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藤縣東北部,有一個翠綠的鄉(xiāng)鎮(zhèn)叫平福。據(jù)《藤縣志》記載,平福鄉(xiāng)初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時稱作天池,1953年改稱為平福,以平安、幸福之意得名。
最近,我們走進這片平安、幸福的土地,去聆聽古老村莊里那首不竭的歌謠,去欣賞那山環(huán)水抱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之美。
在平福鄉(xiāng),有一座古樸清雅的村莊叫丹竹。這個村莊山清水秀、竹林茂盛、鐘靈毓秀,尤其以韋氏的“一經堂”“追遠堂”“樹德堂”傳承著生生不息的流香歲月。
據(jù)考證,丹竹村的韋氏先祖韋諫公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由安徽穎州府調任,特授梧州分府府官而留居梧州,至第九代遷至藤縣大任里留利鄉(xiāng),清嘉慶八年(1803年)定居丹竹村。丹竹韋氏秉承“遺子金銖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傳家遺訓,歷建“一經堂”“追遠堂”“樹德堂”教書育人,耕讀傳家,至今仍散發(fā)著幽幽書香。
當我們走進這座村子,只見淙淙的平福河在歡快地流淌,拍打出簇簇浪花,仿佛在吟唱一首年華不老的歌謠,村子里青磚白墻的房子與茂密的修竹互相掩映,童叟老少怡然自樂,頗似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
穿過在1985年8月重建的“樹德堂”的門樓,走進丹竹村里的“樹德堂”舊址,只見“布政司理問”和“特授永宣州儒學正堂”兩副牌匾高高地立在神龕上,正廳左邊的墻壁上掛著房屋主人的六幅照片,這些物件于無言中向我們訴說著韋氏子孫韋文林父子等人的人生追求。
韋文林(1875~1922年),號寶樹,從小在私塾讀書,后來隨平南進士朱羲晉在太平義學就讀,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典當了部分祖上田產,并得到其親戚盧星海的資助,于清光緒末年東渡日本,入讀經緯學校警務科,其間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一年后,韋文林畢業(yè)回國,先在廣州消防局供職,旋升為隊長,官至候補巡檢,后經廣西督軍譚浩明引薦,回到廣西擔任都督府顧問。辛亥革命后,韋文林于1912年3月出任藤縣縣長,繼任永安州(現(xiàn)蒙山縣)知事、邕寧知事、南寧警察廳廳長、鎮(zhèn)南關監(jiān)督、滇南邊道尹,于1919年隱退回歸故里。韋文林十分關心藤縣的史學留存,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月重刊同治六年(1867年)修撰的《藤縣志》時,他親筆為重刊的縣志題寫了書名。
韋文林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韋貫虹(汝澤)、韋儒澤、韋田澤。韋貫虹兄弟三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毅然投筆從戎,譜寫了一曲“樹德堂”里的壯麗軍歌。
韋貫虹(1904~1983年),又名韋汝澤,字子方,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yè)生,1938年任國民黨廣東部隊獨立20旅第3團第2營副營長。在阻擊日寇向增城進犯的正果鎮(zhèn)黃沙氹坳戰(zhàn)斗中,面對連長、排長、機槍手均傷亡的危急情況,他操起機關槍向日寇掃射,又指揮全營勇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zhàn),極大地打擊了敵人,完成了阻擊的任務??箲?zhàn)勝利后,韋貫虹到上海藝專攻讀繪畫美術專業(yè),解放后在梧州市木偶劇團工作至退休。
韋儒澤,字子雅,生于1908年,抗戰(zhàn)時期曾任國民黨第63軍營長,解放后移居香港。
韋田澤(1918~2013年),號德立,于1937年冬考入空軍機校,主修發(fā)動機科,畢業(yè)后被派往江西吉安,加入空軍第3大隊,由于戰(zhàn)事失利,他先后撤退到湖南衡陽,以及廣西的桂林、柳州等地,后來回到家鄉(xiāng)丹竹。1944年10月17日,一架美國飛機在轟炸被日軍占領的平南縣丹竹機場時被炮火擊中,墜落在和平鎮(zhèn)雞籠崖與平南縣交界處,美國飛行員羅拔中尉跳傘降落在附近的山上。韋田澤與務倫村的韋壯生、韋祖彭率領地方武裝,立即將美國飛行員保護起來,為他換上便衣,帶著他經太平、留利向蒙山、荔浦方向轉移,到達荔浦后,經與荔浦當?shù)卣?lián)絡,由荔浦政府轉知駐扎在柳州機場的美國第14航空隊派車前來迎接。來接羅拔中尉的官員林燦,是韋田澤早年在空軍受訓時的故交,韋田澤便與其護送美國飛行員到了柳州。
返回丹竹時,由于必經之路荔浦已被日軍占領,韋田澤輾轉到了云南昆明。經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司令官陳納德將軍介紹,韋田澤加入了美國陸軍戰(zhàn)略總部的特種工作隊。抗戰(zhàn)勝利后,韋田澤退役并定居美國。
在平福鄉(xiāng),有一座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8位建國初期在平福鄉(xiāng)剿匪中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這座紀念碑于1998年被藤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莫泗村里,當年親歷了那場戰(zhàn)斗,現(xiàn)已94歲高齡的許秀群老人,帶著我們走進那段烽火歲月。
1949年12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154師民運科長趙唯理帶領16個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的同志,到藤縣接收偽政權,組建新的人民政府。1950年1月5日,華東三野某團政委張開誠調到藤縣擔任縣委書記,負責全面工作。
國民黨反動派并不甘心失敗,國民黨少將師長楊創(chuàng)奇于1949年12月1日召集大瑤山各地區(qū)匪首在大黎開會,成立“反共救國軍第三路軍”司令部,計有土匪5000余人(其中藤北3000多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50年3月起,在藤縣被土匪殺害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達46人,革命干部、工作隊員15人,村長、農會干部、民兵隊長21人,青年工作隊員(藤縣中學學生)5人,民兵4人,一般群眾250多人。
為了迅速消滅匪患,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1951年1月8日,大瑤山地區(qū)剿匪統(tǒng)一大行動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5師駐昭平的434團、駐蒙山的435團,負責對藤北土匪重點進剿,先后突襲了大黎、孟塘、三江等匪區(qū),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匪48軍軍長楊創(chuàng)奇與師長梁秉剛帶領警衛(wèi)團40多人,取道平桂向西逃竄,至象州縣中平村被俘獲。匪獨立二師副師長王晟率匪眾共100多人向東南逃竄,逃至平福鄉(xiāng)下莫泗村時,被追趕而來的解放軍第49軍145師434團1營包圍,戰(zhàn)斗隨之打響。在這次戰(zhàn)斗中,解放軍共擊斃王晟以下匪徒60多人,擊傷12人,俘虜匪團長黃國錦等匪徒40多人。
此役,我軍有6名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他們分別是譚萬仁、周面煥、趙世財、張吉亮、畢鳳濤、周長根。另外,解放軍462團的苗振喜、耿興兩名戰(zhàn)士在剿匪期間也于平福鄉(xiāng)留利村犧牲。
戰(zhàn)斗結束后,犧牲的烈士由當?shù)厝罕娋徒诼裨谀舸濉?983年10月,平福鄉(xiāng)黨委、政府在鄉(xiāng)政府駐地附近一處風景秀麗的小山崗上修建了烈土陵園,將烈士的忠骨遷到了陵園里,讓平福人民世代敬仰。
我們凝望著這高高的碑塔,長空遼闊,大地無聲,藍天白云下的碑塔默默無言,但我們分明感受到一種堅毅的精神、一種崇高的信仰力量在涌動,激勵著我們前進。
在平福,有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山叫桃花山,這是一座蘊藏著黃金的山。據(jù)史料記載,桃花山東南金礦,以開采廣西東南部黃金礦資源而得名,黃金的產量曾居全國第二位。
東南金礦的前身是民國時期廣西桂系經營的“廣西綏靖公署第二礦區(qū)”以及在藤縣桃花、料垌,昭平縣白石、容光、古袍,蒼梧縣金光等地的民礦公司,抗日名將、國民黨桂林城防守備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中將曾任礦區(qū)第一任主任。
1949年12月,在廣西解放之初的軍事管制時期,南下的解放軍四野以“桂東南金礦管理處”的名義,迅速接管了“廣西綏靖公署第二礦區(qū)”及其附近的民營金礦企業(yè)。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容縣專員公署桂東南金礦管理處”,組織開展清匪反霸斗爭,并恢復黃金生產。同年5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yè)部有色金屬工業(yè)管理局廣西分局(簡稱廣西有色分局)在桂林成立后,以當時的“容縣專員公署桂東南金礦管理處”的原有機構、人員為基礎,成立企業(yè)性質的“東南金礦”。從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俱興的艱難時期,為建立國民經濟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廣西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yè),便誕生在這座巍峨的桃花山上。
在“東南礦?!钡拇箝T前,我們與一位專門從桂林趕到桃花山來追尋舊夢的礦山子弟劉升平不期而遇。劉升平向我們講述了40年前在桃花山東南金礦里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他介紹說,當時的“東南礦?!痹O有小學、初中和高中,鼎盛時期全校學生有將近1000人,他是“東南礦?!?8屆高中畢業(yè)生。劉升平高中畢業(yè)后于1983年到蒼梧佛子沖礦工作,因工作出色被保送到梧州地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進修,畢業(yè)后回到佛子沖礦中學任教師,1992年調到桂林工作。
劉升平說,他到桃花山來,就是為了重拾當年的桃花夢,因為桃花山是他的父輩們生活、戰(zhàn)斗了一輩子的地方。
1989年,桃花山東南金礦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藤縣工礦交通行業(yè)最豐厚的遺存。這種遺存,體現(xiàn)出當年東南金礦人那種敢于吃苦、不怕犧牲、為了國家舍棄小家的奉獻精神。
如今的桃花山依舊蔥蘢蒼翠,桃花夢依舊在這偉岸的山中升騰,從未走遠、也永遠不會凋零!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平福,有一段難忘的奮斗歷程,是隱藏在大山深處里的自然原色,是一方水土與新時代的相互契合,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xiàn)平安、幸福的恒久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