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筱堃
“遞歸”本是計算機編程中的術語,應用到新聞敘事當中能夠很好地幫助深度報道實現(xiàn)敘事整合。就目前報紙所呈現(xiàn)的深度報道情況來看,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較為顯著的敘事策略,應用頻率較高。
在版面的設計和呈現(xiàn)上,這類深度報道大多呈現(xiàn)出三個層次的敘事結構,即第一層敘事為概要層次;概要中所涉及的具體故事,則被羅列在第二層次;第三層次則屬于“嵌入式故事”,屬于對本次深度報道的相關數(shù)據(jù)、背景的填充,以便讀者對整起事件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在網(wǎng)絡時代,這種敘事結構也被稱為“模塊式”“鏈接式”,對于其的使用常常賦予“深度新聞”以全新的含義:
首先,其借助新聞報道中的某些關鍵點,從側面展開新聞內容,盡可能以更多的視角、背景和內容補充本篇報道,讓受眾更為全面、立體地了解事情的始末;
其次,在遞歸結構當中,所有的信息不存在主副之分,只有整體和部分之別,其相互依托、彼此作用,共同確保報道的完整性和深度;
最后,步入網(wǎng)絡時代盡管報紙的影響力在種種新媒體、新媒介的作用下被反復影響和削弱,但“遞歸”結構可以幫助新聞呈現(xiàn)更加立體化、多維化的形態(tài),在整合信息的同時會予以受眾更多的選擇和自由。
任何新聞文本所描述、記錄的事件都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事件是對整個新聞事件起到核心性闡釋的內容,其一旦被省略,新聞的結構就會不完整,更會破壞整個新聞的敘事邏輯;次要事件則大多數(shù)起著補充細節(jié)、充實內容的作用,即便刪掉也不會影響報道的線索、脈絡,更不會影響受眾閱讀。出現(xiàn)在報紙上的深度報道,大多習慣于借助文字符號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依托其本身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受眾閱讀慣性,較之網(wǎng)絡時代的其他類型媒體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
首先,挖掘關鍵、打造核心。深度報道除了要維系基本的新聞事實,還要注重對衍生和相關消息、新聞背景的挖掘。概括地說這些所謂的相關背景資料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基本新聞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信息,如姓名、職業(yè)等;二是關聯(lián)性信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新聞事件的本來特征,促使其呈現(xiàn)的內容和緯度更加豐富。在頗為典型的敘事文本當中,在恰當?shù)牡胤浇o出事件的恰當解釋是十分必要的,一篇深度報道究竟成功與否,歸根到底在于創(chuàng)作者對主要內容的認知程度以及是否圍繞主要內容構筑了足夠深入的關聯(lián)性內容。
其次,圍繞主題,巧用次要信息。次要信息在深度報道中具有補充和修飾的作用,往往能夠加深大眾對新聞的印象,形成廣泛的傳播和輿論效應。無論是新聞編輯還是現(xiàn)場記者,都要懂得收集和補充信息,做好“事實”修飾,增加新聞的深度,給大眾以適度的“可看性”。
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理念,在技術的支持下,任何新聞報道都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普通大眾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新聞線索的提供者、承載者,成為“獨家報道”的第一人。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信息的壓制、延宕常常造成新聞敘事的“空白點”,而“空白點”往往會成為眾多媒介搶占下一輪新聞熱點的重要出發(fā)點。
對于新聞敘事而言,已經(jīng)存在的過去不允許后人主觀臆斷或者妄自揣測,所有呈現(xiàn)在報紙上的信息、內容都必須借助足夠多的知識、憑證,以最合理的推斷和分析生成最可靠和正確的結論。所以當“第一空白點”給出基本的新聞事實后,創(chuàng)作者仍然需要就“第二空白點”來對新聞梗概之余的內容做出必要的填補,這個過程必然會給新聞事件的意義與功能帶來全新的定義。
總而言之,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促使傳統(tǒng)報紙的身份角色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其中的深度報道更應該迎合全新的形勢做出調整和整合。雖然分眾時代、娛樂化時代大眾的興奮點、關注點往往瞬間而起又瞬間消亡,甚至于根本不在乎事件的真實性究竟如何,但傳媒工作者必須始終堅守職責、堅守使命,不能將深度報道淪落為娛樂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