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琴琴 王德惠
1浙江省東陽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東陽322100 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天津300250
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病理機制較為復雜,而胰島素抵抗是其重要病理機制之一。從中醫(yī)學角度辨證分析胰島素抵抗的病因病機,從而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筆者采用梔芪降糖飲,從益氣除濕、化瘀清熱的角度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脾虛濕熱證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①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ADA(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制定的2010年臨床診療指南制定的標準。②胰島素抵抗的診斷標準參照《胰島素抵抗綜合征》[1]制定的高胰島素血癥標準:作空腹采血或葡萄糖耐量(OGTT),同時查血糖和I(胰島素)。當空腹或餐后I峰值大于正常人均值+2SD(一般為空腹胰島素>15mU/L 及餐后>80mU/L)時即可診斷。③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消渴病中醫(yī)分期辨證及療效評定標準》[3]和《實用中醫(yī)內科學》[4]中的相關內容制定消渴病脾虛濕熱證診斷標準。
1.2 病例選擇:病例來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的門診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將符合入組標準的60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7.67±8.08歲;平均病程7.22±5.04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80±10.17歲;平均病程7.58±5.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服用梔芪降糖飲(生黃芪、梔子、葛根、金櫻子、淫羊藿各30g,黃連、金銀花、香附、蠶沙、蒼術、桑白皮、莪術各20g,大黃10g),水煎服,日1劑,分2袋,150ml/袋,早晚餐后半小時各1袋,溫服。
2.2 對照組:服用鹽酸吡格列酮分散片,1片/次,每日1次,早餐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
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3.1 觀察指標: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時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和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IRI=(FPG×FINS)/22.5)。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指標觀察(±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指標觀察(±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PG(mmol/L)8.32±1.087.21±1.03△8.47±1.247.24±1.07△2hPG(mmol/L)12.07±1.5510.44±1.39△12.39±2.3110.58±2.11△HbA1c (%)8.80±1.777.61±1.34△9.22±2.157.82±1.65△FINS(mU/L)18.78±3.7017.40±3.87△19.05±4.0817.45±3.96△IRI 6.93±1.525.57±1.43△7.18±2.045.63±1.66△
胰島素抵抗是指整體、器官或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及反應性降低,使正常量的胰島素分泌量低于正常的生物學效應,而機體為了保持內在的環(huán)境穩(wěn)定和血糖正常,代償性地增加胰島素分泌,臨床表現(xiàn)為高胰島素血癥,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之一。筆者認為,脾虛而脾不散精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脾虛而脾不散精為其始,中滿內熱為其化,氣陰兩虛為其常,痰瘀阻絡為其變,陰陽兩虛為其果,陰陽衰敗為其終。
梔芪降糖飲為劉文峰教授(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首席專家,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及中醫(yī)理論所創(chuàng),是從益氣除濕、化瘀清熱的角度出發(fā)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脾虛濕熱證。方中用大量生黃芪健脾補氣,以復脾升清散精為君;香附解肝郁、調肝脾、暢氣機,配蒼術、蠶沙運脾化濁以除濕,莪術以活血化瘀,除濕瘀而解脾困,使脾得運化共為臣;金銀花、黃連、梔子、大黃清瀉三焦之濕熱,桑白皮清熱化痰,葛根生津止渴以免熱盛傷津共為佐藥;金櫻子收斂固澀、淫羊藿補腎助陽,又可制約連、梔苦寒傷胃,并有交通心腎、引火歸元和培元溫腎、助脾運化之意。全方以補脾為主,疏肝補腎為輔,加以清熱利濕化瘀之品,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除濕、化瘀清熱之功。筆者跟師學習期間收集病例進行臨床觀察研究。結果表明,梔芪降糖飲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