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波/常州市新北區(qū)新魏幼兒園
午飯后,孫老師和孩子們集體閱讀了繪本《雞蛋哥哥小組》,繪本中三只小雞是通過被別的小雞壓、撞到石頭、被烏鴉啄這三種方式破殼出來的。閱讀完后,有的孩子就提出了自己的質(zhì)疑:“雞蛋破了蛋黃就流出來了,不是小雞?!薄靶‰u不是這樣出來的,小雞是自己用嘴巴啄破蛋殼出來的?!薄靶‰u是要雞媽媽孵出來的?!薄拔覌寢尭艺f過我們也可以孵出來小雞?!薄變宏P于孵小雞討論了很久。
分析反思:《指南》中強調(diào):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最重要的是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注重激發(fā)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diào)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去主動探究和學習?!峨u蛋哥哥小組》這本書讓我班幼兒對“孵小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們就追隨幼兒的興趣,開展體驗課程“孵小雞”,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
于是,一個源于幼兒的興趣《孵小雞》微課程產(chǎn)生了。
《孵小雞》小微課程產(chǎn)生后,孩子們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老師不斷追隨幼兒,并及時提供有效支持幫助。
故事:孵小雞的經(jīng)驗
1、發(fā)放問卷
幼兒對孵雞蛋很感興趣,但是幼兒知道怎樣孵小雞嗎?于是,老師發(fā)放了調(diào)查表,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了解相關孵小雞的經(jīng)驗。
2、談話交流
在活動中,孩子根據(jù)自己的《孵小雞》的調(diào)查表,通過兩兩交流、集體交流這兩種形式講述“怎樣才能孵出小雞?”
最后梳理出了孵小雞的信息圖(第一:受精蛋、第二、孵化箱;第三、溫度38度;第四、翻蛋;第五、21天)
分析反思:《指南》指出4—5歲的幼兒能通過簡單調(diào)查收集信息。幼兒通過和家長一起查詢信息了解了孵小雞的相關信息,老師給幼兒搭建互通信息、分享交流的平臺。經(jīng)過調(diào)查、討論、交流后,幼兒積累了來自家長、同伴、老師以及自己的經(jīng)驗,知道了孵小雞的相關信息。
故事:參觀雞棚
接著,幼兒又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什么是受精蛋?我們家里的雞蛋是受精蛋嗎?我們怎么知道雞蛋是不是受精蛋呢?哪里有受精蛋?……
于是,老師利用幼兒園周邊的資源,帶著孩子們走進雞棚,去問問養(yǎng)雞叔叔。
2019年3月5日,我們帶著孩子去參觀雞棚。一到目的地有的孩子就爭先恐后地跑到雞棚旁邊,他們邊看邊討論著:“那邊的母雞蹲在角落里是不是在孵小雞?。靠】≈钢粋€地方說:你們看,那個白菜那里有一個雞蛋?!庇行┖⒆觿t圍著養(yǎng)雞的叔叔不停地問:“叔叔,你這里有受精蛋嗎?怎樣的雞蛋能孵出小雞?我們家里的雞蛋是不是受精雞蛋,能不能孵出小雞……”從養(yǎng)雞叔叔那里孩子們知道了:(1)家里從超市里買來的雞蛋不是受精雞蛋;(2)雞棚里要有公雞和母雞,生下來的蛋是受精雞蛋;(3)辨別受精雞蛋可以用強光手電筒照一下,看看里面有沒有黑點和血絲。
分析思考:《指南》指出4-5歲的幼兒喜歡接觸新事物,經(jīng)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受精蛋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新事物,所以幼兒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老師需要做的就是跟隨幼兒的問題,巧用身邊資源,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老師在了解幼兒、追隨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給予及時的觀察和支持,幫助孩子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并在體驗中獲得了更多的經(jīng)驗。主題課程的網(wǎng)絡圖,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在陪伴中和孩子們共同構建微課程內(nèi)容。
幼兒園一日活動環(huán)節(jié)常常蘊涵著一定的自然和科學規(guī)律,凝聚著日常人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老師在一日活動中的勞動體驗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孵小雞》微課程內(nèi)容,讓教育與一日生活緊密融合。
故事:誰來翻蛋
孩子們的孵小雞開始了,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雞蛋一天要翻4—5次,我們什么時候翻呢?經(jīng)過孩子們的討論,大家認為可以在早上來園、吃午飯、午睡起床后來翻蛋。緊接著,浠浠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放學了我們都走了,那晚上誰來翻蛋?亥亥說:老師,晚上我去哥哥那里的時候經(jīng)過我們幼兒園,可以過來翻蛋?伊伊說:老師,我們家就住在幼兒園旁邊,我晚上可以來翻蛋。金金說:老師,我家也住在新魏花園,我也可以?!?/p>
最后,大家決定由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利用晚上散步的時間到幼兒園來翻蛋。
討論到這里,我提出了新的問題:星期六星期天誰來翻蛋?孩子們很積極都愿意來幼兒園翻雞蛋。我繼續(xù)追問:“我們都休息在家,一天要翻4—5次雞蛋,幼兒園、家來回跑比較麻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時,有人提出:把孵化箱帶回家,在家里翻雞蛋。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就這樣,我們制定了一張白天在幼兒園的翻蛋值日表和一張休息在家的翻蛋值日表,孩子們自己填上自己的學號。孩子們根據(jù)值日表每天都做好翻蛋的工作,家長朋友們也會將孩子在家翻蛋的情況發(fā)在群里。
分析思考:《指南》中指出“4-5歲幼兒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薄爸澜邮芰巳蝿找ν瓿??!狈笆且患刻於家?、5遍的事情,星期六、星期天甚至要犧牲出去玩的時間待在家里翻蛋,但是孩子們還是很積極地承擔這一份任務,并且每天都能認真地去翻蛋。由此看出,幼兒有一定的責任意識。
將微課程內(nèi)容與我們勞動體驗課程相融合,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幼兒在探索孵小雞的經(jīng)驗,在體驗中提高勞動的興趣和獲得勞動的方法。在每天的一日活動中,老師設置了翻蛋勞動值日,獲取翻蛋經(jīng)驗,萌發(fā)幼兒愛護蛋的情感,產(chǎn)生更強烈的孵小雞愿望。
在區(qū)域游戲的材料投放中,師幼共同商討、收集、制作幼兒感興趣、與微課程內(nèi)容相匹配、體現(xiàn)難度差異的游戲材料。讓孩子真正與材料互動,讓材料支持孩子的學習與發(fā)展。
故事:組裝孵化箱
要開始孵小雞了,可是孵化箱怎么用呢?在區(qū)域活動時,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觀看了孵化箱操作的視頻,和孩子們一起探討孵化箱是怎么使用的,通過孩子們不斷地補充,梳理并繪制了孵化箱的操作流程圖(灌水——套袋——夾夾子——固定傳感器——調(diào)節(jié)溫度——通電)。孩子們自己動手安裝好了孵化箱。
分析思考:組裝孵化箱對幼兒來說是有困難的,但是我并沒有因為幼兒不會組裝孵化箱就由我包辦代替的,而是借助視頻、和幼兒一起探討組裝孵化箱的具體步驟并形成圖示,然后再讓幼兒自己動手組裝,增加幼兒體驗機會。
源于孩子的班本化微課程,給孩子帶來樂趣,帶來挑戰(zhàn),帶來快樂,獲得了經(jīng)驗。在與孩子的課程故事里,只要老師擁有敏感的課程意識,去發(fā)現(xiàn)、引導、支持孩子,并緊跟孩子的腳步,想他們所想,應他們所需,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共成長。這是一個五彩繽紛、價值多元的世界,孩子因為豐富和多元而有了更多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經(jīng)歷了分科教學、整合課程、主題教學。在演變中,不論是瑞吉歐的方案教學還是美國的項目教學,其核心的指導思想都是整合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讓兒童在生活中感悟、發(fā)現(xiàn)、探索、學習,并在連續(xù)的經(jīng)驗積累中,在不斷的深深卷入中獲得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的“體驗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這樣的想法,在實踐中不斷地誕生的。
源自幼兒興趣、追隨幼兒的教育原來就是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