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培培 張胤 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 江蘇南京 210096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課程,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包涵了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多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課程改革的深化發(fā)展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要求小學科學要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加強知識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措施。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具體的情境下,借助于外界的幫助,如老師、家長、媒體、網絡等途徑,通過新舊知識間發(fā)生作用,來接受或同化新知識。所以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應該包括“會話”、“協(xié)作”、“情境”和“意義建構”這四要素。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合作學習,注重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重視對情境的設置,建構主義詮釋了知識學習與生活情境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它的這些觀點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學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內容要有“社會效率”?!敖逃耸巧鐣钛永m(xù)的工具?!彼赋觯骸吧詈徒涷炇墙逃撵`魂,教育并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倍磐慕逃枷胧菍鹘y(tǒng)教學中割裂教育與生活的現象的狠狠批判,杜威的這些觀點與生活化教學理念有許多共同之處。
STS 教育理論是指科學—技術—社會教育,STS是科學、技術、社會的英文字母縮寫,是科學教育改革中興起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其宗旨是培養(yǎng)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眾,面向全體;強調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的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人們生活中的應用。STS教育理論對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具有借鑒意義,科學教學需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教學內容應該綜合化,讓學生充分體驗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本文所倡導的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就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生活內容的融合點,對原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和生活資源,將抽象的知識教學建立在學生日常所積累的生活經驗上,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圍中學習知識,使教學內容能被學生所接受、理解、消化,掌握科學技能,增強科學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而實現學生學習世界與生活領域的和諧統(tǒng)一。
小學科學教育提倡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效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貼近實際生活。小學科學教師要掌握科學學科的特點,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實施課堂教學策略,讓枯燥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小學科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第一是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第二是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第三是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yè)。
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利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生活場景,聯(lián)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常識、現象,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引入科學課堂,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由于年齡特點,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方向發(fā)展,但依然要借助直觀具體形象。因此,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的關鍵在于既要適應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又要讓科學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生活教學方法的應用關鍵是要設計并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例如講故事、角色扮演、多媒體教學、科學,游戲、討論辯論、種植、飼養(yǎng)、做實驗、看動畫等。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有趣的食物鏈》一課為例,草、鷹、兔子存在吃與被吃關系,所以它們構成了一條食物鏈。在課前老師制作好草、鷹、兔子的頭套,課上讓學生們分別在自己頭上帶上草、鷹、兔子的頭套,分別扮演草、鷹、兔子。食物鏈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并按照此順序來讓學生從左到右排好。接著提問下一個問題“如果鷹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象?”代表鷹的同學退后一步,其他兩種生物如果減少的話也退后一步,如果增加的話往前走一步,并詢問學生減少或增多的原因。根據此游戲規(guī)則接著提問第二個問題“如果兔子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和第三個問題“如果草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象?”這個教學片段中將角色扮演和游戲結合在一起,小學生其實是具有強烈的表演欲的,讓他們扮演某個角色,他們會覺得新奇有好玩,可以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有利于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
在學習土壤和植物的知識點時,讓學生親自去學校的土地上種植花草,讓學生自主操作,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去種東西,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問題,比如選取的土壤是否合適,澆水的多少,日曬的時長等等,學生在失敗和成功中進行交流并獲取經驗,教師在最終的總結中引導學生回顧種植經歷,學生從而理解和領悟土壤和植物的知識點。每個學校都會有一些空閑的土地,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見過各種花花草草,教師通過在生活中進行親手種植花草,讓學生更深切的理解所學知識,而不是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因此,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更適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僅是指課堂上有限的幾十分鐘的教學,課后作業(yè)也是教師教學的一部分,科學教學要充分利用課下的時間,引導小學生在課后積極參與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索。生活化課后作業(yè)的關鍵在于給學生的作業(yè)中加入生活的元素,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要的基礎上設計作業(yè),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生物的遺傳現象》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yè):回家找一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身體上性狀的特征,看看他們的大拇指能否彎曲,臉型是長還是圓,鼻梁是高還是矮,舌頭是否能卷,有無耳垂,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并結合自己身上的特征作比較來更好的理解鞏固課上所學的有關遺傳的知識,同時,在課后做一些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茖W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化的課外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的認識更加具體形象化,拉近了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的教學要順應新課標的要求,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不要脫離生活實際,教師要通過不斷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使小學科學的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小學科學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用科學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