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縣。赴歐洲勤工儉學期間,和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fā)起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被推舉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1926年8月,劉伯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大革命失敗后,劉伯堅于1928年重返蘇聯(lián)學習軍事,期間出席了中共六大。學習結束后回國到中央蘇區(qū)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出發(fā)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qū)堅持革命斗爭,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初,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在戰(zhàn)斗中身中數(shù)彈,不幸負傷被捕。3月21日,劉伯堅英勇就義。
劉伯堅在獄中共寫下四封家書,其中三封寫給妻子的兄嫂,一封是寫給妻子的絕命書。在他留給家人最后的書信中,言詞間飽含拳拳父愛、鶼鰈情深,真實彰顯了一名共產(chǎn)黨人舍小家為大家、舍小義取大義的情懷,充分展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人不怕犧牲、一心報國為民的堅定信念和赤膽忠心。
劉伯堅在家書中預見到了人生即將終結,但他坦然接受這一殺身成仁的結果,并拒絕家人設法營救自己。他在信中特別叮嚀親友們不要將他被捕之事告訴曾經(jīng)的“友人”——原西北軍高級將領馮玉祥以及國民黨上層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請他們出面營救。主要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與他們走的道路不同”,不愿“喪失革命者的人格”。劉伯堅的這種向死而生,書寫出一個大大的“人”字,彰顯了偉大的人格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劉伯堅保持了共產(chǎn)黨人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他以大無畏的革命勇氣寫道“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表露出“決定一死以殉主義并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的決心。他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