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陸 睿
2018年4月27日,朝韓兩國領導人時隔11年在板門店再次相聚握手,實現(xiàn)歷史上第三次朝韓領導人會晤。朝鮮最高領導人首次跨越軍事分界線的一小步,成為開啟半島和平新征程的第一步。
當全世界注視著板門店“和平之家”的實況直播時,我作為新華社記者,正在會晤現(xiàn)場,在朝韓最高領導人的旁邊,目睹歷史的發(fā)生。
這一瞬間的背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媒體大戰(zhàn)。新華社最終成為進入板門店現(xiàn)場采訪的四家外媒之一,也是唯一的中國媒體。我以韓英雙語采訪優(yōu)勢和朝韓兩地駐外經(jīng)歷,成為現(xiàn)場唯一的中國記者。
這一刻,我代表新華社,也代表著中國媒體。對于我個人來說,在新聞發(fā)生的最前線,中國的聲音應該被世界聽見。對于國家來說,在半島和平問題上,中國從來沒有缺席,中國永遠在現(xiàn)場。
在板門店軍事分界線的韓方一側,我見到了從平壤南下的朝鮮記者們。他們胸戴鮮艷的領袖像章,手臂上戴著寫有“記者”字樣的袖章。這一切,對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2014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紀念日,我乘飛機抵達平壤。剛下飛機,我還沒來得及熟悉市容,就馬不停蹄前往金日成廣場采訪令人震撼的十萬群眾反美大游行,那天的采訪我至今記憶猶新。
有人說,你運氣真好,有機會去平壤捕捉引發(fā)全球關注的新聞。然而只有我知道,在那里采訪遇到了多少困難和挑戰(zhàn)。
努力,往往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在朝鮮工作的我,對這句話體會實在太深。更多時候,我是在努力并不厭其煩地向各個部門遞交采訪申請。一名朝鮮官員對我開玩笑說:“你寫的采訪申請都能訂成一本書。”
我在平壤工作期間,南北對峙愈演愈烈,朝韓關系降至冰點,半島被戰(zhàn)爭烏云籠罩。緊張的局勢讓作為記者的我們時刻不敢松懈。為了不錯過任何重大突發(fā)事件,在駐外的1000多個日子里,我每天凌晨5點準時到辦公室查看稿件,沒有春節(jié),也沒有雙休。這樣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我駐平壤工作期間,朝鮮兩次核試驗和數(shù)次導彈發(fā)射,新華社發(fā)出的快訊時效都遙遙領先西方三大通訊社。
這讓我不禁想起不久前在首爾遇到的一名美聯(lián)社記者。她對我說,新華社總是讓我們倍感壓力,你們在平壤發(fā)出的快訊又快又準,是怎么做到的?我笑而不語,心中卻是滿滿的驕傲。
2018年3月,中朝領導人舉行會談,雙方達成重要共識,揭開了中朝關系發(fā)展的新篇章,半島局勢也在各方努力下持續(xù)取得積極進展。
一時間,朝鮮半島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迎來了春天。中朝關系提升到新水平,政治解決朝核問題與構建半島持久和平的希望之光重新被點燃。
在板門店,我向來自朝鮮的女記者發(fā)問:“您去過首爾嗎?”她搖了搖頭,問我:“等到北南能自由往來,能不能邀請我去新華社首爾分社看一看?”從她明澈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希望、期待和信心。
那天,板門店不再是半島分裂的象征,而是南北和解的起點。在那硝煙彌漫的歲月,幾十萬志愿軍英烈曾經(jīng)在這里浴血奮戰(zhàn),為和平奉獻出寶貴的生命。6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在這里用筆履行記者使命,依舊在為和平孜孜不倦、筆耕不輟。
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我愿意用青春與汗水去見證和平與繁榮。我想,我會等到從首爾駛向平壤的列車開通的那一天。那時,我會坐在現(xiàn)代化的火車上,將半島沿途的風景寫成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