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明顯變化導致社會問題變得逐漸凸顯,社會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出現了危機,政府與社會大眾之間這座信任橋梁面臨著嚴重的考驗,這些矛盾、糾紛和問題必然會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反映出來,最終會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公安機關,不同程度地影響人民警察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新時代人民警察公信力問題成為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
公信力是指能夠讓公眾信任的一種力量?!肮敝饕窍鄬Α八健眮碚f,即公權與私權之間的關系,“信”主要是涉及信用、信譽、誠信等,“力”可以理解為力量、權力等。總結來說,公信力是指在社會中,公共權力面對公眾互動以及利益交換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
人民警察執(zhí)法公信力是每個警察在執(zhí)法活動中具備的被公眾所認可的能讓公眾產生信任的這樣一種公信力;人民警察身份公信力是指人民群眾對警察這一特定身份從內心產生的信任。如果警察的形象受到破壞,其身份公信力蕩然無存的話,則無從談起其執(zhí)法公信力。反過來說,警察如果在執(zhí)法行為中按章辦事、公正公平,那么也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警察群體的信任和依從,也有助于其身份公信力的確認。
所以,人民警察公信力是這二者的有機統一,但具體到某種情況或者事件,人民警察公信力可表現出以身份公信力或者執(zhí)法公信力為主。比如,交警在對交通違章行為進行查處時,警察公信力在這時就凸顯出執(zhí)法公信力。再者,警察在對某重大案情向社會發(fā)出通報時,警察公信力在這時就顯現出身份公信力。
違紀違法問題。目前,我國的公安干警在整體層面上是積極向上的,總體形勢是向好的。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部分人民警察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等相關的違紀違法問題。由于警察執(zhí)法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地方財力極其有限,故而會滋生警察執(zhí)法經費不足和警察執(zhí)法活動量大之間的矛盾。于是,有一些警察特別是基層公安機關及其派出機構就會鋌而走險,游離于“灰色地帶”,甚至將公開罰沒財物、贓款贓物作為執(zhí)法經費的重要補充甚至是的主要來源。在外界看來,不會考慮警察執(zhí)法經費可能不充裕等難處,甚至自然而然地認為警察這一職業(yè)是肥差單位,容易“中飽私囊”??傊?,不管是為了補充執(zhí)法經費還是以權謀私,還是利用執(zhí)法來獲取經濟利益都是不可取的,這也無疑會動搖人民警察公信力的既有地位,進而限制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的空間幅度。
執(zhí)法不規(guī)范問題。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時期,當時名人張居正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回憶過去至今,大量的史實表明,如果有了法而缺乏不嚴格執(zhí)法,法律就會如同“紙老虎”、“稻草人”一般,失去法律本身應有的效力,也將必然影響執(zhí)法機關的公信力。執(zhí)法不規(guī)范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不作為”問題?!安蛔鳛椤笔侵腹矙C關、民警以及有關工作人員本應該積極履行其法律賦予的職務行為而未履行的狀態(tài)。二是“慢作為”問題。“慢作為”可以用英國的一句法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來形容,它意思是說,即使司法處置的結果是公正的,如果過遲做出處置,導致程序上出現不公正,也會使處置成為非正義的。三是“亂作為”問題?!皝y作為”是指公安機關、民警以及有關工作人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規(guī)不依,違反黨紀國法、規(guī)范制度,超越法律法規(guī)和上級規(guī)定、要求的職權范圍,所實施的越位、錯位、觸碰底線等違法違紀違規(guī)行為。
非警務活動增多問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賦予人民警察的職責來理解,人民警察的執(zhí)法行為應嚴格按照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實施,執(zhí)法范圍應在法律授權的范圍之內。然而,公安機關在實際的執(zhí)法活動中,除了上述應然職責之外,還承擔著大量的非警務工作,如:城市棚改動遷、土地征收、村委會換屆選舉維穩(wěn)、攔訪截訪等。而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安機關隸屬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直接領導,公安機關執(zhí)法活動經費在一定的程度也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部門。正是如此,部分地方的公安機關超越其自身的應然職責,承擔著大量本應由政府部門承擔的非警務活動,一方面會給人民群眾造成疑惑,讓人民群眾誤以為這些非警務活動就是由公安機關承擔的任務,就應該由人民警察去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人民警察的負擔,包袱重、壓力大,疲于應付,形成了不做就不作為的社會認知,最終陷入惡性循環(huán),影響人民警察公信力的建立。
媒體輿論導向的偏差問題。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以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速發(fā)展,民眾關心國家大事,參政議政的熱情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由此引發(fā)的對于公權力的批評、監(jiān)督的輿論也上升至空前的程度。加之部分商業(yè)媒體以負面的涉警新聞為賣點,尋求大量的閱讀,遇到牽涉警察執(zhí)法違紀的情況的就大肆渲染。更有甚者,一些報刊媒體對事實進行扭曲編造,虛假報道涉警新聞。社會公眾從媒體中獲取的新聞,大多都是公安機關的負面新聞,公安機關幾十年如一日履行職責,辛辛苦苦樹立起來的親民、愛民的形象,在部分媒體的不斷炮轟之下,瞬間化為烏有。所以公安機關不可不重視媒體產生的影響,如果警媒關系不和諧,將進一步導致媒體和公安機關之間的相互敵對,將是提高警察公信力的絆腳石。
深化提升民警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滿意度。因此,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轉變工作觀念,堅定規(guī)范理念。法律是社會道德的最終紅線,涉法涉警問題極易引發(fā)熱點關注。在輿論的“放大鏡”下,民警只有自身工作規(guī)范了,面對媒介才可以“進可攻”“退可守”,才有底氣正面回應網絡上散播的虛假的公安負面言論。二是強力整治執(zhí)法突出問題。緊緊圍繞“法治意識淡薄、宗旨意識低劣、功利性執(zhí)法及執(zhí)法質量不高、執(zhí)法安全隱患”等突出問題,嚴格排查整治,并持續(xù)開展精準化、實戰(zhàn)化執(zhí)法培訓,最大限度消除執(zhí)法隱患。三是加強基層執(zhí)法指導。圍繞常見性、多發(fā)性案件,以及各類執(zhí)法風險點,及時下發(fā)處置方法和工作要領、法律依據匯編、犯罪構成要件、證據標準及取證重點等,指導民警科學方法應對、正確適用法律、依法保護自身。
促進公安110熱線與政府12345熱線職能分開。有困難找警察,請撥110。這個順口溜早已深入人心,也展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警察的信任。但是也經常出現很多令民警尷尬的事情:小兩口吵架、廣場舞擾民、問路、打聽電話號碼、心情不好找人傾訴等等。據統計,110報警服務平臺接聽群眾報警電話中,無效警情近三分之二,這些非警務電話嚴重浪費了有限警力,占用了“110報警服務平臺”這條“綠色生命線”。為了遏制上述現象的發(fā)生,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切實有效的權力監(jiān)督和責任追究制度,降緩甚至杜絕公安機關從事非警務性活動;要加快建設社會公共服務平臺(簡稱12345平臺)與110報警服務平臺協調聯動機制,宣傳引導非警務警情向“12345平臺”轉移,由“12345平臺”負責受理人民群眾的非警務類咨詢、求助、投訴、建議等事項,切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確保能夠讓有限的警力資源投放在處置應急事務。
嚴格警務督察執(zhí)法監(jiān)督。執(zhí)法監(jiān)督可以這樣理解,為了保證警察法律制度和警務活動的規(guī)范實施,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由政府機關、社會組織與新聞媒體以及公安機關內部監(jiān)督部門,對于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警務活動、執(zhí)行行為、遵章守紀情況進行監(jiān)督。具體到公安機關內部就是,警務督察部門具體負責。警務督察部門要將12389全國公安民警違紀違法舉報投訴平臺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充分尊重民意、積極回應群眾訴求,誠心解決投訴問題。堅持民意引領、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認真核查每一起舉報投訴案件,努力讓群眾沐浴法律的陽光,感受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在工作中注重發(fā)現帶有普遍性、苗頭性的問題,分析深層次原因及其規(guī)律特點,以此確定督察工作的重點,使督察工作更具針對性、富有成效性,切實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素質。
切實加強警媒合作。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轉型的關鍵時期,公安機關更加需要以“透明保廉明”的思想,提高公安機關開放、透明、信息化各種條件下的執(zhí)法公信力,大力實行“陽光警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執(zhí)法信息的輿情引導能力,完善新聞發(fā)布制度,提高輿情意識和處置輿情工作技能,妥善消除涉警輿情對人民警察公信力的影響。一是建立良I生的媒體關系。公安機關應以開放、平和、自信的姿態(tài),主動與各類媒體打交道,在交流溝通中增深互信友好合作,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二是搶占信息先機。在涉警輿情案事件的新聞傳播中,要牢牢把握輿論的主動權、處理的主導控制權,針對焦點事件,利用新型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等特點,于第一時間主動發(fā)布信息。三是注重日常溝通宣傳。公安機關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型媒體傳播手段,拓寬與人民群眾直接對話的窗口,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通過樹立公安先進典型,讓群眾與媒體眼中的公安機關從平面的印象轉化成一個立體的形象,使百姓把人民警察當作最可信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