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切完辣椒,手火辣辣的疼。究其原因,是辣椒中的辣椒素與皮膚的神經末梢接觸后發(fā)生化學反應,導致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產生了痛感。醫(yī)學上,神經末梢地位雖“低”,但其作用絕不可小視。譬如肝臟,就因其不存在神經末梢,所以在病變發(fā)生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痛感,而一旦感到不適,往往已經醫(yī)治困難。
在社會政治領域,“神經末梢”常用來打比方,我們黨就將黨支部形象地比作“神經末梢”。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zhàn)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黨支部“體積”不大,少則3人,多則不超50人,是貫徹實施黨的政策、主張的前沿陣地,如此看來,其作用極大。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黨要鞏固執(zhí)政地位,就必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中共中央印發(fā)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為進一步激活黨支部這個“神經末梢”、激發(fā)黨組織肌體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又印發(fā)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既體現(xiàn)方向性、原則性,又突出實踐性、針對性,為高質量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提供了制度保障。兩個《條例》在精神實質上一脈相承、交相呼應、相得益彰。可以說,由黨支部到農村基層黨組織,抓基層、打基礎、固基本的取向一以貫之,注重“神經末梢”的思路一以貫之。
回頭看歷史,今天更清晰。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只有50余名黨員,是個名副其實的小黨。近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引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毫不夸張地說,我們黨取得的一切成就,與千千萬萬個黨支部堅強有力的支撐密不可分。一部黨支部建設史,就是一部生動的黨的發(fā)展史。
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途中在深入分析失敗原因后,決定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制度:在連隊設黨支部,在優(yōu)秀士兵中發(fā)展黨員,在班排設黨小組,在連以上設黨代表并擔任黨組織書記。此后,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今,“支部建在連上”這一設置原則已在各領域推廣開來。“連”不再僅是字面上那個具體單位,而是一切最能發(fā)揮作用的地方——黨員在哪里,黨支部就建在哪里,“支部建在樓棟里”“支部建在產業(yè)鏈上”“支部建在項目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對黨支部建設傾注了大量智慧和心血。早在2017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意見》就指出,要“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從嚴教育管理黨員落到支部,把群眾工作落到支部”。今天,兩個《條例》的發(fā)布再次吹響了奮進的號角。只要讓“神經末梢”活起來,每一個黨支部都發(fā)揮好戰(zhàn)斗堡壘作用,就一定會為全黨積蓄疊加動能,推動偉大事業(yè)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