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蓉 趙旭
? ? 2009年6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共同印發(fā)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發(fā)展規(guī)劃(2009-2020年)(試行)》的通知,為全面推進上海市校外教育事業(yè)的新發(fā)展而制定的。其通知明確提出“使校外教育真正成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渠道”,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不僅包括道德品質(zhì)、公民素養(yǎng)、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也包括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通過校外教育課程達到的。為此,我們要學會在校外教育課程中讓學生自主參與校外活動,獲得成長體驗,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學生成長型思維。
一、何為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一詞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德韋克教授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成長型思維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學生一旦擁有成長型思維,便會敢于接受挑戰(zhàn),勇于面對困難,會認為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只是學習曲線中不可避免的經(jīng)歷罷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堅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攻克困難,將自身潛能不限擴大,并轉(zhuǎn)化為成功。[2][3]
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的是固定型思維,這種劃分是德韋克根據(jù)人們對于能力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來的。所謂的固定型思維,傾向于認為個體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是出生時便知曉的,不是聰明就是不聰明,帶有“天賦論”的觀點。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之間異處好比面對一份考試不及格的試卷,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會說我在學習這份功課,只是尚未學好這門功課而已;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學生則認為我就是學不好這門功課,我努力了,就是不行。由此可見,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這兩種思維會影響到學生發(fā)展。所以,在校外教育課程中學會培養(yǎng)學生成長型思維,讓學生在面對困難、失敗時,能積極應對、不灰心,不會因為困難、失敗喪失信心。
二、校外教育課程開展的現(xiàn)狀
校外教育,顧名思義,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開展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或延伸,其課程是豐富多彩的,涉及面也較廣。可目前校外教育的課程總體上面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重實踐輕反思。校外教育課程重在讓學生體驗課程,參與其中,可對于體驗后的課程并沒有及時反思,以至于學生的體驗感悟隨著課程的結束也拋之腦后,這樣課程的體驗價值也會大大降低;第二,重講解輕引導。校外教育的課程大多是以先講解后體驗實踐為主要形式,往往忽視了在講解過程中的引導,看似不太重要的引導,可能會改變學生的思維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
校外教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時的,而是長此以往的。作為一名校外教育老師,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免不了要觀摩其他老師的教學,學習并借鑒其教學經(jīng)驗。可在我觀摩校外教育的拓展類課程中,我就會發(fā)現(xiàn)上述所說的兩類問題“無一幸免”,如很多老師面對拓展類課程,首先是講解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操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講解完畢后就是學生實踐、體驗的過程,這一過程持續(xù)到課程結束,有時會有個別老師邀請兩三人分享,但沒有經(jīng)過反思、總結的分享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而大多數(shù)老師都將拓展類課程當作學校教育的學科課程來上,我認為這種不是一種可取的行為,不利于課程價值的最大發(fā)揮,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學生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
三、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的建議
校外教育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而在課程上讓學生能體會到其價值,進而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學生成長型思維,勇敢面對一切,激發(fā)自己的潛能,走向成功。那該如何在校外教育的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呢?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引導學生分享,肯定實踐中的努力
在教學中,老師要合理安排整個教學時間,要讓學生在實踐之后能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老師要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不足以及是否可以改善這些不足之處等。在教學中,老師要肯定學生在實踐中的努力,我想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型思維的發(fā)展,也讓老師自身在不斷地使用成長型思維。
2.拒絕墨守成規(guī),發(fā)散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校外教育課程的思考,提出疑問,隨后要將所有學生分成若干組,讓每組學生針對疑問進行深入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我想增加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會讓學生在教學中更敢于挑戰(zhàn)自我,在實踐中激發(fā)自我的潛能,讓學生樹立沒有任何一種困難能阻擋其前進的步伐,只要努力便能克服困難,相信自己的能力。
3.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失敗,不要忽視努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失敗,不要害怕失敗,要在學生失敗后跟學生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告訴學生:只有歷經(jīng)失敗,才能得到寶貴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也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其次,我們也要引導學生不要忽視努力。在學生沒有取得成功的時候,一定要肯定學生在追逐成功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凡事不能一味歸因自身能力;在學生取得成功或者獲得成就的時候,要祝賀學生取得的成功或者獲得的成就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或者獲得的成就歸功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天賦。
綜上,在校外教育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成長型思維的建議不僅僅止于上述,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發(fā)掘。但在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在不斷成長的,是可以通過學習、努力改變自己的能力,我想學生定能敢于面對失敗,勇于接受挑戰(zhàn),提高能力,這也正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目標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