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岑
當利箭直刺長空,天邊會留下一道絕美的弧線。這是奮進的中華民族和中國空空導彈事業(yè)之間的一條感情線,一邊連著強軍夢,一邊系著鑄箭情。58年來,這條感情線展現(xiàn)著中國空空導彈研制的清晰脈絡,延續(xù)著導彈院的激情與活力,成為導彈院員工“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精神坐標,歷久彌堅、傳承至今、永不褪色。
從舊式兵營改建的簡陋平房,到現(xiàn)代化的廠房林立、中國空空導彈院的滄桑巨變,令人驚艷炫目。時境的變遷會標注在導彈院前行的每一步上,創(chuàng)業(yè)初期那種心系國防、不辱使命的狀態(tài)始終凝鑄在航空人的靈魂中,成為航空報國精神的源頭。
1958年9月24日,一場空戰(zhàn)在溫州上空爆發(fā)。中國王牌飛行員王自重在連續(xù)擊落敵機后,被美制“響尾蛇”導彈從背后擊中,血灑長空。
空空導彈是空中實力較量的關鍵,為了擁有制空權,擁有強大空軍,中國人必須要研發(fā)出自己的空空導彈!肩負神圣的歷史使命,聽從國家的召喚,一群來自五湖四海、操著各地口音的青年,懷著強壯國防的赤誠之心,來到了位于九朝古都洛陽的導彈院。在雜草叢生、野兔出沒的舊兵營里,在一無資料、二無設備、三無專家的條件下,他們從解讀支離破碎的技術資料、解剖殘缺不全的導彈殘骸做起,拉開了自主發(fā)展中國空空導彈的恢宏序幕。
如今已經80多歲的劉永恒老人是導彈院歷史的見證者之一?!盎牟莸亍⑴f營盤,試驗的草棚、畫圖的床板……”回憶起剛到導彈院工作的情景,他感慨萬千,“那時我們邊建設、邊學習、邊研究,年輕人都渴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沒人叫苦叫累?!?/p>
創(chuàng)業(yè)者們牢記責任、不辱使命,不計名利、甘于吃苦,在不斷摸索中初步掌握了空空導彈的設計方法,實現(xiàn)了我國空空導彈從無到有、從測繪仿制到自行設計的跨越。自第一個霹靂驕子呱呱墜地,以“霹靂”命名的系列空空導彈相繼誕生。導彈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空空導彈的搖籃,“霹靂”也逐漸成為中國空空導彈的代名詞,令國人振奮、敵聞震驚。
科研之路沒有坦途,先進武器裝備的研制是一條崎嶇、布滿荊棘的路,走上這條路就注定了跌宕與艱難。
導彈院會永遠記住——多年前的那個冬天,國家周邊形勢復雜,軍事斗爭一觸即發(fā)。某型空空導彈擔負著“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必勝”的神圣使命,千萬雙眼睛盯著導彈院。
然而正當此時,產品卻接連發(fā)生故障。消息傳來,導彈院震驚、愧疚、自責、倍感壓力……最后一枚產品故障發(fā)生的當晚,導彈院立即成立專項故障攻關組;次日如實向上級匯報故障情況,連夜召開攻關動員會,緊急啟動攻關工作,導彈院進入了故障攻關的非常模式。
從上千個零部件、三百多道工序中準確找到故障機理,就像在茫茫沙漠尋找失落的寶藏,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從數九寒冬到三伏酷暑,從除夕爆竹到中秋月圓,時間在日夜奮戰(zhàn)中悄然流逝,但是試驗結果再一次無情地打擊了所有人。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雖然會失望、焦慮,但是航空人啃下硬骨頭、研制先進裝備的意志和決心不曾動搖。團隊及時轉變攻關思路,從頭再來,又是一個為期百天的攻關,在不斷地眼睛向內、查找問題、解決問題中,驅動著攻關工作不斷向前,最終將改進后的產品交付到了用戶手中。
“攻關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可像這樣時間長、壓力大、頭緒多的,還是第一次。”型號線人員感觸頗深,更多的人直言:“終生難忘!”
型號總師帶領技術人員不分日夜地做試驗、趕報告,他們以每天超過十五六個小時的勞動強度連續(xù)奮戰(zhàn)在現(xiàn)場。
大年三十下午,還有人堅守現(xiàn)場等待元器件到貨篩選。貨到了,心是放下來了,這才覺得饑腸轆轆,可附近哪還有飯店開門。
一對年輕夫妻,都是攻關核心成員,兩歲多的孩子幾個月來想和爸媽撒個嬌都沒有機會。
故事難以盡述,這段烏云密布的歲月,曾為導彈院帶來了困境;更是因為百折不撓,導彈院打贏了翻身仗,進一步錘煉了“航空報國的信念、實事求是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意志、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
“質量立院”位居導彈院五大戰(zhàn)略之首,體現(xiàn)出了導彈院對自身、對產品、對用戶負責到底的態(tài)度和決心。
早上剛到單位,史晨曦收到了一封關于新員工參加型號作風培訓的郵件。一頭霧水的史晨曦隨口問了身旁的師傅們。
“那可是咱院一個重大進步?!薄熬褪菑哪菚r建立起了‘質量系統(tǒng)的概念?!薄皬哪且院螅以鹤兂闪丝蒲猩a一體化的單位?!毖哉Z中,史晨曦聽出了師傅們對那段歲月的神往。
借改革開放的春風,導彈院型號研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團結好學、嚴謹規(guī)范、過程控制、型號報國”的作風也注入到了導彈院員工的身上。
講臺上的趙慧萍,一直從事著空空導彈系統(tǒng)裝配調試工作,她每年都會為新員工培訓??粗粡垙埬贻p的臉龐,趙慧萍不禁回想起當年,她20歲出頭正接受專家嚴格培訓的日子……
“廠房驗收時,專家戴著白手套檢查各處的衛(wèi)生,直到合格才轉入培訓。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沒有最踏實的作風,沒有最細致的工作,沒有最嚴格的管理就永遠無法生產出高、精、尖的航空產品?!?/p>
“粘接課上,專家發(fā)現(xiàn)抽真空的壓力表精度不對,他看了看工藝文件,又看了看壓力表,搖搖頭說:‘我不要高的,也不要低的,就要和工藝文件一樣的?!?/p>
“我第一次焊接的產品邊緣不規(guī)則,但質量合格,專家要求打故障報告單,并嚴肅地說:‘外觀同樣重要,注重過程控制,不要為自己放松要求。為此我被扣罰了獎金,當時真感到冤,但是現(xiàn)在我覺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p>
培訓課上,史晨曦認真聽著、記錄著,雖然不能經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但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故事、言傳身教的帶動,已化為他行動上的自覺。
在祖國的另一端,試驗隊員楊鵬銳和易凡正嚴陣以待,等待他們的是某型空空導彈的一項重要的外場試驗。
試驗順利進行,可是通過數據分析,楊鵬銳和易凡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實際試驗軌跡和仿真出來的存在偏差。這在別人看來也許不算什么,真實和虛擬之間存在偏差在所難免,在允許的范圍內就行了。但是,對于這個問題,他們始終放不下心,如果不及時解決,將會對整個試驗造成致命的影響。
于是,楊鵬銳第一時間將情況進行了匯報。一場相隔千里,院內外兩地協(xié)同的戰(zhàn)斗開始了:院內的同事連夜加班更改軟件,于次日上午傳回外場。楊鵬銳和易凡立刻奔赴外場廠房接力攻關,直到晚上10點,確定問題完全解決。試驗結果當然是意料之中的成功,楊鵬銳和易凡的心里多了一份榮譽感,既有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出自這份細致用心的付出。
“過程受控、質量可靠”,這是導彈院員工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強化“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的意識,導彈院員工把耳熟能詳的口訣轉化為嚴慎細實的行動,做到問題真正歸零,驗證真實充分,為各型空空導彈研制和批產保駕護航。
進入新時代,導彈院面對新生力量的市場競爭,突飛猛進的技術挑戰(zhàn),新一代空空導彈的研制任務等,導彈院以與生俱來的使命和祖國的期盼、高與新的精髓和靈魂完成著一次次成功的超越,以趕考的狀態(tài)譜寫出了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是驚天動地的成功。
帶著精心準備的產品總體技術方案走進評審會的現(xiàn)場,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某型空空導彈首次應用了多項新技術,沒有任何經驗、技術可借鑒,一切都要自主創(chuàng)新。
果然,不少專家提出了質疑:“以你們的能力,這些技術不可能實現(xiàn)!”“產品可靠性怎么保證?”當然也有人勸說:“保守一點,任務就會容易些?!?/p>
總設計師樊會濤快步走上發(fā)言席,用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嚴密的邏輯、詳細的案例,還有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和數據,濃縮成鏗鏘有力的一句話:“性能不變、指標不變,航空人有決心、有信心打造新一代的國之利箭!”
最終,方案順利通過評審。
過程的艱難,其實只是個開始。研制新一代空空導彈,必須要貼近實戰(zhàn)、從難從嚴,這意味著還要面對創(chuàng)新帶來的重重考驗。導彈院12個關鍵技術小組,并行工作,重點突破,歷經無數個推導公式的不眠之夜,59個版本軟件的升級,百余種算法的迭代,上萬次的試驗驗證,幾萬條半實物仿真彈道,產品經受住了一個又一個挑戰(zhàn)與考驗。與此同時,生產現(xiàn)場把每日進度精確到分鐘,最大限度減少產品等待和人員閑置,在測試裝備上裝上計時器,利用空隙安排其他任務,節(jié)省下大量寶貴的時間。
不懼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導彈院攻克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以優(yōu)異的成績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標志著我國空空導彈技術水平和研制能力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我國空空導彈研制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試驗成功后,樊會濤院士緩緩俯下身,在戈壁大漠留下了自己最深情的一吻?!罢娴牟蝗菀?!”型號總師廖志忠的5個字蘊含著深深的艱辛。
每一步跨越都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某型產品是導彈院“1號任務”,院長、黨委書記徐東來形象地比喻“1”立起來是利箭,是導彈院未來發(fā)展的支撐;橫下來是扁擔,是導彈院員工必須的擔當,要為最終的勝利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挑戰(zhàn)新概念、新體制、新技術、新問題,面臨時間極其緊迫的壓力,面對毫不示弱的“追兵”,“封閉大會戰(zhàn)”成為了一種工作方式?!懊刻臁⒚糠?、每秒,我們都在思考、在突破?!薄皫啄晗聛恚蠹叶际窃跊]日沒夜地干?!闭f這話時,年輕的技術帶頭人閆俊正堅守在外場,帶領人員按照“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確保勝利”的原則,全面梳理技術隱患,認真開展排查摸底,確保后續(xù)工作穩(wěn)妥推進、萬無一失。
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打造產品競爭力。導彈院員工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自勝者強,自強者勝。
在導彈院,有人燃燒著自己的生命,照亮著中國空空導彈事業(yè)前進的征程;有些故事早已被傳為佳話,深深地影響和激勵著一代代導彈院員工為強國強軍不懈奮斗。
導彈院科研大樓前,佇立著一座塑像,為的是記住一位為中國空空導彈事業(yè)奉獻出生命的英雄——董秉印。2000年6月30日,突發(fā)心臟病的他永遠地倒在了參加型號會議的路上,帶著61載的孜孜以求、對型號研制的不舍牽掛永遠地走了。
就在他去世的前3天,還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協(xié)調一個個研制問題;就他在去世前的一個晚上還加班到深夜……38年的鑄箭人生,早一天拿出重點型號是董秉印最大的心愿。他常說:“我們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也一定要把好用管用的產品交付部隊,不能留下任何一個技術問題。”當時,某型空空導彈是一個全新的研制項目,他要求型號線的全體同志都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他說:“雖然我是型號總師,但對我來說也有許多新東西,不努力學習難以駕馭這個型號?!币虼?,在接近花甲之年,董秉印仍孜孜以求,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學習幾乎占據了他所有的生活空間。日益嚴重的心臟病,使董秉印進一步加快了工作的節(jié)奏。周圍的人都勸他抓緊去治療,可他卻說:“該型空空導彈是部隊急需的武器裝備,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它干出來。我的病等忙完了,再說?!睘榱藨?zhàn)機的安全,為了解決發(fā)射安全方面的問題,董秉印決定在研制過程中開展地面加載發(fā)射試驗。這是一項當時國內從來沒有做過的試驗,國外也沒有相關報道,試驗的危險性極大,很多專家提醒他要慎重再慎重。但董秉印認真權衡后決定還是要挑戰(zhàn)這一難關。在他的精心組織領導下,經過參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試驗的圓滿成功,開創(chuàng)了空空導彈研制試驗的先例。
董秉印曾不無悲壯地對年輕戰(zhàn)友們說:“我一生別無他求,只想為國家多干幾個型號。我活著和你們一起研制,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型號干成!”董秉印用他的一言一行,把踐行航空報國的使命,體現(xiàn)在了經年累月的恪盡職守上、鑄造制勝藍天的國之利器上,實現(xiàn)了中國空空導彈事業(yè)的一次次飛躍。為后人樹起了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
20年后的今天,旭日、藍天、白云,董秉印的塑像凝望著遠方,共和國明靜浩瀚的天空中,仿佛回蕩著一曲不朽的贊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航空報國的熱血擔當、航空強國的使命情懷,令一代又一代導彈院員工為祖國藍天構筑鋼鐵長城,為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凝聚形成了矢志不渝、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文化共鳴和行動自覺,都是點燃導彈院員工奮斗激情的動力引擎,都是成就中國空空導彈事業(yè)的強大推力,是我們最寶貴的奮斗初心和精神財富。
鑄箭走天涯,導彈院有夢可依,始終堅定。
(作者單位:航空工業(yè)導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