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豐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是臨床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變化,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是目前臨床中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機制是利用經心導管技術對狹窄、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行疏通,從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療效明顯[2]。目前一般通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為主,通過減少血小板的凝聚,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3]。但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加,發(fā)現(xiàn)氯吡格雷會對機體肝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還可能引發(fā)出血,預后較差[4]。因此,本次研究通過替格瑞洛進行治療,分析了該藥物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凝血功能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將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共94例冠心病行PCI術患者納入研究,根據(jù)患者的床位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8:19,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6.82±10.6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2±1.14)年;對照組男女比例29:18,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7.16±9.98)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5±1.02)年。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冠心病,接受PCI術治療。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藥物過敏、精神病史等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擴冠、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等。術前給予所有患者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2023445,長春新安藥業(yè)有限公司,0.3 g)100 mg/d。對照組術后通過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056410,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75 mg)進行治療,負荷劑量控制在300 mg,一次性口服,之后維持劑量控制在75 mg/次,1次/d,持續(xù)12個月;觀察組聯(lián)合替格瑞洛(國藥準字:H20184165,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90 mg)進行治療,負荷劑量控制在180 mg,之后維持劑量控制在90 mg/次,2次/d,持續(xù)12個月。
(1)治療前后凝血功能,評價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通過自動血液凝血分析儀進行檢測;(2)血小板凝聚;(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治療前,兩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均有所上升,和治療前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表1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注:和同組治療前相比,#1t=3.490,#1P=0.000;#2t=4.953,#2P=0.000;#3t=16.060,#3P=0.000;#4t=0.523,#4P=0.000;#5t=5.239,#5P=0.000;#6t=9.613,#6P=0.000;#7t=20.219,#7P=0.000;#8t=2.410,#8P=0.009
觀察組 47 10.54±2.98 12.77±3.21#1 24.97±3.48 29.08±4.50#2 4.72±1.15 12.84±3.27#3 3.38±1.15 4.05±0.73#4對照組 47 10.75±3.26 14.53±3.72#5 24.54±3.58 33.14±4.98#6 3.86±1.41 17.01±4.23#7 3.42±0.92 3.71±0.62#8 t值 - 0.326 2.456 0.591 4.147 3.240 5.347 0.186 2.434 P值 - 0.373 0.008 0.278 0.000 0.001 0.000 0.426 0.009
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血小板凝聚率分別為(50.84±7.82)%、(51.14±8.57)%,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t=0.177,P=0.430);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血小板凝聚率分別為(25.83±10.15)%、(38.24±10.54)%,和治療前對比差異與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t=13.382,P=0.000;對照組t=6.510,P=0.000),且組間差異明顯(t=5.814,P=0.000)。
觀察組共發(fā)生5例不良反應,其中呼吸困難2例,鼻出血2例,惡心嘔吐1例,發(fā)生率10.64%;對照組共發(fā)生7例不良反應,其中呼吸困難3例,鼻出血3例,惡心嘔吐1例,發(fā)生率14.89%。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χ2=0.382,P=0.536)。
冠心病即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臨床中的發(fā)病率較高,且近年來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5]。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部疼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部分重癥患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休克、猝死,危險性較高[6]。PCI術是目前臨床中治療冠心病的主要術式,其臨床療效已經得到了證實,但PCI術后可能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等并發(fā)癥,預后相對較差,一般需要聯(lián)合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是臨床中的常用抗血小板藥物,但阿司匹林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血管再發(fā),氯吡格雷治療后出血風險較高,且個體差異較大,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本次研究通過替格瑞洛進行抗血小板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血小板凝聚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均有所上升,血小板凝聚率均有所下降,和治療前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χ2=0.382,P=0.536)。氯吡格雷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一般用于動脈循環(huán)障礙型疾病。該藥物本身無藥理作用,但經機體代謝后的成分能對ADP與受體的結合進行選擇性抑制,從而抑制血小板凝聚[9]。替格瑞洛屬于新型環(huán)戊基三唑嘧啶類血小板凝聚抑制劑,無需經肝臟代謝,可直接起到血液抗凝的效果。作用機制是通過對P2Y12受體的選擇性抑制效果,影響ADP介導的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聚,從而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10]。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強于氯吡格雷,這可能是由于氯吡格雷需代謝后才能發(fā)揮效果,因此藥效容易受到肝臟活動的影響,穩(wěn)定性較差。而替格瑞洛能直接抑制受體,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起效速度較快,作用時間較長[11]。另一方面,替格瑞洛的抗凝血作用也強于氯吡格雷,這也與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強有關。臨床治療時應當注意,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后,藥物在機體中可能起到與腺苷相似的效果,對支氣管有一定的刺激,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癥狀,需要及時采用相應的對癥處理措施,并告知患者具體原因,避免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影響治療效果[12-13]。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療能有效緩解冠心病PCI術后患者血小板聚集,改善機體凝血功能,降低血栓發(fā)生率,同時藥物安全性較高,無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