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紅 甘昕
紅安縣思源實驗學校以“崇禮儀、樂學習、懂感恩、顯個性、善合作”為目標,以養(yǎng)成教育和感恩教育為德育主線,以“愛”為校園文化建設核心,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涵,構建德育體系,提高德育實效,逐步形成了思源特色德育模式。
德育工作系列化,落實“三位一體”教育。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學校圍繞德育目標,開展學生行為規(guī)范教育、愛與感恩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題教育。根據(jù)寄宿制學校特點,學校把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經(jīng)常性、基礎性工作來抓,從學、做、管、評、導五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學生文明禮儀修養(yǎng)。一是編寫德育校本教材《思源學校學生行為規(guī)范手冊》,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學習手冊,明確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二是通過主題班會、寢室內務整理培訓、文明行為訓導等引導學生將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實際行動。三是通過班級自主管理、班主任全日制跟蹤指導、生活教師全程陪護、校園監(jiān)督崗及時糾察,強化學生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四是通過班級量化評比、寢室個性化命名、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的創(chuàng)建活動激勵學生自我教育。五是多途徑開展活動,在活動中育人。學生參觀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參觀科技館,體驗科技神奇;走進學校綜合實踐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等。學校以家長學校建設和社區(qū)志愿服務為重點,通過實地家訪、電話、微信、QQ,每學期的家長會、每周一張家校聯(lián)系卡等,與家長建立立體化溝通。學校還加強校園網(wǎng)和校長信箱建設,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動態(tài)、詢問育子困惑、為學校發(fā)展建言獻策。
挖掘紅色資源育人,打造校園文化特色。每年清明節(jié)組織一次祭掃英烈活動,感受先輩艱苦樸素的革命精神;組織老紅軍講述先烈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圍繞“讀紅色經(jīng)典,頌紅色詩詞”的主題,開展一系列的讀書比賽和講故事比賽活動,學生生動講述紅軍故事,升華對革命先輩的理解與熱愛;組織高年級學生撰寫紅軍故事讀書筆記,抒寫自己的感動和理想;舉辦“革命歌曲”歌詠比賽、“我當小小歌唱家”等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學校還打造以“愛”與“感恩”為主題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的“愛的教育”學校典范。一是通過“言愛廣場”“博愛”雕塑等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營造愛的氛圍。二是開展親情關愛行動。面對特殊學生群體,學校積極開展“親情關愛行動”:在充分利用教育惠民政策外,每學期幫扶、關愛一批留守或貧困學生;建立親情電話室,每周為留守學生開放一次與監(jiān)護人的親情熱線電話,實現(xiàn)“親情有彌補”;每月召開一次寄宿生座談會,全面了解學生思想情感動態(tài),實現(xiàn)“思想有關心”;督促留守學生每月給監(jiān)護人寫一封親情書信,實現(xiàn)“情感有溝通”;依托心理咨詢室定期開展活動,為學生解決心理障礙,實現(xiàn)“心靈有呵護”。在愛的教育引領下,思源學校逐步形成了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真誠友善的良好氛圍。
推行學生自主管理,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以課堂為陣地,以推行“共生課堂”為突破口,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日常管理中采用個人積分晉級、班級量化評比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校依托鄉(xiāng)村少年宮開展第二課堂,組建陽光英語、快樂足球、文雅書法等學生社團,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每學期組織一次書法、繪畫、演講、聽寫、經(jīng)典誦讀比賽,每天開展“一詩一文一句”活動,每學期開展兩次“閱讀護照”升級認定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強健體魄、陶冶情操、團結友愛、釋放個性。
(作者單位:黃岡市紅安縣思源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