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批判思維的形成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基礎(chǔ),與之對應(yīng)的高考試題也必然會體現(xiàn)對批判思維的考查,這就意味著運用批判思維這把鑰匙有助于我們解答高考試題。
批判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語言對思維進行反思與修正的思維方式。運用批判思維要具有提出問題并能批判地思考問題的能力,思考所讀內(nèi)容是否符合邏輯,哪些證據(jù)可以證明或者反駁他人的觀點。
在解答詩歌鑒賞的客觀題時運用批判思維,就是對所鑒賞詩歌給出的選項的準確性、真實性、價值與性質(zhì)等依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判斷,從而做出判斷的思維。
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題有全國卷Ⅰ、全國卷Ⅱ、全國卷Ⅲ、北京卷、天津卷五套試卷共六道題采用了客觀題形式,這就是在考查考生對批判思維的運用。
2019年詩歌鑒賞客觀題試題分析
古代詩歌閱讀板塊的客觀題是一道綜合考查考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題目,每個選項設(shè)有一個或多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考點,答題時可注意運用批判思維仔細辨析。
筆者現(xiàn)將考點大致分為內(nèi)容、手法、效果三大類,從批判思維的角度分別加以解析,以求就教于方家。
現(xiàn)以涉及詩歌內(nèi)容的四道客觀題為例,運用批判思維“關(guān)注三處——無中生有處、有中擇實處、似有實無處”解答客觀題。
1.運用批判思維于“無中生有處”判正誤
全國卷Ⅰ《題許道寧畫》中,選項對“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的內(nèi)容理解為“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lǐng)略其表現(xiàn)的遼闊萬里之勢”。選項中“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說法錯誤,詩人實際表達的是“向來浩瀚萬里的山水景色的邈遠意境,如今都濃縮于如一窗大小空間的畫作”。
原來,詩歌多省略,“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在“一窗”之前省略了介詞,應(yīng)為“(如)一窗(大小的空間)”。
那么考生在作答時怎樣才能讀出省略的介詞呢?這就需要考生運用批判思維于“無”中生“有”。從“題許道寧畫”的詩題中可知這是一首題畫詩,既然要對畫題詩,自然應(yīng)近距離面對畫作才好欣賞,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豈不是有悖情理?而一幅裝裱之后的畫的大小和邊框猶如一扇窗,可見,此處“窗”為虛指的比喻義,而非實指的字面義。如此運用批判思維于無中生有,補足省略處,理解為“向來萬里意,今在(如)一窗(大小的空間)間”,便可做出判斷。
2.運用批判思維于“有中擇實處”判正誤
①采用MB亞甲藍試驗,通過粉料的吸附情況來輔助判定粉料中的摻雜情況,有較好的指導意義,對于MB值超標存疑的材料可進一步采取顯微觀察判定。②在樣品篩分處理后進行顯微觀測,可有效發(fā)現(xiàn)是否有過量摻雜不合格材料。③聯(lián)合采用MB亞甲藍試驗和顯微觀測手段,可較快完成存疑樣品的性能判定,節(jié)約試驗周期和檢測經(jīng)費,具有良好的應(yīng)用效果。
全國卷Ⅲ《插田歌(節(jié)選)》中,選項對“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的內(nèi)容理解為“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此項中“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錯誤,詩人表達的是“遠望田埂像條筆直的線,一片白水波光粼粼”。
誤讀也是因為詩歌中多省略,“田塍望如線”,在“如線”之間省略了形容詞“直”,應(yīng)為“田塍望如(直)線”。
詩中有“如線”這一比喻,“線”也有“曲”“直”之分,如何正確讀出省略的這個形容詞呢?需要運用批判思維于“有”中擇“實”。
“田塍”,意為田埂,指的是田間的埂子,用來分界并蓄水。要行走、車水灌田等需要先做好田埂。
“線”雖有“曲”“直”之分,但田埂還用于方便農(nóng)民及路人行走,農(nóng)民為了節(jié)約時間、體力,需要從田間直接穿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基于這些生活常識,田埂怎么會做成蜿蜒起伏的狀貌?如此運用批判思維,分析判斷,在可能有的狀態(tài)中選擇符合實際生活經(jīng)驗的選項,分辨“曲”“直”,便可做出判斷。
同樣的方法也可運用于天津卷,選項對“冬溫蚊蚋集,人遠鳧鴨亂”的內(nèi)容理解為“詩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此項中“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錯誤。
誤讀仍然是因為詩歌中多省略,“人遠鳧鴨亂”,應(yīng)理解為“人(已走)遠(仍能聽見)鳧鴨(在河中)亂(亂哄哄的嘈雜聲)”,寫出了環(huán)境的幽靜,而不應(yīng)該理解為“人(從)遠(處走來)(驚擾得)鳧鴨亂(入河中)”。
“亂”可以有“亂入河中”與“在河中亂哄哄的”兩種理解,運用批判思維于“有中擇實”處的方法來思考,“亂”的對象是鳧鴨,鳧鴨即野鴨,在實際生活中,它們的習性是群游湖泊中,生性膽小,受驚易飛起??梢?,按慣常習性鳧鴨本就應(yīng)在水里,又怎么會是見人受驚才亂入水,再說,受驚的鳧鴨應(yīng)該亂飛向天空,又怎么會亂跳入水中?此處應(yīng)理解為“人(已走)遠(仍能聽見)鳧鴨(在河中)亂(亂哄哄的嘈雜聲)”,以動襯靜,寫出了環(huán)境的幽靜。
3.運用批判思維于“似有實無處”除臆斷
北京卷《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其一“巧畫無鹽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選項對兩首絕句的內(nèi)容理解為“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按下“描繪”這一手法的錯誤先不談,選項還有一個明顯的錯誤,第二首詩沒有只言片語與桃花、李花相關(guān)聯(lián),受第一首詩第四句“桃李依然是仆奴”的影響,如不仔細閱讀,便會在似有實無中,臆斷成第二首詩也寫了桃花、李花。
怎樣才能避免被“似有實無”的內(nèi)容迷惑呢?除了仔細閱讀原詩,運用批判思維也可迅速排除臆斷。詩作下對詩歌標題的注釋寫得很清楚: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既然是同一詩人對同一幅畫做的幾首題畫詩,每首詩自然會選擇不同的意象從不同的側(cè)面去表現(xiàn)對同一幅畫作的看法,兩首詩若都選擇同樣的意象和手法豈不顯得單調(diào)?如此運用批判思維于“似有實無”處分析判斷,就避免了臆斷。
還是上文提到的北京卷《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選項對兩首絕句的理解為“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該選項除了第二首詩沒有提及桃花、李花的錯誤,還有對“描繪”手法判斷的錯誤。即使在第一首詩中,詩人也沒有“描繪”這兩種花,僅是提及兩花,作為對比,認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應(yīng)梅花風韻“清姝”。
運用批判思維解答此題:“描繪”是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具體形象地摹寫出來?!疤依钜廊皇瞧团边@一表觀點的議論句符合描繪的要求嗎?顯然,詩句并未對如何像仆奴一樣媚俗的姿態(tài)行為進行描繪。運用批判思維先分析手法的特點,再與詩句相互對照,評判詩句的特點是否與手法吻合,再進行作答。
以兩首詩的四道題為例,將詩句的表達效果從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所表現(xiàn)的形象品質(zhì)、所體現(xiàn)的表達意圖上,運用批判思維“抓住三性——通性、個性、共性”來作答。
1.運用批判思維于“選文通性”上定情感
全國卷Ⅱ《投長沙裴侍郎》中,選項對“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一句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的表述是“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選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該聯(lián)“表明了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立場,即符合道義,不隨便接受平常的恩惠”。
如何判斷出有無受恩必報之意?運用批判思維于“立德樹人”的選文通性來思考:這是一首“投贈”給長沙刺史的干謁詩。既要展示自己的才華,以期得到別人的提攜,但又不能失掉身份。干謁詩是炫耀與謙虛、恭維與尊嚴的結(jié)合與平衡,為了達到這種平衡,詩作往往寫得十分含蓄,若在詩中流露出“受恩必報”的情感態(tài)度能顯示拜謁者何德何能,能達到進身的目的嗎,如果真寫了“受恩必報”,這首詩的格調(diào)也必然會降低。
再者,如果此詩表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是:不憑借真才實學、正常渠道進身而找捷徑甚至于搖尾乞憐,這樣的選文也不符合教育部考試中心對高考題目設(shè)置的要求,不能體現(xiàn)從材料選擇、題目設(shè)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yōu)秀品德文化內(nèi)涵,不能切實發(fā)揮優(yōu)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范功能,怎么對青少年的品德修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實際上,本詩充分體現(xiàn)了高考在選材上的通性,注重“立德樹人”,重視詩人品德修養(yǎng)對考生人生的引領(lǐng)作用。試題遴選的詩人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力求在為人和為文上都能對考生起到正面的影響作用。
先看為人: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秉持“詩旨未能忘救物”的理念,在亂世里堅守理想與信念,他出身寒微卻傲骨錚錚,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因此格外能看到人民的苦痛、社會的弊端。
再看為文:“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痹娙肆信e了求仕之道的兩種做法,一種是走“孔門”,通過科舉考試的正常渠道,另一種是走“朱門”,通過拉關(guān)系、賄賂來博得考官青睞。詩人還是希望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考取功名,而不是通過其他途徑。
再看選項,前三個選項一致表達了堅奉儒家思想、絕不趨附權(quán)貴、靠真才實學來求取功名的態(tài)度。D項“受恩必報”與其他三個選項思想不一致,自相矛盾,且公平閱卷、公允排名本就是考官的職責,考生何須報恩?
此類客觀題,可以運用批判思維從高考試題“選文通性”的角度定情感。
2.運用批判思維于“特征個性”上覓品質(zhì)
北京卷《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其一“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第14題B項對此句效果從情感態(tài)度上的表述是“第一首諷刺了現(xiàn)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其中“諷刺了現(xiàn)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說法錯誤,“從教變白能為黑”是說任憑畫工把白梅畫成黑色,墨梅圖也能盡顯梅花清雅高貴之美,并沒有諷刺現(xiàn)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運用批判思維來思考:既然本詩詩眼是“清姝”,為什么“變白能為黑”在這里不是諷刺現(xiàn)實生活中顛倒黑白之人,并借以反襯梅之清姝呢?這就需要考生關(guān)注詩題中“水墨梅”三字。但凡好的題畫詩,總是力求表現(xiàn)出畫作的個性特征,如若依從B項的理解此詩豈不平庸,此幅梅圖的“水墨”特色又從何體現(xiàn)?
其四中“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第14題C項對此句效果從物象品質(zhì)上的表述是“第二首聯(lián)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xiàn)梅花的富貴氣質(zhì)”。選項中“表現(xiàn)梅花的富貴氣質(zhì)”說法錯誤,這兩句是贊許墨梅的清姝品質(zhì)和畫者的高超技藝。
運用批判思維來思考:從注釋【4】中可知由墨梅聯(lián)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那么,公主與梅花的相似點在哪里,“富貴”和“高貴”哪一種才是最符合公主身份特征的典型品質(zhì)?顯然身份之“高貴”才是“公主”的特性,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辨別,“含章檐下春風面”就是為了表現(xiàn)梅花清雅“高貴”,而非“富貴”的氣質(zhì)。
3.運用批判思維于“題材共性”上明意圖
其四中“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第14題D項對此句效果從表達意圖上的表述是“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選項中“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說法錯誤。這兩句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畫家和相馬者追求的是至高境界,但求內(nèi)在的精妙意足,而不拘泥于外在的表皮色相,以此贊美畫家將水墨梅的神韻盡現(xiàn),技藝精湛。
運用批判思維來思考:畫梅與相馬要想達到至高境界,固然離不開畫家與相馬者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但是作為題畫詩是應(yīng)該贊美藝術(shù)品的傳神和藝術(shù)家的技藝還是去探討藝術(shù)的來源呢?顯然“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這一說法游離了本詩作為“題畫詩”所具有的共性主旨。
要在選項信息的海洋里獲取準確有效的信息,就必須帶著科學的批判思維,對選項的真實性與價值進行批判性的評價。批判思維的重要內(nèi)容包括:決定什么是相關(guān)信息,分辨理性斷言與情感斷言,區(qū)分事實與意見,辨認證據(jù)之有限性及可靠性,建立不同證據(jù)來源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正確使用證據(jù)建立有效、切實、融貫之論證,辨認論證中的邏輯錯誤,清楚表達論證及其脈絡(luò),建議相關(guān)行動。
高考考查最終關(guān)心的是考生能否理解詩歌大意和人文思想,基于批判思維進行探究、辨析、感悟,是解答詩歌鑒賞客觀題的重要思維品質(zhì)??忌囵B(yǎng)注重積累、大膽質(zhì)疑、實事求是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特質(zhì),發(fā)掘并提煉文本的有效信息,基于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準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