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育明
我最后一次去媽媽家。媽媽躺在床上說:“我只想睡覺,怎么辦?”我說那就睡吧。半夜,媽媽永遠地走了。
整理媽媽的床頭柜,我發(fā)現(xiàn)里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小袋子和信封,媽媽生前沒有任何叮囑,卻用物品分類的方法告訴子女——物歸原主了。心很痛,原來媽媽早就意識到自己即將走向新的途程,她是孤獨地體驗著這種特殊的感知呀。一直被我們認為患有腦萎縮而邏輯性不強的媽媽,卻在這幾個小袋子的分類上。表現(xiàn)出了嚴謹?shù)乃季S,小袋子里的內(nèi)容沒有絲毫差錯。
其中兩個迷你型的小袋子一看就是給我的。一個綴有紅玫瑰花的小布袋里。裝著一條黃金項鏈,一條白金項鏈,一個黃金十字架,一個白金十字架,一只銀手鐲。一串珍珠手鏈,一個戒指。除了戒指,那些東西都是我以前送媽媽的。媽媽是個知恩的人,一輩子念著別人的好,哪怕別人對她道的一聲辛苦,她都不會忘記,對子女對她的孝敬同樣珍藏于心。另一個小塑料袋里裝著十五根橡皮筋,弟妹們覺得莫名其妙。只有我知道這些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是怎么回事。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我差點兒流淚。它們比那些首飾還要珍貴。
橡皮筋是我小時候的玩物。那時的女孩子雙腳十分靈活,幾乎都會在橡皮筋上翻出各種花樣:跳躍、勾進、盤繞、踩踏等。而在兩頭抻拉橡皮筋的人也不是枯木樁,橡皮筋從觸地到膝蓋到腰部,再隨衣服紐扣一步步升高,然后到脖子、頭頂,最難的高度則是用手把橡皮筋高舉起來,個子矮的還會拼命踮起腳,增加跳者的難度。
那個年代的孩子有他們的玩法和幸福感。橡皮筋就是女孩子最好的玩具,跳的時候,腳是主角,嘴是配角,邊跳邊唱,節(jié)奏絲毫不會搞錯,一首接一首,而且隨著兒歌轉換著跳法。和跳橡皮筋配套的兒歌,大多沒有什么邏輯,但很順口也很有趣,比如:“小皮球,架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我常常跳橡皮筋跳得入迷,忘記了時間,直到媽媽喊我回家吃飯。
那時女孩子多用橡皮筋扎小辮子,有心的女孩子會用毛線替代而省下橡皮筋。一串橡皮筋五顏六色、新舊不一,還打著不少結。那時橡皮筋兩分錢三根。在我們眼里卻是昂貴之物,誰也舍不得隨意扔棄斷了的橡皮筋。如果誰擁有一根長三米以上而且是雙股的橡皮筋,那就是大家的中心人物,可以贏得羨慕和敬佩。
我們家條件不好,我要積攢很久才能串成一根羞于拿出手的很短的橡皮筋。它們不是也被我們稱為牛皮筋的那種淡黃色半透明的橡皮筋,而是彈性很差的咖啡色圈圈。
有一回,我一個人在家門口玩,把那串只有一米多長的橡皮筋綁在兩只凳子之間困難地跳著,那串單股且又打滿結的橡皮筋可憐巴巴。我的身體也不時地碰撞到凳子。媽媽正好下班,手里拎著一個包走過來,微笑著說:“我給你看樣東西。”
她從包里掏出來一截橡皮管。這是在一處露天水龍頭那里撿到的遺棄物?!爸x謝媽媽!”我歡叫起來,當即去廚房取了剪刀,一截一截地剪了起來。媽媽還在一邊指導我不要剪得太細,太細容易斷,也不能太寬,太寬彈性不夠。就這樣,我一下多出了幾十根橡皮筋。雖然它們有些硬,也沒多少彈性,但聊勝于無。我把它們分別接在我的橡皮筋的兩頭,一下增加了它的長度,玩起來痛快多了!
成年后。我對橡皮筋依然懷有很深的感情,曾經(jīng)買了不少,串成一根很長的雙股橡皮筋,興致上來,我就將它綁在兩棵樹之間,跳上一陣。后來有了女兒,我很鄭重地把橡皮筋送給她,但女兒毫無興趣,這才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我女兒,幾乎所有的女孩子都不再跳橡皮筋了。
那串長長的橡皮筋經(jīng)過幾個盛夏,烊化粘連在了一起,模糊了我少女時期的美好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再看到橡皮筋,心不再癢癢了,腿腳也無感覺了,那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消失得無影無蹤。
媽媽也很快老了,那回替她老人家下廚,我將捆綁蔬菜的橡皮筋一一取下,順手塞進口袋。媽媽問我是不是留給女兒的。我說她哪兒用得著,這是給阿藍用的。媽媽一時沒明白過來——老貓也會跳橡皮筋了?我得意地告訴媽媽,鏟的貓砂包裝好后,用橡皮筋扎緊再扔,不至于散落弄臟了院子。媽媽恍然大悟:原來是廢物利用啊。
沒想到媽媽不聲不響地開始幫我收集橡皮筋了。她突然離世,使橡皮筋的數(shù)量在第十五根時戛然而止,而我的想象沒有停止。我完全能夠體會到媽媽把每一根橡皮筋放進抽屜時的心情。媽媽對女兒的愛從小到大都不會變。
我小心翼翼地使用這十五根橡皮筋,用斷了打個結再用。那種珍惜就像小時候給橡皮筋打結一樣。過去是因為貧窮,現(xiàn)在則是因為不舍。
雖然不舍,但十五根橡皮筋終于還是離開了我的視線。它們的離去使我對橡皮筋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只要是經(jīng)過我的手的橡皮筋,都會被反復使用,和那十五根橡皮筋一樣。每一次使用。我都感覺十五根橡皮筋好像有魔力,永遠也用不完,如同夢中的媽媽,一直在我身邊沒有遠去一樣。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8年11月8日,有刪改)
【導讀】
文中的橡皮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