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有人說,深度課改的本質是深度學習。那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就是讓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承者和消費者,而要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者和貢獻者;深度學習應該是能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一種學習,它是有效學習的必然要求。而這樣的學習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學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人說,要求小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有些太苛刻了,他們的能力畢竟還很欠缺,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按部就班地進行思考和練習就不錯了,還談什么“深度學習”。其實不然,正因為小學生(特別是中、高年級學生)還處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所以更應該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教師手中的牽線木偶。?
基于這樣的思考,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某些現(xiàn)象進行了反思與分析。
一、表演代替體驗,課堂成了舞臺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經過多年的課改,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已不再像昔日那樣封閉、呆板,它已經逐漸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充滿活力。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謂“過猶不及”,語文課堂上的一些現(xiàn)象正愈演愈烈,有一些教師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片面追求讓學生快樂學習,把課堂變成了群英薈萃的舞臺,而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臺。課堂無限開放,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過多的非語文活動。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于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于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于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雖然使語文課堂表面上看起來熱鬧非凡,但由于有很多活動游離于對文本的理解和運用之外,加上有十分耗時,實際上成了一種淺層學習、低效學習,甚至是無效學習。
二、課堂走向“兩極”,學生成了傀儡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并非如此和諧,尤其是在有些課堂上出現(xiàn)了“兩極”現(xiàn)象。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儼然成為了“這場演出”的“總指揮”,而學生好像只是老師手中的牽線木偶。一“極”是課堂上問題設計極多極碎,限制了學生思維。由于課堂中老師設計的問題太過細化,學生表面上好像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事實上這必然導致一個后果,那就是學生一直在遵循教師的思維,喪失了對文本富有個性的解讀,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呆板。二“極”是教學過程極其開放,學生無所適從。有些語文課堂上流行這樣的語言:“請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一讀!”“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一部分文字!”“和你的周邊同學交流交流!”……由于指令過分開放,加之教師引導功力不夠,課堂上亂象叢生:不少學生只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當然也可能很多學生確實是奉命而為,但因為自身能力所限,他們的選擇沒有深度,游離于文本重點之外,于是,教師開始進行干預,課堂在表面“自主”之后又重新歸于“專制”。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能力的成長也無疑是低效的。
三、形式重于實效,課件成了主角
課件可以增強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興趣,拓寬知識視野,擴充教學容量,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的主角。然而,近年來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某些老師卻過分依賴多媒體的使用,仿佛使用課件成了課堂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先進的標志,尤其是每當開設公開課或示范課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必然會使用課件。然而不當?shù)?、過度地使用課件也是后患無窮的。這種不當和過度主要表現(xiàn)為:有些課件信息超量,學生被“豐富多彩”的內容包圍,迷失了學習的重點;有些課件設計太“周到”,學生只能接受已有的問題和“標準答案”,思想被僵化;大量的動畫和音響,讓學生眼花繚亂,失去了關注的焦點……我們的課堂永遠應該以文本和學生為主角,是否使用課件應該根據(jù)文本及課程特點的需要,而不是讓它變成形式主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正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這些亂象,呼喚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從無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呼喚我們要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深度學習。筆者結合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如何促進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深度學習做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