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孝玉 黃威榮 劉軍 陳濤
摘要: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三所高師院校當前已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發(fā)現存在“課程數量太少,不能滿足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求;課程不成體系,未形成模塊化技術類課程系列;課程開設隨意,缺少教育信息技術方面課程”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從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對高師院校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的開設進行反思,并為高師院校開設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師范生;技術類通識教育;技術類網絡選修課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9)19-0109-04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社會需要高師院校培養(yǎng)出具備一定技術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科學技術理論和技術手段解決問題的人才。但在以往的通識教育中,高師院校大多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等理論性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技術方面知識的培養(yǎng)。針對高師院校通識教育不能滿足新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開設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以期對通識教育做一個補充與完善,促進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標達成。筆者認為,高師院校不僅要在課程中加入對學生技術知識傳授,強調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重視技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性教育。[1]
● 技術類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對師范生教育的影響
1.技術類通識教育的內涵
技術類通識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技術素養(yǎng)的教育,教授學生技術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為了適應互聯網絡的發(fā)展,眾多高校都通過開設網絡選修課程的形式來大力開展技術類通識教育,形成了相應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其課程由專業(yè)必修課程和其他形式的選修課程組成,設置方向主要是技術類知識、技術技能學習,其目標是培養(yǎng)師范生技術素養(yǎng)。
2.對師范生教育的影響
(1)更新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
技術類通識教育是高師院校培養(yǎng)師范生的客觀要求,技術類通識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理念,通識教育更注重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教育,而技術類通識教育則是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現代社會所要求的技術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是提高技術類通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高等師范類院校針對師范生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目標要與基礎教育領域需求以及社會需求一致,從教師培養(yǎng)根源出發(fā),培養(yǎng)具有前瞻性、融通見識以及博雅精神的高素質教師人才。
(2)豐富通識教育的內容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發(fā)展,高校的通識教育日趨成熟,在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技術與教育的不斷深入融合,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強調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通識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的要求,技術類通識教育登上高師教育舞臺,技術類通識教育是通識教育的必要補充,其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通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教育。
(3)優(yōu)化師范生知識結構
師范生的知識結構是其從事教育科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基礎教育領域中素質教育能否切實開展,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的知識素質及其結構狀況[2],因而師范生的知識結構非常重要。技術類通識教育的開展,能夠優(yōu)化師范生知識結構,為師范生提供技術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為其從事教育科學工作打下基礎。
(4)促進師范生技術素養(yǎng)
技術素養(yǎng)是指理解、使用和評估、接受和選擇技術的態(tài)度[3],它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隨著技術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技術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征[4],在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時代,技術素養(yǎng)的內容也在不斷改變。在基礎教育領域,由于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校園教育信息化設施已由原來的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等逐漸演變?yōu)榭捎|摸設備、智慧教學系統(tǒng)、人工智能、VR/AR/MR等產品,教師已掌握的技術與當下技術發(fā)展存在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因而教師的技術素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需要不斷加強。作為培養(yǎng)教師的機構,高師院校開展技術類通識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師范生技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育,從而為基礎教育的教師隊伍輸送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教師。
● 三所高校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對比
1.分析維度
本文主要聚焦A、B、C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師院校。A校地處省會城市,屬省級重點師范院校;B校地處省會城市,屬于省屬師范院校;C校在地區(qū)城市,屬于地屬師范院校。對三所高師院校2017—2018學年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采用文本分析法進行分析,整理出開設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的幾點問題,以期改進高師院校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的開設。研究中的相關信息主要來源于各高校教務部門,各校開設學時都為32學時,三所院校開設的技術類網絡選修課程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2.幾點問題
通過對A校、B校和C校已開設的技術類網絡選修課程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針對師范生所開設的技術類網絡選修課程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課程數量太少,不能滿足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求
在表1中可以看到,A校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有15門,B校開設的課程有13門,C校僅有2門,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開設數量過少,不能滿足當前師范生技術類通識教育特別是教育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
(2)課程不成體系,未形成模塊化技術類課程系列
從上頁表2可以看出,三所高師院校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缺乏課程體系的整體規(guī)劃痕跡,各門技術類課程之間關聯性不強,未形成模塊化課程。
(3)課程開設隨意,缺少教育信息技術方面課程
在表2中可以看到,A校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最多,偏向于計算機應用技術及影像媒體技術,B校主要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和通用技術課程,C校一門為3D打印技術,另一門為新媒體技術,三所高師院校中均缺少師范生教育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
● 師范生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推進建議
1.學校層面:完善課程開設
完善課程體系、優(yōu)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技術類通識選修課程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不斷完善和強化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質量管理評價體系,是保障技術類通識選修課程在高校健康發(fā)展的先決條件。高校應通過技術類通識選修課程改革使技術類通識選修課在人才培養(yǎng)中最大化地發(fā)揮作用,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作為培養(yǎng)師范生技術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其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都要與當前的技術發(fā)展一致,避免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開設走向隨意化。高師院??梢詤⒄諊鴥韧庀冗M大學的經驗[5],對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的開設進行全局性、持續(xù)性的改進。
師范生的技術類通識教育有別于一般的技術類通識教育,其課程的開設也需要應時順變,高師院校在開設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時,應當以教育教學中的相關技術為主,其他技術類課程為輔,應針對技術類課程進行模塊化分類,分別建設課程的核心課程與支撐課程,并重點開設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目標應明確并統(tǒng)一制定,內容要具體化,支撐課程根據核心課程的基礎要求合理設置,并建立專門的課程團隊。
2.教師層面:提高教學效率
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術,教師教學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操作技術。如今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也要隨著技術發(fā)展而不斷更新。作為教師,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技術知識,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技術理念,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學生對技術知識的掌握應當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首先是掌握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以便能夠進行準確的操作,從操作過程中找到不足,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技術知識,有效地促進理論的學習,最終全面促進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對教學時間要有全局性的把握。此外,教師對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應有別于其他課程,技術類通識課程重點在于對師范生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課程考核應以提交作品為主,以實際操作為重點。
3.學生層面:優(yōu)化學習選擇
在學校開設的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中,師范生應結合自身的需要、興趣進行網絡選課,在選課之前,應對自身能力、素質、需求等有詳細的了解。師范生選擇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學習時,應遵循“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原則。
“連續(xù)性”原則是指師范生選擇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時,應有長期規(guī)劃,在選定某一方向以后,要連續(xù)學習兩到三個學期,從初級知識學到高級知識,直到把該技術知識學通、學透。以攝影攝像技術為例,該課程內容廣泛,包括攝影攝像的基本原理、技巧、操作、后期制作等,若是只學習一個學期,明顯是不夠的。技術類通識教育要求師范生在了解技術領域知識的情況下,熟練掌握常用的技術,并能夠將其運用到生活與工作中,所以在此過程中,師范生應連續(xù)不斷地學習某一技術領域的知識,并最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系統(tǒng)性”原則是指師范生在選擇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時要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在選定感興趣的課程以后,進行該類課程的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跋到y(tǒng)性”原則和“連續(xù)性”原則是相輔相成的,師范生按照“系統(tǒng)性”原則來選擇技術類課程的學習,能夠對該類技術有全面的了解,知識脈絡會很清楚,便于對相關技術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是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發(fā)展的,相應的課程設置也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順應時代的潮流。因此,高師院校要不斷探索,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任課教師也要在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認真學習最新的技術,以便更好地進行技術類通識教育的教學活動,師范生應認識到技術類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選課時有一個更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
● 結語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要求變革學習方式,這也對教師的技術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在技術融合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新教學,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因此,作為培養(yǎng)教師的搖籃,高師院校應當建立一種未雨綢繆型的技術類通識教育,有前瞻性地開設相關的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
高師院校以往開設的技術類課程較少,課程分布不均勻,不利于培養(yǎng)師范生的技術素養(yǎng),更不利于師范生學習信心的增強。高師院校針對師范生技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當根據技術類課程的性質、內容、目標以及師范生的實際情況,酌情開設合理的課程,建立一支專門的師資隊伍,在教學上由簡到難、深入淺出,不僅要使技術類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程開設落到實處,還應評測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這樣才能使師范生的技術素養(yǎng)得到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雯雯,夏建國.技術素養(yǎng):一個值得關注的高等技術教育領域的問題[J].職教論壇,2011(34):38-41.
[2]張愛群.試論師范生知識結構的建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3):369-371.
[3]楊國海,張增常.技術素養(yǎng)的內涵及測評框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0(02):149-152.
[4]陳迪.我國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5]張玥.醫(yī)學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合理性分析[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3):246-248.
作者簡介:蹇孝玉(1995—),女,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化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師范生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混合式培養(yǎng)研究”(編號:2015SSD20);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結構體系研究”(編號:2015A056);貴州師范大學2016年度省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編號:2016Z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