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軍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杭州 310015
人皆有姓名,姓名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代表符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標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以口自名?!泵质侨伺c人交往時的稱謂,具有對社會中特定成員身份識別的作用。而“人名的獲得,部分是通過各人的血緣關系,部分通過一定的命名活動?!比祟惿鐣拿顒?,是一種文化行為,在不同的社會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體現(xiàn)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姓名是一種語言符號,更是一種社會符號,一種文化符號,與一定的歷史、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及經(jīng)濟結構密不可分。一個完整的姓名包括共名即“姓”,和私名即“名”。漢族和英語民族的姓氏各自體現(xiàn)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
從起源上來看,中國的姓氏起源要遠遠早于其他國家。中國的姓萌于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始于母系氏族的圖騰崇拜?!墩f文解字》上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從女從生。”由于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為了區(qū)分不同的婚姻集團,便產(chǎn)生了姓。中國一些最古老的姓,在構字上大多有女字旁,如:姜、姬、姚、贏、姒等。這正是母系社會在姓上的遺跡。原始社會的先民認為每個氏族都起源于某一自物象,只要該氏族的始祖母與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牛羊犬馬等接觸和感應,即衍生后代,該自然物象便成為該氏族的圖騰。姓氏中有一些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如:馬、牛、龍、鳳、熊、鹿、羊、山、花、水等。中國漢族人的姓在古代是分姓和氏的,姓和氏并非一回事?!秶Z》中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毙债a(chǎn)生在前,氏產(chǎn)生于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同姓者越來越多,同一氏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在各地。為了表示區(qū)別,又產(chǎn)生了氏。姓和氏的區(qū)別,除產(chǎn)生的時間先后不同外,姓表示血統(tǒng),氏表示封地、職業(yè);姓是用來區(qū)別婚姻,而氏則表示社會地位。南宋史學家鄭樵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钡菑那卮院?,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了,而一般百姓也有了姓氏。
姓名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總是與經(jīng)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社會,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模式采用的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耕作方式。這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耕作方式使得家庭成為主要的社會單位,因此血緣關系得到加強。而有著同一父系血緣關系的群體通常群聚而居,有著共同的土地財產(chǎn)、共同的宗廟,祭祀著同一祖先。以婚育為前提,自然形成的血緣關系不斷被強化、延伸,最終上升演變?yōu)橐宰谧鍨楦难壸诜ㄖ贫??!白凇迸c祭祀之祖廟有關,是中國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碼,“族”是對同一血緣的人的總稱,為中國文化血清的代碼?!白谧濉边@一概念傳達著祖先崇拜和血緣關系的有機結合。當血緣關系與政治結合在一起,這種宗族鞏念便得到加強。從社會制度來看,中國古代史的發(fā)展脈絡,是以氏族血緣紐帶聯(lián)系起來的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由家族走向國家,以形成一種“家國一體”的格局。國家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基礎的宗法制度上,正如在實行家長制的家庭中由父系家長們總攬家中的一切大權;在一個國家里,皇帝則君臨一切。姓正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這種血緣文化的傳承,表達著宗族觀念。所以,姓名的命名順序在中國文化中體現(xiàn)了家族本位的價值取向,突出的是家族群體而非個人。
英語國家的姓名則體現(xiàn)了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其命名順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強調的是個人至上,包括個人的身份、個人的作用、個人的獨立性及自主選擇。在英文中,“I”無論如何都要大寫,而“我們”你們”、“你、“他(她)”則不大寫。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中有具體的表現(xiàn)。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是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和肯定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美國可能是主導一切的。美國人有生以來就受著全力競爭,努力爭先的教育。取得成就可能要以犧牲別人,甚至是家人和朋友為代價的。從西方文化的兩個源頭希臘、羅馬來看,作為海洋民族的古希臘、羅馬,商業(yè)發(fā)達較早。而商業(yè)發(fā)展往往會給舊的社會制度和結構帶來沖擊,對于由血緣紐帶組合而成的宗法關系破壞力非常大。因此,西方人的家族觀念、家族意識比較淡漠。與此同時,古希臘時期孕育的民主政治思想,在經(jīng)歷了漫長、黑暗的封建時代之后,終于在文藝復興運動中達到了“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現(xiàn)世利益為最高原則”的高潮并進而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得以繼續(xù)和發(fā)展,由此形成了崇拜人類力量,以人為本,強調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注重個體的人本主義思想。在西方,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往往會用一位長輩的名字,以示親呢。由于沒有強烈的宗族、血緣右識,沒有森嚴的等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更傾向于人與人之同的平等、友愛。父母子女可直接叫父母、祖父母的名字,以顯示兩輩人之間的親密無間。
總之,姓名作為一種符號,傳遞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姓名是人類社會中技基本的人際稱謂,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可以說,姓名隱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心理、倫理觀和道德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組成部分。中國人的姓名體現(xiàn)著血緣宗法觀念、以家族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代表者家長、群體的意志,相比之下,英語民族的姓名及命名行為體現(xiàn)是西方文化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浸染著基督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