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2019年7月,成都網(wǎng)友老柴在微博上發(fā)帖哭訴:一輩子攢的300萬元,一夕之間,被女兒揮霍一空。
老柴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便和妻子離了婚。出于對女兒的補償心理,從小到大,對女兒的要求,從來有求必應(yīng)。高中畢業(yè)后,女兒去加拿大留學,等女兒身處異鄉(xiāng)時候,老柴才發(fā)現(xiàn)他銀行卡的錢,都被女兒轉(zhuǎn)到了自己賬戶。女兒不但沒有去學校報到,還跟男同學在加拿大吃喝玩樂買奢侈品,并在微信朋友圈上炫耀。得知真相的老柴問責女兒,卻被拉黑,失去聯(lián)絡(luò)。
香港首富李嘉誠對兒子的“財商”教育,是比較被中產(chǎn)階層提倡的正面教材。李嘉誠從兒子幼年,就很注重對兒子賺錢能力的培養(yǎng),所有零花錢都是要靠自己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做服務(wù)生賺取的。不僅如此,李嘉誠還要求兒子將打工賺的錢,分出一部分,用以幫助那些生活有困難的同學,為的是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兒子知道賺錢的艱辛。
的確,父母養(yǎng)育子女,金錢教育是必修課。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焙⒆尤绻狈疱X的正確認識和了解,會更難以理清金錢和人生的關(guān)系。金錢教育的實質(zhì)是人格教育,幸福教育和一個人的金錢觀,會影響人格的塑造和一生的幸福。
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有些話,家長們說不得。
“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很多家長不愿意痛快痛快地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diào)金錢多么來之不易,孩子由此收獲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guān)系變得沉重。
其實家長們不妨對孩子直說:“我覺得這個玩具是很好玩,但是比起其他差不多的玩具,我覺得太貴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再買。”孩子也許還不太能完全理解,但你的態(tài)度,會讓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無理拒絕。
孩子對于貴與不貴的概念,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理解的,你可以在孩子3歲以后,慢慢地教他理解性價比的概念。例如帶他去超市時,跟他一起找出三款同類的東西,例如三款巧克力,告訴他每款的價格,然后讓他比比看,哪塊最便宜。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再在比較中加入不同的維度,例如成分、含量。
有的時候,家長們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不如分享給他工作并獲取金錢的樂趣;也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需求與欲望,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過富足美好的物質(zhì)生活;更不要傾訴養(yǎng)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斗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zhì)的豐盛,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敷衍,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你想要什么,媽媽給你買!”
愛孩子之心,家長皆有之。
家長很容易變成購物狂,不過,這樣過分的主動給予,很容易寵壞孩子:孩子們會認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能得到滿足,哪天你對孩子的要求說“不”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完全不能接受;如果孩子認為,錢總是會有的,而價格從來都不是問題,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經(jīng)歷中將很難獲得動力。
因此,如果你認為不多花錢為孩子買他們喜歡的東西,就表示愛得不夠,是不對的。只有先改變觀念,才能改變這種行為。與此同時,嘗試讓孩子遠離誘惑,也是當下必須要做的功課。
幫助孩子理解這點很重要:對美好事物的渴望人人都有,而且并沒什么錯,但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需要得到。帶孩子盤點一下自己已經(jīng)有的玩具,跟他說“你看這個玩具跟你在小朋友家玩的玩具,玩法是不是很像?”“原來我們早就有這樣的玩具了??!”幫助孩子把注意力焦點轉(zhuǎn)移到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上,那么教育的最終目的就達到了——那就是讓孩子有能力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并且,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