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霞
摘要:免疫學是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也是公認的最難學的課程之一。在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關鍵。作者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對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0-0121-02
免疫學(immunology)是主要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結構及其免疫生物學(生理性的和病理性)功能的學科,包括免疫識別、免疫應答、免疫耐受、免疫調節(jié)等的規(guī)律與機制的研究,以及免疫機制在疾病發(fā)生中的作用和免疫學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中的應用[1]。它涉及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如組織解剖、分子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病理學等。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免疫學在基因、分子、細胞等層次上的研究更為深入,為探索生命奧秘、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更多重要的探索方法和解決方法,其自身也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2]。這形成免疫學的另一特點,即知識進展更新快。免疫學本身具備的這些特點使初學者在開始接觸時,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頭緒不清,理論性強,難以理解,壓力較大,普遍反映學習非常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緊緊抓住這些特點,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一系列改革,讓復雜難懂的免疫學概念能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厘清免疫學的復雜網絡關系,結合實際掌握免疫學理論。本人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努力嘗試教學改革,現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大綱的制定要符合專業(yè)特點,教學內容及時更新
由于授課專業(yè)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對于教學內容不能照搬醫(yī)學院校,應當側重生命技術領域。因此,大綱要以免疫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為基本內容,以免疫應答為重點,適當介紹臨床免疫基本概念和當前新的進展知識。并且,每學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修訂完善,及時更新教案、課件。
二、講好第一課,合理安排教學課時
本門課程總授課數為40課時,緒論章節(jié)有3課時,除了因為這一章節(jié)主要介紹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以及免疫學的發(fā)展等重要內容,更是因為它面對的是第一次接觸免疫學的學生,要充分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免疫學的發(fā)展簡史,適宜以故事的形式敘述。例如,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肆虐的黑死病、流感、天花等,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們對疾病抵抗的研究進一步推動免疫學的發(fā)展。牛痘疫苗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疫苗,為人類消滅天花做出重要的貢獻。它的發(fā)現和作用可以引申到什么是抗感染免疫、疫苗是什么以及抗原的交叉反應原理等知識點。諸如此類的講解,將故事和知識點相結合,充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針對生物技術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其他理論課時的安排為抗原3課時,抗體3課時,補體3課時,細胞因子3課時,CD分子和粘附分子3課時,MHC分子3課時,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2課時,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2課時,超敏反應4課時,免疫學檢測技術3課時,另有8課時留給學生做文獻匯報。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多渠道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已經顯示出弊端,如果整節(jié)課都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很容易陷入“填鴨式”灌輸知識的疲憊中,對于深澀難懂的免疫學概念以及免疫學復雜網絡調節(jié)的特點越發(fā)得望而生畏,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只有調動學生的興趣,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才會有較好的效果。這需要教師在課件準備、問題準備以及教學內容設計上,花費時間來精心設計和整體把握。首先,在課件上,盡量多用圖片和動畫,也可以運用網絡鏈接,讓難以理解的內容形象生動。例如,補體的激活途徑中,三條途徑均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動畫,讓級聯酶解反應的過程清晰易懂。其次,在以教師為主體的講解過程中,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剛接觸免疫學的時候,教師提出問題:免疫是不是對人體都有利?大部分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認為有利有弊,可以進一步提問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正常免疫和異常免疫的病例,教師總結知識點:免疫是把雙刃劍。為什么這樣說呢?再結合實例為學生解釋免疫的三大功能以及功能發(fā)揮不當所造成的免疫病理反應。這樣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串聯多個知識點,易于讓學生接受。因此,在對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多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回答,也可以留于課后思考,讓學生主動尋求答案,在下次課上回答,對問題的回答表現都可以計入平時成績。
教學內容安排上,先介紹完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后,再將每部分串聯成整體完整介紹免疫應答的過程,最終讓學生在較高層次上思考免疫學全貌及內在聯系,這樣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結構到功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在概念的講解上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將免疫系統形容成保衛(wèi)人體的“安全部門”,中樞免疫器官形容為“黃埔軍?!?,是培養(yǎng)保衛(wèi)機體安全的場所,外周免疫器官就成為長大成熟的戰(zhàn)士定居和工作的場所,各種各樣的免疫細胞就是擔負不同使命、分工不同的戰(zhàn)士,T、B淋巴細胞就是兵營中作戰(zhàn)的主力軍,免疫分子可以看成各式各樣的武器。這樣的講解,既生動有趣,能吸引到學生,又有助于學生把復雜的免疫系統網絡理解清楚。
四、教學模塊的重新安排
在理論課時安排上,有8課時是留給學生做文獻匯報的。教師講授完緒論章節(jié)后,開始布置學生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作業(yè),作業(yè)內容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免疫學內容或者歷年免疫學相關研究進展,查找文獻,準備PPT做課堂匯報。教師和學生可以針對匯報內容提出問題,請匯報者回答或者大家討論。對于其中難以理解或者需要掌握的理論,教師可以給予指導和解答。這一教學模式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增強他們查找文獻和閱讀理解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對于關乎自身疾病的一些免疫學原理以及治療非常關心,會主動查找各種文獻,咨詢教師。還有的學生對于歷年諾獎和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感興趣。這不僅開闊了學生眼界,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目前看來,經過幾年的實踐教學,這樣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優(yōu)化考核方式,關注學習過程,提高平時成績比例
在考核方式上,我們將免疫學最終的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30%)和期末考試成績(70%)組成,比之以往的考核,平時成績的比例由20%提高到30%,除了平時的課堂表現(20%)、作業(yè)的完成(20%)、出勤率的考量(20%),最重要的比率來自學生的課堂文獻匯報(40%)。適當提高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這是根據教學過程特點對考核方式的進一步完善,比之傳統的偏重書面的純理論考試,更能反映出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教師和學生更關注平時的學習過程而非僅僅是最終的考試成績。實踐證明,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沒有影響教學質量,更是對以往傳統教學機制單一缺陷的補充和完善,能更好地體現出教育的目的,以人為本,公正全面。
六、構筑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
一門課的教學效果,除了需要教師的全身心投入、精心準備外,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教師的個人魅力,構造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于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非常重要。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往往比較淡漠,很多教師上完課,學生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專業(yè)背景等。很多教師也只是上課才和學生有接觸,課下人走,師生之間幾乎沒有交流。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師不僅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崇高人格,促使他們不斷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一種教育力量。當學生喜歡上這位教師,教師的教學和育人將更易于被他們所接受,他們也一定會喜歡上這位教師所教授的課程。
總之,免疫學雖然難學,但只要教師肯下功夫鉆研,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是可以在教和學的層次上取得雙贏的。
參考文獻:
[1]龔非力.醫(yī)學免疫學[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12.
[2]劉娟,曹雪濤.2014年國內外免疫學研究重要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