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亞威
在京劇的各個行當中,武丑可謂是最能體現(xiàn)京劇的博大精深之處。武丑演員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基本功、感染力極強的舞臺表現(xiàn)力,雖然武丑大多是幽默滑稽的人物形象,但是正義兼具親切,俊俏不失敏捷,機靈更加風趣。武丑雖然在京劇行當中的排序在后,但是發(fā)揮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本文以《時遷盜甲》中的時遷和《擋馬》中的焦光普為例,對武丑在京劇表演中的形象特點和表現(xiàn)技巧做一些分析。
武丑會在鼻梁上勾勒出白色的圖案,一為醒目、二為詼諧,因此又被稱為“小花臉”。其面部表情與所畫圖案相得益彰。以《擋馬》中的焦光普為例,他和楊八姐在相遇之前,獨自敘說流落異域的愁悶與孤憤,引發(fā)了觀眾的同情。在楊八姐騎馬而來時,焦光普發(fā)現(xiàn)了她的腰牌,他面露欣喜,想方設法希望偷到腰牌,重返家鄉(xiāng)。他攔下楊八姐的馬,和其對話,雖然面帶笑容,但內(nèi)心緊張,一面想要用聊天讓對方放松警惕,一面又要時刻觀察對方的反應,尤其在得知楊八姐是女性后,臉上閃過稍縱即逝的驚訝,隨即又換上笑容,這一系列表情變化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人物的面部表情在這里不僅起到了傳遞感情的作用,還起到了交代故事內(nèi)容的作用。
念白無論在京劇的哪個行當,都非常重要。很多人把武丑的“開口跳”作為念白的一種,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從現(xiàn)代京劇機制來看,“開口跳”應該被單獨列為一類,因為演唱者都要戴“二挑”髯口,即“倒八字”或“反八字”,如果在念白中不具備這一特征,則不是武丑。僅從“跳”字可以看出,其念白的跳躍性強、速度較快,需要有充沛的語氣,既如江水滔滔,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看來,“開口跳”的難度要遠遠高于單獨的念白。在教學中,教師會要求學生苦練“嘴皮子功夫”,把口腔內(nèi)部的肌肉和氣息融會貫通,讓發(fā)力點從逐漸摸索變成條件反射,從而實現(xiàn)“開口滿堂彩”的效果。例如在《擋馬》中,焦光普肩搭毛巾,踢腿亮相,張口唱出“我是,我是柳葉鎮(zhèn)上一店家,招來客商做生涯,南來的、備忘的,他們的說的都是番邦話”,高低錯落、快慢有序、舒緩有致,這就是一段典型的“開口跳”,將觀眾一下子帶入到了劇情中。
如果是一般的念白,《時遷盜甲》則是比較不錯的范例。這出屬于京劇學習的入門劇,教師們大多會以時遷的念白為例進行教學。時遷是綠林英雄,音色寬亮低沉,因為身處社會底層,又不拘小節(jié),滿嘴的土話俚語。一句“我做偷兒本領高,雞鳴狗盜其實妙”,一下就將人物形象“立”了起來,教師在指導這句念白時,會把“偷”字輕巧帶過,而把重點放在“兒”字上,給人一種賊的機警的感覺。
在京劇表演中,武丑高超的武打技巧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徒手格斗和器械相接是武丑最重要的兩種武打方法。再往下細分,徒手被稱為毯子功,包括了翻騰跳躍;格斗被稱為把子功,包括了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锏錘鞭等武器。焦光普在試探楊八姐時,兩人的一打一探就是典型的武丑的表現(xiàn)動作。焦光普發(fā)現(xiàn)楊八姐走路、喝酒都不似男人,于是用矮子步、踢劍出鞘等來試探楊八姐,后來又使用了筋斗上桌、筋斗下桌、筋斗過桌、凳子三級跳等一系列武打招式,人物在舞臺上的高低起伏與劇情的曲折相互呼應,引人入勝、悅人心目。當然,京劇畢竟是表演藝術,因此在處理焦光普的武打動作的過程中,也適當加入了一些舞蹈元素,中和了武術表演的戾氣,也把提煉而成的傳統(tǒng)精華“熔于一爐”。
武丑的表演要比其他任何一個行當都更注重節(jié)奏的變化。因為武丑翻轉(zhuǎn)騰挪都是為了用最迅速的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再配以節(jié)奏明快、短促、頻率密集的音樂,讓觀眾更加容易識別和記憶這樣的人物。相較于武打場面,臺步的行走往往更難掌控節(jié)奏,方步、碎步、矮子步、雞行步等,不同的步法會對應不同的情形,如何走出抑揚頓挫的感覺,就更加考驗武丑的表演功力。時遷身輕如燕、身手不凡,擅長做偷雞摸狗的事情,他探明了徐寧家的路,待天黑后摸到后門,翻墻而入,又順著柱子爬到樓上,扒著窗戶往里面看。這一連串的動作,先疾后徐,巧妙地控制了節(jié)奏在觀眾心中的感受。時遷在戲中整體的站姿是“子午式”,配以瞪眼張口、縮頸踮足的樣子,使得“鼓上蚤”的形象栩栩如生。焦光普最后和楊八姐同心合意、回歸故鄉(xiāng),則多以方步示人,在行走時注意頓挫,展現(xiàn)了時遷的大將之風。
在京劇的表演中,武丑的形象其實是比較容易獲得觀眾們喜愛的。但是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表演就很容易走向輕浮。為了將武丑的形象準確地表達出來,演員必須保持充沛的精神,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舞臺的表演中,借助一切突出的表情與動作,來把武丑演員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nèi)部情感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精氣神的統(tǒng)一。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曾說過,精氣神的統(tǒng)一是京劇表演的最高境界。這個最高的境界中包含了人物形象,也包含了人物內(nèi)心的活動與性格特征。所以表演者必須把握好語言功底和動作機制這兩個主線,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情感都圍繞這兩個主線進行訓練。語言功底主要是練習“開口跳”和念白。在正規(guī)的教育中,會著重訓練口、舌、唇、齒、牙、喉等器官對于聲母發(fā)音準確性的控制。歸韻的訓練是注意發(fā)音的韻尾,把音收攏在腔體里,用飽滿的口勁表達出來。這些主要是依據(jù)“四呼”進行訓練,反復的訓練會提高表演者的感悟力,再與氣息進行搭配,形成具備張力的舞臺表演。在動作機制方面,則對武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演員必須精通武術,“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其手法、身法、眼法、步法等都要和舞臺要求相得益彰,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強化舞臺組織架構。
在京劇表演中,武丑總是表現(xiàn)出比較密集和短促的節(jié)奏,為京劇的整體表演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同時為舞臺場景的塑造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武丑大多是正面的角色,這就決定了角色的底色是有英雄氣概的。像本文分析的焦光普和時遷,他們一個流落異域、一心回歸故土,一個雖然之前做著雞鳴狗盜的事情,但卻最終為正義而戰(zhàn)。這兩個在武丑行當中的典型人物,都不能簡單將其歸于風趣詼諧類,而是要注重節(jié)奏和速度的配合,然后用人物動作的力度和速度表現(xiàn)出來。所以,武丑演員應該對整個場景有一個宏觀的把控,豐滿地理解自己塑造的形象以及和其他角色的關系,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強化關系意識,同時也讓武丑的整體意識更加明確,也更有利于表演者建立個人的藝術風格。當然,經(jīng)驗是一個方面,但是如果是京劇的初學者,也可以通過閱讀各類書籍、學習京劇知識、觀看經(jīng)典劇目等方式,讓個人的綜合修養(yǎng)深厚起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再談對角色、對關系的處理,畢竟藝術更多時候講求的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綜上所述,武丑雖然在京劇行當中的排序靠后,但卻是任何一個行當都不能取代的。這既來源于武丑在人物塑造上的獨特性,更來源于演員深厚的基本功力為廣大觀眾帶來的藝術享受。因此,京劇表演者必須從小苦練功、勤學習,同時深入了解每一出戲、每一個角色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再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情感融會貫通,同時以“武丑”為圓心,展現(xiàn)國粹恒久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