論片運用共鳴策略的框架建構[J].東南傳播,2018(6).
[2]王大國.電視紀錄片的基本特征[J].新聞愛好者,2010(21).
[3]劉麗.中國電視政論專題片創(chuàng)作新動向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11).
[4]李海春.移動網(wǎng)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回應[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5]馮培.從十九大的兩個政治新論斷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角色擔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
[6]余家宏,寧樹藩,徐培汀,譚啟泰.新聞學簡明詞典[K].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