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擺脫貧困·從政雜談》等文中引用
解讀:
老實人會吃虧嗎?習(xí)近平同志的答案是否定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上,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習(xí)近平同志認為,不老老實實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可能會撈到一時的便宜,但最終是要碰壁吃虧的。但如果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尊重事實、尊重科學(xué),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最終能得到群眾的認可、社會的肯定。這也決定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時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也不會“吃啞巴虧”。你做了多少、干了什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樣的“誠實”,正是領(lǐng)導(dǎo)干部必備的修養(yǎng)之一。在《從政雜談》中,除了“誠實”,習(xí)近平同志還提出領(lǐng)導(dǎo)者需要有黨性觀念、需要有度量、需要有氣節(jié)、需要有氣魄。而這些修養(yǎng),必須靠實踐的積累、升華,是實踐必然的結(jié)果。
原典: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wù)為多而務(wù)為智,無務(wù)為文而務(wù)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惰),反其路者也。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子《墨子·修身》
釋義:
上面這段話出自《墨子·修身》。與先秦儒家一樣,修身也是墨家思想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墨家不但認識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重視實踐、反省等修養(yǎng)方法以及環(huán)境對于修身的影響。墨家的修身觀對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墨家修身的原則是固本為先,務(wù)末次之。固本為先,即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則切中要害,事半功倍;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則偏離修身的根本目的。所以墨子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本哂写笾腔鄣娜耍瑑?nèi)心清楚卻不多說,努力做事卻不自夸以此就可以名揚天下?!把詿o務(wù)為多而務(wù)為智,無務(wù)為文而務(wù)為察”,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采而講究清楚明白。“彼智無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沒有智慧就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的懈怠,想成功卻只會背道而馳。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靜”的反面是焦慮,“安”的反面是躁動,古人說“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領(lǐng)導(dǎo)干部的浮躁,表面看是一種煩躁不安的狀態(tài),實則是為官從政的一種不良作風(fēng)。熱衷于大拆大建,沉迷于形象工程,轟轟烈烈的剪彩換來的卻是半途而廢的“爛尾樓”。浮躁禍國殃民、貽害無窮,必須戒此頑疾。說到底,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還是因為權(quán)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不正確,一心想著仕途升遷,罔顧群眾利益,如何靜心謀劃長遠?正因此,習(xí)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都強調(diào),“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guān)’問題”,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才能靜心思考,冷靜處世,砥礪意志。
原典: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xué)》
釋義:
《大學(xué)》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后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xué)》成為儒家經(jīng)典。
這段話出自《大學(xué)》首章,記錄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運行過程: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目標(biāo)所在,這樣才能志向堅定。止:目標(biāo)。朱熹《大學(xué)章句》釋為:“止者,所當(dāng)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定而后能靜”,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靜:靜心。朱熹釋為:“靜,謂心不妄動?!薄办o而后能安”,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安:隨處而安穩(wěn)。朱熹釋為:“安,謂所處而安。”“安而后能慮”,心安才能夠思慮周詳。慮:思考精審。朱熹釋為:“慮,謂處事精詳。”“慮而后能得”,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得:收獲。朱熹釋為:“得,謂得其所止?!薄暗闷渌埂?,即實現(xiàn)目標(biāo)。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xué)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北大、在民族小學(xué),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xué)習(xí)、在上??疾旃ぷ?,習(xí)近平同志多次談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為人需要品德,從政需要官德,而治國需要的,就是每個人都內(nèi)化于心、外現(xiàn)于行的核心價值觀。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這種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biāo)準。
習(xí)近平同志引用《管子》中的這兩句話,就是中國先人對當(dāng)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今天,我們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三個倡導(dǎo)”,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nèi)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為改革發(fā)展劃定了價值的航標(biāo),正是當(dāng)代中國的“立國之維”,是億萬人民的“價值公約數(shù)”。
原典: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玻部善鹨?,滅不可復(fù)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四維》
凡有地牧民者,務(wù)在四時,守在倉廩?!木S不張,國乃滅亡。
——[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國頌》
釋義:
“四維”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日廉,四曰恥?!薄豆茏印つ撩瘛灐分赋觯骸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北彼螝W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國之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會傾側(cè);缺了兩維,國家就會危殆;缺了三維,國家就會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焙沃^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岸Y”指上下有節(jié);有禮,就不會超越節(jié)度?!傲x”指合宜恰當(dāng)?shù)男惺聵?biāo)準;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傲敝噶疂嵎秸?;有廉,就不會掩飾惡行?!皭u”指知恥之心;有恥,就不會同流合污。因此,治國用此四維,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無巧詐、行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國可守而民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