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芝 豐順縣湯南培才小學 廣東梅州 514321
教師就要深入學生,合理選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從發(fā)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人們對客觀立場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個人獲取知識,得到發(fā)展的巨大動力,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來創(chuàng)設情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教學"年、月、日"時,創(chuàng)設導入,"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回答后,接著又提問:"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這樣連續(xù)問幾位同學,讓學生感悟到一般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最后設疑:"小亞滿12歲了,只過了三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個個情緒高漲,這時教師抓住機遇,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巨大內驅力,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地探索,自覺地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內容和學生內在需求的"不平衡",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古人云:學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狀態(tài),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知識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求知欲,從而積極地探索研究新知識.
如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先出示:"一張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紙,可以剪成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紙多少張?"讓學生嘗試解答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1)20X10÷(5X5)=8(2)(20÷5)X(10÷5)=8,接著,把習題中長方形的長改為18厘米,繼續(xù)讓學生嘗試,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18X10)÷(5X5)或18÷5的計算結果有余數,這是為什么?余數又表示什么呢?錯誤又在哪里呢?應該怎么辦?……激起學生思維火花,使學生感到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經過充分討論、操作、反思,結合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真正理解解決問題基本的方法,同時還要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靈活的方法進行解答,進一步完善學生認知結構,達到教學目的前瞻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老師精心扶植學生的自主學習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好數學.
可見,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萌發(fā)出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滿自信,主動探索,自覺地學習,努力攀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何使學生學會自己去"發(fā)現"知識,這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因此要有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和互相探討,使他們逐步具有會看書、會操作、會思考、會討論、會概括、會類推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善于設置探索性的問題,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和證明自我的能力.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依次出示圖1、圖2,誘發(fā)出不同的解題思路: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接著,讓學生自己舉例,同桌交流,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足夠的素材.然后,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思考、分析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學生在互探、互補、互糾過程中提出了"規(guī)律".最后,引導閱讀課本,理解定律中的"可以用"、"分別"、"再"等重點詞.這樣引導觀察、開展討論,強化群體互動力,指導自己探索,完成從認識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的本質屬性的過程.這種自學與互探的基礎是閱讀和鉆研課本,要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環(huán)繞課本來展開的討論和互探,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永遠有一個核心,使教學活動成為讀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出和智慧火化的迸發(fā),能夠強化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
由于小學生掌握的知識還不夠豐富,聯想能力比較差,容易孤立、片面地看問題,他們合作的機會少.所以,教師要多營造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多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時,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出示一個長是6厘米,寬是3厘米的長方形.先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再讓學生對如何求長方形的周長發(fā)表自己的見解:① 6+3+6+3=18厘米,② 6+6+3+3=18厘米,③6X2+3X2=18厘米, ④(6+3)X2=18厘米.最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取長補短,進行自我反思.不僅使學生歸納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而且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和互相啟發(fā),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從不同觀點和方法中得到了啟發(fā),對問題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強化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通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tài).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時,先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接著用親切、溫和的語氣對學生講:今天這節(jié)課讓大家當小老師,用自己學過的方法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誰的方法最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造性.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1)梯形可以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2)轉化成的新圖形與這個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之間各有什么聯系?邊思考邊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
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交流總結,得出結論:無論使用哪一種推導方法,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X高÷2.此時,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得到統(tǒng)一,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心理學家波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多讓學生開展"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調發(fā)揮作用,在直觀中發(fā)現問題,找出事物間聯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了學生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練習,學生才能將所獲得的知識逐步內化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設計練習中,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材料既要使學生感興趣,又要做到材料與內容相吻合,還要使學生展開積極思維,同時能在多向參與的過程中,尋找規(guī)律,掌握知識.在計算如圖的面積時,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放手實踐,自主探究,用不同分割、組合求其面積.接著,經過觀察、協(xié)作學習、總結和概括,分析確認問題實質是求組合圖形面積.主要解法如圖所示:(單位:cm)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嘗試,自己總結,不同的思路進行進行碰撞,盡顯了學生的潛能,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靈活性、合理性.滿足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啟迪了思維,學會合作與交流,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設計練習時,教師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注重實效性,層次分明,講求形式,適時適當安排游戲、競賽、開放性等練習,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學習,去探索、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并在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體會到"我能行"的喜悅,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得到關心、得到鼓勵,使其在順境中學習,體驗歡樂 在逆境中探索,體驗成功.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主動學習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更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學生走向成功鋪路搭橋,使他們獲得成功.老師要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的需要,要善待學生的思維成果,樂于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對學生的表達、操作、板演應以表揚和正面引導為主,允許學生出錯,尤其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出現問題,要耐心幫助他們分析錯因,讓其改正,對改正后的成功同樣應給予鼓勵、表揚,使不同學生體驗到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心,使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始終貫穿.
數學評價是對學生通過學習所取得的成果和達到的水平作出評價,同時對學生改進學習和完善自我進行導向 又是實施教學反饋,評估和決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有了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和疑難的機會,他們思維活躍,又存在著認知的差異性,所以大大增加了數學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偶然性.因此,老師要適時地評價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如計算如圖的表面積(單位;cm):有學生列式:(5X5+5X10+5X10)X2,5X10X4+5X2等,教師都給予積極地肯定.激勵學生的評價需要教師"蹲下身來",以兒童的眼光欣賞數學,接納學生各種不同意見.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多用"你的進步太大了!","你的思路很對","老師相信你能回答出來" "我和你的意見相同"……這種激勵性語言及時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教師要舍得情感投資,把教學過程作為能向學生傾注愛的主渠道,要善于用親切的目光、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許,為學生傳遞愛的信息,使贊可夫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在數學教學中,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素質教育中一項長期而艱辛的任務.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思考,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動調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