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義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龔 琴
闞南中幫扶因小兒麻皮癥癱瘓的兒童申曉燕(胡志剛/攝)
一滴水雖然渺小,但它也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為了一個人,務(wù)川自治縣都濡中心完小教師闞南忠建了一所學校。
2018年9月的一天,對申曉燕來說,難以忘懷。在這一天,她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課本和文具,坐進了教室,開啟了她的人生第一課。這一天,她等了9年、盼了9年。
將時間的指針再往前撥2年,2016年秋,務(wù)川自治縣脫貧攻堅大戰(zhàn)役進入決戰(zhàn)時期,參加教育扶貧的闞南忠成為了沙壩村申家堡組村民申曉容扶智扶志的輔導(dǎo)教師。闞南忠因此了解到了申曉容的家庭情況。這是一個苦難的家庭,父母、自己和妹妹申曉燕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全家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長久以來,一家人都依靠著小叔一家生活。如果生活就這樣平靜地走過,闞南忠就只是申曉容的老師,而沒有后來一所學校的故事。
一天中午,闞南忠接到同事李志紅的電話,說申曉容家里出事了,她的叔叔要把她一家分出來,申曉容要回家照看家里,再也不能上學了。
闞南忠意識到出事了,馬上召開支委會,并和相關(guān)的教師趕到申曉容家里。在幾間四面漏風的房屋前,申曉容一家愁眉不展,眼前的一幕讓一行人心酸不已。很快,當?shù)劓?zhèn)政府和學校組成幫扶團,六個人輪流為申曉容家提供幫助。并且快速啟動了危房改造。申曉容的困境得以解決。
為了更好地幫助申曉容一家,及時了解她家的情況。闞南忠10天對申曉容進行一次家訪。第三次家訪結(jié)束后,申曉容要跟著闞南忠回學校上課時,妹妹曉燕突然抱住姐姐,“姐姐,我也想上學,我也想和你一樣去讀書!”說出這個蟄伏許久的愿望后,曉燕放聲大哭。
然而,曉燕的這個愿望卻難以實現(xiàn),曉燕的家在一個半山坡,出行不便,距離家里最近的學校也有30公里。由于先天性的小兒麻痹癥,曉燕的出行只能借助木凳。長時間以來,曉燕的活動范圍就是家里。30公里,是橫亙在曉燕與讀書之間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闞南忠于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面向黨旗的那一刻,他就立下了誓言,要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干好自己的教育事業(yè),讓適齡兒童都有書可讀。那是闞南忠的初心。
夜深人靜時,闞南忠輾轉(zhuǎn)反側(cè):破敗的房屋、哭泣的大人與小孩兒??蘼暵暵暼攵?、也聲聲糾心?!胺鲐毐胤鲋?,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wù),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绷暯娇倳浀脑捵岅R南忠下定了決心,教育脫貧路上,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闞南忠決定利用曉燕家的空地,要給曉燕建一所學校,讓她有學可上。
2018年5月,闞南忠就開始了建校之路,當時公路不通,所有的材料都只能靠人力背上去。在完成學校的工作后,闞南忠就到曉燕家,和工人一起把材料一點一點地搬上去。山路難行,何況背扛重物,但他從未想過放棄。背上的材料,是一個小女孩兒讀書的渴望。
怕家里人不同意,闞南忠是瞞著妻子田淑霞做的這事兒。后來妻子知道后好一頓埋怨。但他沒有多作解釋,只是帶上妻子去了一趟曉燕家里。妻子回來后,再也不數(shù)落闞南忠了,對他說:“你愿意干就干吧!”
經(jīng)過3個月的修建,耗資2萬多元,8月,學校修好了。陋室雖小、唯吾德馨。木材、板房、青瓦相結(jié)合的教育明亮而整潔。黑板、特制的書桌、書架,一應(yīng)俱全。
在小小的操場上,豎著一根旗桿。在闞南忠看來,有學校的地方就一定要有旗桿和五星紅旗,這是學校的標志,也是師生的信念。
9月1日,9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那天,天很藍,風也很輕。五星紅旗緩緩升起,曉燕開始了她的讀書生涯。
由于長時間缺少和外人交往的經(jīng)驗,最開始時曉燕并不愿意和人溝通。雖然坐在教室里,但進展很緩慢。為了打開曉燕的心扉,闞南忠給曉燕買了一個學習機。妻子也常去開解曉燕,用女性的溫暖純良關(guān)懷曉燕。慢慢地,曉燕愿意和他們聊天,也開始了正常的教學。
開始教學后,闞南忠發(fā)現(xiàn),曉燕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語文、數(shù)學、繪畫,開的這幾門課程曉燕都能很快地吸收領(lǐng)會,發(fā)音也特別標準。期末,闞南忠會將同年級的試卷拿來給曉燕測試,都能得80分左右。對這個成績,闞南忠很欣慰。
在闞南忠車子的后備箱里,長年放著一根拐杖,因為闞南忠患有痛風,痛風發(fā)作時,拐杖就是他的腳。
從闞南忠家里到曉燕家里有30公里,路不長,但山路崎嶇,開車需要一個小時。一年多的教學之路,闞南忠風雨無阻,卻也并非一路坦途。他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2019年7月的一個周末,闞南忠開車到曉燕家山腳時,才發(fā)現(xiàn)通往曉燕家的一座橋被洪水沖垮了。當時痛風發(fā)作,行走困難。但他想到來一趟不容易,杵著拐棍、忍著劇痛走到了曉燕家上完了課。
在幫扶申曉容的這3年時間里,闞南忠看見曉容一家的生活逐漸向善向好發(fā)展。吃穿不愁、房屋經(jīng)過改造后也變得整潔明亮。
闞南忠給申曉燕打開了一扇窗,就再也不忍把它關(guān)上。
對于曉燕的未來,他也有了謀劃,明年曉燕就要讀三年級了,隨著課程的增多和知識面的擴展,闞南忠想讓曉燕進入正常的教學。這一年多,在妻子的幫助下,曉燕的母親也學會了做飯,生活也能自理了。闞南忠打算明年將曉燕轉(zhuǎn)入縣城的學校讀書。為了更好地照顧曉燕的生活,闞南忠出錢給曉燕母女租住一間離學校最近的地方,讓曉燕安心學習。
對于曉燕的未來,闞南忠甚至想得更長遠,將來曉燕可以在家里開個網(wǎng)痁,也能自食其力。
曾經(jīng),對于申曉燕來說,她的天地就是那幾間房子、一方院壩。自從讀書后,她的天地變寬了。那一方窄窄的院壩再也不能困住她。對于未來,她也有了更多的憧憬,有一天,她也能去到縣城、去遵義、去那些她在書里見過的遠方!
這并不是闞南忠第一次建校。33年前,為了讓村里的孩子有書可讀,闞南忠放棄高收入,毅然回鄉(xiāng)辦學。
闞南忠的家鄉(xiāng)在務(wù)川自治縣都濡街道魚塘村。1964年,闞南忠出生。家里有5個兄弟姐妹,作為老大的闞南忠承載了父母更多的希望。父親常對他說:“讀書才能明理!”闞南忠上小學時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直到初中,才開始正規(guī)的學習?;蛟S,每個學生都曾經(jīng)有過教師夢,那時,闞南忠的理想職業(yè)就是教書。
1984年末,闞南忠背起行囊、告別家鄉(xiāng),去到千里之外的溫州做牛皮生意。那時一天能掙50元,一個月有1500元的收入。
1985年那年,父親2個月之內(nèi)打了三個電話。那會兒,通訊不便,闞南忠工作的地方也沒有電話,只有離租住的房子10多分鐘的小賣部才有一臺電話。父親要打電話只能到鎮(zhèn)上,每打一個電話要半個月才能有回音。父親每次電話的內(nèi)容都一樣,催促闞南忠回鄉(xiāng)教書。父親說:“村里沒有學校,娃娃些都沒有讀書,一天都在外面瘋跑,這樣下去是不得行的,你是我們村里唯一的初中生,你還是回家來教書嘛!”
一邊是不菲的收入,一邊是失學的孩子,闞南忠猶豫了。吃過苦頭的人特別能理解讀不了書的痛苦。午夜夢回,闞南忠總能想起故鄉(xiāng)的山水、孩子的嬉笑聲和求學時踽踽獨行的身影。半年后,他作了決定:回鄉(xiāng)辦學。
回到家鄉(xiāng)后,闞南忠用打工的積蓄租了兩間民房,到村民家中借來板凳當課桌,自己出錢買來書本,辦起了學校。1986年9月1日,學校正式開學。
學校初建,只有一個老師,32個學生,其中最大的學生已經(jīng)有13歲。闞南忠一人帶四個班,既是老師,也是校長。
白天的課程教授結(jié)束后,闞南忠晚上到適齡失學兒童家中家訪,動員家長讓孩子上學?!八秃⒆幼x書去嘛,一年5元錢的學費,書本、作業(yè)本都不用再花錢,沒有錢可以用糧食來抵,實在沒有還可以欠著。娃兒耽擱不起喲。”一次、兩次、三次……在他鍥而不舍地游說下,村民們將孩子送進了學校,幾年過去,村里再也沒有失學兒童。
兩年后,闞南忠轉(zhuǎn)為了民辦教師,也有了工資,14.5元。就這么一點兒錢,他也常拿出來為貧困的學生交學費,而他家里的開銷就靠干農(nóng)活來維持。
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兩間民房已經(jīng)承載不了這么多學生,擴校勢在必行。1993年,闞南忠爭取村里出資一半,自己出資一半擴校,這些錢,是闞南忠的“私房錢”,是他以前在溫州做生意時的積蓄。幾個月后,學校完工,從2間破爛的房屋變?yōu)榱?間敞亮的新房,最多時有180多名學生。還臨聘一名代課老師幫忙上課,把自己的工資分一半給代課老師。
2002年,學校合并到都濡完小,孩子們上學有了更好的條件。
春來秋往,倏忽之間,時間走過33年。
33年來,他風里來,雨里去。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堅持著“要讓每一個娃都有書讀”的初心,傾灑熱情與汗水,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
如今,闞南忠已55歲了,每周上6節(jié)課,每周2次到大坪街道山青社區(qū)移民安置點上“夜課”,還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負責黨建、后勤等工作。
闞南忠始終認為,讀書能改變?nèi)说拿\,“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是他成為教師的初心。33年教學生涯,兩次辦學,闞南忠以堅守詮釋初心,以擔當踐行使命,終其一生孜孜以求,在三尺講臺上散發(fā)著靈魂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