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時珺
調查報道顧名思義就是在新聞信息調查的過程中探索新聞的真相,并且揭露社會上的一些商家的不法行為或者是不良風氣,其中新聞記者會面對種種困難和阻礙,這就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有極強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緊緊跟隨黨的號召和社會發(fā)展的使命,充分發(fā)揮記者的新聞傳播作用,把真實的新聞信息傳播給社會大眾,從而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借助各種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調查,交給專業(yè)的部門監(jiān)管和處理。
因此,電視臺記者在新聞調查報道的過程中務必要具備極強的責任心和調查勇氣,在面對種種困難時要不要退縮,從而強化新聞調查報道效果,為電視臺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前提保障。
在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背景下,各種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并且群眾當下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也逐步增多。所以說,電視媒體如果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需要快速轉變自身企業(yè)內部的工作模式,借助新媒體工具來豐富電視臺的新聞調查形式,從而給社會大眾提供更為精準、清晰、真實的新聞畫面和新聞內容。
例如,在電視臺記者深入新聞事件調查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微型攝像頭拍攝調查的畫面,并且要裝扮成普通人,從而與新聞事件中被調查的主體直接對話,在互動的過程中探索事件的真實內容,最后將新聞事件的真相用新聞報道的方式告訴群眾,逐步增強新聞調查報道效果,也強化了對新媒體工具的運用效果。
對于探索的新聞信息,新聞記者需要用其極強的邏輯思維和編輯能力整合和優(yōu)化,而且在此過程中,記者需要重視對報道語言的運用,對于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而言,其如果想要博取群眾的眼球,就需要在報道語言中添加真實的情感,以此來渲染新聞調查報道氛圍,帶領觀眾快速融入到節(jié)目中,強化實際新聞信息傳播效果,讓群眾能夠與記者產生情感共鳴。
因此,電視臺記者就需要在實際調查報道中重視語言情感的表達,學會站在觀眾的立場上渲染氛圍,讓群眾能夠感同身受地了解新聞內容。
電視臺新聞記者如果想要強化新聞調查報道效果,除了要具備基礎的社會責任心、報道語言表達以及對新媒體工具的使用之外,還需要靈活運用其專業(yè)的報道技能。
首先調查新聞的結構和內容要完整、真實,不得出現違背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情況發(fā)生;
其次是在敘述整個調查事件時,新聞記者要把自己的報道風格融入其中,盡量能夠通過調查視頻中與新聞事件當事人面對面的互動,縮小社會大眾與記者之間的距離,并且電視臺也需要建立相對完整的線上互動平臺,讓新聞記者能夠與群眾直接互動和溝通,把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因素及時清除,逐步凈化社會環(huán)境;
其三是在新聞信息調查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遇到多大的問題或者是接受不了的事實,都需要做到處事不驚,突顯出其記者本能;
其四是要重視整個新聞事件的調查背景,在調查報道的過程中,記者也需要向社會大眾交代清楚,不要刻意誤導群眾,從而優(yōu)化新聞調查報道效果。
新聞調查報道是我國各個電視臺新聞記者常用的手段,其不光能夠直接揭露社會中的各種不法事件和不正風氣,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協助有關部門偵破案件,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貢獻。
因此,新聞記者就需要學會靈活地運用新媒體工具,并且逐步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帶著極強的社會責任心和豐富的語言情感表達,逐步優(yōu)化調查報道內容,強化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從而增強電視臺在社會輿論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