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地,溝壑縱橫,這似乎加速了當地風俗的割據裂變。在面塑領域,這種“裂變”表現得尤為明顯。
忻州市處于山西北部,也是佛家圣地五臺山的棲息地。因當地長期受到佛寺文化的影響,所以在面塑上也留下了諸多關于“佛”的印記。比如,佛手、“佛坐蓮花”等都是當地最常見的面塑種類。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人在制作面塑時,常常會將紅棗包入其中。這一方法既起到了塑形作用,又改善了面塑的口感,很受當地百姓歡迎。
山西面塑,這一根植于歲月的民間藝術,已深入當地百姓的血脈筋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毗鄰呂梁山脈的呂梁市嵐縣,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在舊城內北街都會舉辦一場以面塑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古廟會,當地人稱之為“貢會”。屆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民間藝人會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前來參展。譬如象征六畜興旺的馬、牛、羊、犬等家畜面塑,寓意長壽的老壽星、大壽桃、“松鶴延年”面塑,寓意祥瑞的“魚躍龍門”“馬上封侯”面塑等,都會來到這里集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長達千余米的貢臺上,還可見到自神話傳說中走出的各色人物。他們在貢臺上演繹出各自不同的精彩故事,有“唐僧取經”“悟空降妖”“八戒偷瓜”以及“天仙配”“鵲橋會”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霍州市,面塑被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在舊時,羊是吉祥的象征。因此,“羊羔兒饃”這個名字本身就飽含了美好的寓意。每當年節(jié)將近,婦人們便用自家磨好的面粉,依著當地的古俗揉捏出貓、狗、兔、虎、雞、鴨、魚、蛙以及葡萄、石榴、茄子和滿堂紅等面塑,為節(jié)日增添祥和的氣氛。不過,霍州的民間面塑大多不假修飾,多保持著樸實無華的外表。它所彰顯的正是霍州人追求樸素生活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吧。
運城市新絳縣、聞喜縣一帶的面塑十分注重色彩點染,花色絢麗,當地人索性稱之為“花饃”。逢年過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選用精粉,制作出絢麗多姿的花饃,為節(jié)日做點綴。此外,這一地帶的面塑多以造型夸張聞名,尤以走獸造型最為突出,堪稱一絕。
“一招一式盡天工,細節(jié)堪稱完滿;爐火旺燃饃洗禮,造型必經錘煉?!边@是山西人對面塑藝術的最佳詮釋。自面塑的精湛工藝里流露出的深刻寓意,正是山西人最樸實的信仰追求和文化心態(tài)。山西面塑,這一根植于歲月的民間藝術,已深入當地百姓的血脈筋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