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芷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不但才華橫溢而且風流倜儻,但歷史中真實的唐伯虎,不僅沒娶到秋香,還一點都不帥。
唐伯虎以畫肖像畫聞名,他的肖像畫不僅畫得像,而且傳神。同時,唐伯虎畫過很多自畫像。對于唐伯虎長相及身世的考究,便可從他的自畫像開始。
在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伯虎自畫像《桐陰清夢圖》中,唐伯虎正閉目仰坐在躺椅上,于梧桐樹下乘涼養(yǎng)神。從畫中可以看出,人到中年的唐伯虎發(fā)量較少,發(fā)際線較高。通過與躺椅的對比可知,唐伯虎的身量不高,雖然衣帶寬松,看不出真實的身材胖瘦,但就整體形象而言很難說他“帥”。
難道唐伯虎真長這樣?
在其另一幅作品《花溪漁隱圖》中可以得到佐證。這幅作品是唐伯虎31歲時所作,按當下的眼光來看,31歲的男人應(yīng)該是年輕中帶著成熟,成熟中略含穩(wěn)重的迷人年紀。而31歲的唐伯虎在畫中看起來卻是大腦門、矮個子、頭發(fā)半禿??梢娖浯_實算不得英俊。
坊間傳聞明朝皇帝朱元璋相貌怪異,近年還有電影以此為線索展開劇情。這位本該是氣宇軒昂的明朝開國皇帝到底長得什么樣子?
唯一能記錄古人面貌的就是畫師畫的圖像,但存世的朱元璋像卻有沉穩(wěn)周正和怪異丑陋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這其中又有什么隱情?
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真像》是朱元璋老年時的一張畫像,畫工精致,顯然是宮廷畫家的水準。畫面中的朱元璋高鼻深目,肥厚的耳垂顯得頗有福氣。面容紅潤,衣冠楚楚,銀白色的胡須被畫得條分縷析,甚至還透出衣領(lǐng)的顏色和紋飾,體現(xiàn)出清秀整潔的風貌。
朱元璋的相貌也影響著子孫,例如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成祖朱棣像軸》中,朱棣的樣子也是氣宇軒昂、五官周正。
那幅把朱元璋描繪成丑陋不堪的“皇帝畫像”又是何情形?其實,這幅畫被認為是清代作品:畫中服裝完全不符合明朝風格,翼善冠上沒有折巾,冠上還有清代方才出現(xiàn)的帽正。
朱元璋這幅丑陋肖像的產(chǎn)生,很可能與清朝統(tǒng)治者娛樂前代皇帝甚至是泄憤的情緒相關(guān)。當然,如果用畫像其實并非完全寫實的思路進行考量,明代《明太祖真像》未必不存在朱元璋要求宮廷畫師美化自己的可能。
引起人們對拿破侖身高爭論的是一幅拿破侖的肖像畫:《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這幅畫中的拿破侖氣宇軒昂、身材矯健。拿破侖最愛用的畫家大衛(wèi)擅長在作畫時進行美化,創(chuàng)作了這幅九頭身的拿破侖肖像。實際上,拿破侖身材比例并非這般標準。據(jù)記載,拿破侖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時候騎的也不是馬,而是騾子。
大衛(wèi)在畫像時進行美化還得從作畫目的說起,這幅畫再現(xiàn)了拿破侖1794年與第二次反法同盟作戰(zhàn)時的場景。
當時,拿破侖率領(lǐng)4萬大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越過圣伯納隘道,從而進入意大利。拿破侖軍進入意大利后,給那里的奧地利干涉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用一個月時間結(jié)束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提高了拿破侖的威望和地位,為他后來登上權(quán)力的頂峰打開了通道。
如此看來,《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承擔著一部分宣傳招貼作用,用來烘托拿破侖的英雄氣魄,所以畫家大衛(wèi)采用了夸張、美化的畫法。畫像的夸張與美化就帶來一個問題,拿破侖的真實身高究竟幾何?
拿破侖去世后,其尸檢報告給出的拿破侖官方身高是5尺2寸法寸,即1.68米左右。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并不算高,但有歷史學家估計,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人的平均身高大致為1.66米至1.67米。拿破侖的身高或高于平均身高,放在時代背景中,拿破侖和“矮”完全沾不上邊。
拿破侖是矮個子的說法其實與英法兩國間的國際政治相關(guān)。1803年《亞眠和約》破裂之后,英國媒體把拿破侖5尺2寸的身高寫在了報紙上,畫在了漫畫中,卻沒有標明其“法寸”的長度單位。英國讀者便用英寸來理解拿破侖的身高,換算為1.57米。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