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梅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相適應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同時,教師應在學習中加強引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靈活的學習思維。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guān)鍵詞】? 助力;教學;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它對小學學生思想精神的塑造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chǔ),又是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關(guān)鍵工具。事實研究證明,學生學習語文以及學好語文的必要性。語文學科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從小學階段培養(yǎng)語文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本文結(jié)合我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提出一些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達到教學目標。
一、多樣識字,扎實掌握語文知識
要想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漢字。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識字和寫字。結(jié)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它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不同偏旁部首的漢字,根據(jù)字的特點選擇恰當?shù)膶W習形式,采取最直接、簡單、容易理解的方式讓學生能識會寫漢字。以前出現(xiàn)生詞的時候,一般教師會問學生: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教學方式單一、刻板。現(xiàn)在則不同,老師會引導學生:這個字讓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字與什么有關(guān),讓學生結(jié)合常識和生活經(jīng)驗來記憶生字。這樣不僅記得牢固,也對漢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教導學生識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棉花姑娘》中的“棉”字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動態(tài)圖,幫助學生記憶,然后通過日常生活中棉的應用進行理解,如棉衣、棉被等。有的教師把字進行分類,讓學生一組一組地去區(qū)分和認識形聲字,如娘、浪、糧這一組。有的教師則是通過字的讀音去學習,如多音字“行”。有的教師是從字的本身出發(fā)編故事,通過學生的想像力,用生動的語言,把生字演繹成一幅圖或者一個小故事,如“耷拉”的“耷”,從字開始分析,由“大”和“耳”構(gòu)成,耳朵太大了垂下來了就是“耷”。教師開展識字的課程時,不僅要靈活運用不同方法,還要落實訓練,使學生熟能生巧,幫助學生在面對不同的生字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找尋合適自己的記憶方式,提高識字能力。
二、走進生活,深刻記憶語文知識
“自由”是取得知識的先決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環(huán)境的自由才能夠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靈活運用知識,方便社會生活,豐富精神世界。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要想學好語文,走進生活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語文教學策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
例如,在《樹之歌》中介紹了11種樹木,樹木的名字中出現(xiàn)了許多生字。雖然課本中給出了各種樹木的插畫,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教師把哪個圖對應哪個樹木告訴學生,這對于學生而言只是刻板的記憶,沒有任何具體感知。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應帶領(lǐng)學生來到校園里的各種樹木旁,讓學生去觀察不同種類樹木的樹干、樹枝、樹葉,牢記每種樹木對應的特征,查看樹木的名字,加深記憶。同時教師布置一個任務(wù),讓學生利用樹葉和樹枝作一副“樹枝歌”的畫。學生親自動手后,對樹木的認識遠比讀、寫、背誦都要記憶深刻。雖然,校園的樹木種類有限,并沒有完全包含課本中的那11種,但是只要學生所接觸的樹木,他們都有深刻的認知。當看到梧桐的樹葉時,他就會和自己的小手做比較,認識到“梧桐的樹葉像手掌”。當走到桂花樹時,用鼻子輕輕的聞一聞,花香撲鼻,他意識到“金桂開花滿園香”。當遇到銀杏樹時,看到白色的銀杏果,他明白了“白果”是什么。這樣的一課,學生即體會了生活的樂趣,又加深了對學到知識的記憶。由此可見,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語文知識,要想學好語文,走進生活是毋庸置疑的,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學習知識的樂趣。
三、表演體驗,加深理解語文知識
要想達到積累知識的目的,就要真正的理解知識,否則就做不到準確、靈活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通過表演體驗的方法學習語文中的字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沉浸其中,也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吸收知識。
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的“蹲、蹬、跳、蹦”這些動詞,它們都帶有“足字旁”。教師在教這些字時,應引導學生動腦思考:還有那些字也是“足字旁”?當學生回答出“跑、路、跟”等動詞后,教師再適時提出:“你們認為這些字能聯(lián)想到什么?”通過不斷的互動,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這些動詞都和腿腳有關(guān)。基于此,這些動詞的基本意思學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著,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認知,親自做一做這幾個動作,通過表演體驗,加深這些字的理解。又如“迎、追、游”這三個動詞分別寫出了小蝌蚪面對鯉魚媽媽、烏龜、大青蛙時體現(xiàn)出的動作狀態(tài),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扮演動作涉及到的角色,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體會文中的意思。在語文學習中,表演體驗這種語文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學生而言,這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有效地積累了知識。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目的,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相適應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同時,教師應在學習中加強引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靈活的學習思維,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扎實掌握所學,不斷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艷.小學語文教材插圖,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J].學周刊,2019(20).
[2]陳怡倩.承傳統(tǒng) 究其法——淺談如何運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J].新教師,2019(05).
[3]陳志中.注意發(fā)揮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功能[J].西江教育論叢,2003(01).
[4]姜伯靜.人為完美的小學語文教材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J].青年教師,2010(12).
[5]孫麗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小學語文教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