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滕金凌
(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至今,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五通”)和產業(yè)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些進展影響著中非旅游合作的發(fā)展,在中非旅游合作領域中也有一定的體現。中非一直秉持“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擴大旅游合作。
1956年,中埃正式建交,中非關系不斷發(fā)展、鞏固、提升,[1]隨后中國與非洲其他國家相繼建立外交關系,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公民赴非旅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下文簡稱“論壇”)部長級會議于北京順利舉辦,中非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論壇”奠定了中非旅游合作的基本框架。參會部長一致認同中非在旅游領域進行合作,認為旅游業(yè)具有增財政收入、促經濟增長、創(chuàng)就業(yè)機會,以及消除貧困等經濟功能。[2]兩年后,埃及作為非洲首個“ADS”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游,在非洲著名景點景區(qū),中國游客已經是???。[3]2003年,《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提出,中非繼續(xù)深化旅游合作,中國新增八國為“ADS”旅游目的地。[4]三年后,《北京行動計劃(2007—2009年)》顯示,中國在非洲的“ADS”目的地國家升為二十六個,中國居民赴非旅游的同時,非洲也支持非洲人民赴華旅游,[5]這表明中非旅游合作更加緊密,單向型的中國游客赴非旅游正在向雙向型的中非游客“互訪”轉變,但單向型仍將是主導模式。中國教育部設有四個教育援非基地,其中之一的“浙江師范”設立了獨立機構——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2007年設立),其十分重視研究非洲旅游發(fā)展,[6]駱高遠長期從事中非旅游合作研究,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論壇”《沙姆沙伊赫行動計劃》指出,中國繼續(xù)鼓勵企業(yè)對非洲的旅游投資,進一步推介非洲旅游目的地國家,[7]旅游媒體和旅游信息的作用逐漸增強。三年后,“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3年至2015年)》提及,中非繼續(xù)加強旅游合作,合作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包括信息共享、投資、培訓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8]
從以上中非旅游合作政策支持的回顧可以看出,從新中國成立到新千年,中非合作較少涉及旅游合作領域,主要集中于政治、貿易等傳統領域。新千年之后,中非旅游合作主要是在“論壇”的框架之內進行的,這是顯著的發(fā)展,中非旅游合作逐漸緊密、廣泛,并且中非旅游合作還有進一步深化的潛力和空間。
中非旅游合作呈現出較為顯著的特點:一是中非旅游合作處于“論壇”的框架之內。從第一屆到第五屆“論壇”(2000—2012年),中非簽署的文件都包括了關于旅游合作的領域,并且旅游合作逐漸緊密、廣泛,中非合作領域正在由政治、國際事務、經濟等傳統領域向文化、旅游等多個新興領域延伸?!罢搲笔侵蟹情L期的主要合作形式,其他的合作政策是“論壇”的配套措施與有力補充。二是中非旅游合作不斷發(fā)展。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ADS”已經增加到了29個(國家和地區(qū)),非洲有更多國家和地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旅游業(yè),愿意積極投身于中非旅游合作之中;另一方面,中非陸續(xù)開展旅游業(yè)企業(yè)投資合作、旅游信息交流合作、旅游技能培訓合作,以及旅游目的地宣傳和推介等,中非旅游合作從政府層面逐漸向企業(yè)層面拓展,有利于積極發(fā)揮旅游市場的作用。三是中非旅游合作更加重視中國的力量。改革開放后,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閑暇時間增多(勞動節(jié)和國慶節(jié)等節(jié)假日普及),“ADS”旅游政策逐步放開,加之“入世”使得中國游客更具國際視野,對非洲原始、神秘的氛圍充滿向往,中國赴非游客數量不斷增加,為非洲帶來了大量的旅游收入。而非洲經濟發(fā)展水平整體不高,非洲赴中國游客數量相對較少,但隨著中非旅游合作的深入發(fā)展,單向型的赴非旅游將向雙向型的旅游“互訪”轉變。
中非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中非重視旅游業(yè)發(fā)展已達成共識。中非在旅游業(yè)的作用,即旅游業(yè)利于增財政收入、促經濟增長、創(chuàng)就業(yè)機會、消除貧困等方面達成了認識上的一致性,雙方均已承認旅游業(yè)的重要性,這為中非互送國際客源、共同開展旅游合作項目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二是中非互訪旅游人數顯著增長。2004年和2005年,中國前往非洲的旅游人數分別為約55000萬人次和約110000人次;2012年,中國赴非游客人數達到87萬人次。[9]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相比,赴非中國游客在出境總人數中占比不高,但增量比較顯著,如圖1所示(1)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整理而得。,1995—2013年非洲赴中國入境游客數量顯著增長(1996年數據缺失),19年間由4.91萬人次增加到55.3萬人次,增長了約10.3倍,2008年游客數量(37.84萬人次)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同比增長率約為—0.18%),但與2007年游客數量(37.91萬人次)基本持平。
圖1 1995—2013年非洲前往中國的入境旅游者數量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體表現在關于“互聯互通”的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旅游貿易得以暢通,非洲赴中國旅游人數穩(wěn)中有升。如表1所示,2014—2016年三年,非洲赴中國旅游人數分別為59.7萬人次、58.02萬人次、58.88萬人次,旅游人數趨于穩(wěn)定,2017年為62.91萬人次,與2016年相比增長了約6.8%。隨著“一帶一路”中非旅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深入發(fā)展,中非游客互訪更加便利、頻繁。二是旅游設施得以聯通,中非旅游基礎設施合作已成共識。相關政策支持中非企業(yè)在旅游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互利合作,旨在改善和優(yōu)化旅游環(huán)境,[10]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品質?!凹s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年)”進一步提倡中國企業(yè)對非洲進行投資,加快賓館、景點等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11]隨著“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的先后開通,東部非洲的旅游通達度得到提升,區(qū)域內部非洲多個國家的旅游合作在不久的未來有望實現。三是旅游人才政策得以溝通,中非旅游人才建設受到了重視。中非曾制定了“中非聯合研究交流”和“中非智庫”等相關計劃,為中國非洲研究院之成立鞏固了基礎。中國非洲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非進一步加強智庫建設和智力建設,深化以旅游合作為代表的中非人文交流的誠意和決心。中國非洲研究院將為培養(yǎng)青年旅游專家、扶持青年旅游學者、培養(yǎng)高端旅游人才發(fā)揮積極作用,將為中非旅游合作起到人才支撐的作用。[12]
表1 2014—2017年非洲前往中國的入境旅游者數量(萬人次)
注: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整理而得。
1、旅游形象有待提升,文明之路仍需推進
中非旅游形象關乎文明的發(fā)展。一方面,中國旅游形象受損。眾多中國游客前往非洲,發(fā)生了一些不尊重傳統風俗、舉止粗魯的不文明行為。[13]根據暈輪效應(旅游心理學),不文明旅游行為會使得非洲人民對少數中國游客的不良印象擴散到整體中國游客,這對中非旅游合作的發(fā)展將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非洲旅游形象的刻板印象較為突出。非洲多發(fā)的自然災害(干旱、洪澇等)、蔓延的傳染性疾病(艾滋病、結核病、瘧疾等)、混亂的政治局勢(恐怖主義、軍事沖突等)、落后的經濟面貌等因素對中國游客對非洲的旅游形象認知將造成不良影響,致使中國游客選擇非洲以外的旅游目的地。
2、語言障礙有待克服,開放之路略顯艱難
中非語言交往的便利程度關乎非洲的開放程度。非洲語言種類繁多,北非國家多使用阿拉伯語,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多使用本土語言、部族語言,[14](P195-227)非洲多個國家又經歷了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語言交流更是復雜多樣。加之非洲中文導游、中文指示牌較少,西歐和部族語言旅游翻譯人才較少,中國游客與非洲當地的旅游企業(yè)交流、與居民交往、游覽旅游景區(qū)(景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從旅游社會學角度來看,中國游客容易因旅游語言問題產生文化休克現象。
3、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建設,繁榮之路尚存制約
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關乎非洲旅游經濟的繁榮。在非洲很多國家(地區(qū)),缺乏水電、通訊、廁所、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旅游基礎設施比較薄弱。[15]旅游基礎設施不足的根源在于非洲多數國家(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與西方的殖民統治有關,非洲多數國家獨立時間晚,工業(yè)基礎薄弱,發(fā)展速度慢,旅游業(yè)發(fā)展舉步維艱。非洲19個貧困國家中,有5個旅游—經濟同步型國家,另外14個均是經濟滯后型國家,旅游發(fā)展高于同期經濟發(fā)展水平,多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經濟基礎卻較為薄弱,[16]而不是因為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礎設施。如坦桑尼亞多數餐飲配套的接待水平與服務能力還比較差。[17]如南非(共和國)制定了“減少貧困計劃”,發(fā)展基礎配套設施,如道路、步行道、公園圍墻等,[18]經由旅游扶貧改善了其經濟狀況,這是其他的非洲貧困國家可以借鑒的。
4、旅游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綠色之路任重道遠
旅游資源的保護關乎非洲旅游的綠色發(fā)展。沙漠化、植被覆蓋率降低、野生動物問題等,是制約非洲健康、綠色、和諧發(fā)展的重要生態(tài)影響因素。[19]加劇的沙漠化和突出的森林生態(tài)問題會對野生動物保護地及其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損害,影響非洲生態(tài)觀光旅游的發(fā)展。而森林被破壞,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減少將制約自然保護區(qū)、國家公園的建設,將自然保護區(qū)劃分為不同區(qū)域將有利于動植物資源的保護。[20]非洲雖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為數很少,原因是非洲國家(地區(qū))缺少雄厚的資金和優(yōu)秀專家人才,無力對遺產旅游資源進行經營,使得遺產的處境較為艱難。[21]
1、有利因素日益凸顯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要求為中非旅游合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一是中國游客赴非簽證得到了簡化。毛里求斯等國家允許中國公民“免簽”,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允許中國公民“落地簽”,[13]肯尼亞等國家允許中國公民“電子簽”。[23]二是旅游交通向便利化發(fā)展。根據“距離衰減法則”,客源國到目的國的距離,與目的國對旅游者的“拉力”成反向關系,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之阻礙。中非距離較遠,航空是主要交通。至2016年底,共有十家航空公司運營中國和埃塞俄比亞等八個非洲國家的直航航班,[13]縮短了中非的距離。三是中國游客適應的支付手段逐漸豐富。非洲各國家(地區(qū))普遍可使用銀聯網,機場免稅店等場所逐漸推廣了支付寶、微信等與時俱進、有中國特色的支付手段。[13]四是中國游客依賴的無線網日益普及。非洲一些國家開始提供免費無線網,更多的非洲旅游目的地推廣性價比合適的隨身無線網設備,[13]使得須臾離不開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中國游客倍感舒適。另外,第六屆(2015年)和第七屆(2018年)“論壇”,是助推和深化中非旅游合作的傳統有利因素和強大動力。
2、中國重視文旅融合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目標為中非旅游合作贏得了契機。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旅游和文化融合是大勢所趨。文化是旅游之“靈魂”,旅游是文化之“載體”,中國可以通過旅游之方式,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而非洲為“一帶一路”重要節(jié)點,中非加強旅游合作的實質是加強中非人文交流與借鑒,進一步增進中非之間的認識、友誼、和平。同年,中國計劃在非洲推行五十個文體旅游項目,[23]旅游已成為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助推力量。除了中國政府重視文旅融合,中國旅游研究院近年也日益重視文旅融合研究,而文旅融合的研究指導思想也日益融入“一帶一路”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員楊勁松特別重視中非旅游合作的研究。中國旅游行政部門和旅游學術機構對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已達成了一致共識。
3、非洲發(fā)展意愿強烈
“一帶一路”共建共享的原則為中非旅游合作提供了指導。非洲是最貧困的大洲,追求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旅游等多個維度全面發(fā)展(中非旅游合作需要多個領域的支持)。非洲與中國抓緊對接農業(yè)領域合作,在棉花、蔗糖、農作物加工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非洲與中國積極落實“中非基礎設施合作計劃”,在能源、海空交通、信息通信等層面加強合作;非洲支持《“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將進一步發(fā)揮非洲開發(fā)銀行的作用,繼續(xù)加強本幣結算合作,提高人民幣成為外匯儲備的便捷程度;[24]非洲多國積極主動申請“ADS”,非洲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探險旅游、狩獵旅游(Safari)等前景廣闊,旅游業(yè)已成為非洲多國的優(yōu)先發(fā)展產業(yè),反映了非洲多國期望通過旅游拉動經濟快速發(fā)展、通過旅游緩解貧困的迫切愿望。
1、面臨西方國家的輿論挑戰(zhàn)
非洲“第三世界”國家自主發(fā)展理應受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尊重,中非旅游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西方輿論對中國形象的丑化與抹黑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及合作意愿,[25]影響非洲各國與中國進行旅游合作的態(tài)度和意愿,延緩“一帶一路”背景下雙多邊機制和區(qū)域合作平臺發(fā)展的進程。西方聲音中最有代表性之觀點是中非合作是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新殖民主義”。周文、趙方對西方認為中非合作是“新殖民主義”給出了有力駁斥,多角度論證了中非合作是共同發(fā)展的,也是共贏的。[26]非洲公民也對中國及中非合作存在誤解,其對中國的批評集中于中國在非攫取資源等四個方面,這與西方扭曲“宣傳”有一定關聯,[27]西方媒體在非洲影響力很大。
2、中非旅游存在安全隱患
非洲自然災害多是“天災”,戰(zhàn)爭、動亂、恐怖主義等多是“人禍”,傳染類疾病多是“天災”與“人禍”的結合。中國游客出境旅游的安全問題本身是非常重要、非常敏感的問題,存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如“馬航MH370”事件、2019年埃塞俄比亞波音客機空難事件,加之中國公民在非洲旅游可能出現的“天災”與“人禍”,更是增加了中國游客出境旅游的安全風險和對安全風險的感知。另外,非洲社會保險、公共衛(wèi)生、救援力量明顯不足,使得非洲旅游產品得不到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13]若在非洲遇到旅游安全突發(fā)事件和危機事件,中國游客的危險系數較高。
3、非洲旅游投資具有不確定性
從投資的行業(yè)來看,中國向外旅游投資更多流向酒店。[28]這反映了中國旅游投資者積累了酒店投資的知識經驗,并且對酒店投資的前景看好;也反映了中國國內旅游投資“房地產+酒店”模式在對外旅游投資方面的延續(xù)性,體現了一定的路徑依賴性。投資者能否理性成熟地投資非洲酒店領域,還需要實踐檢驗和個案分析,因此增加了旅游投資效益的不確定性;從旅游企業(yè)管理角度來看,北非多為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信徒眾多,伊斯蘭教宗教儀式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埃及教徒每天行5次禮拜,突尼斯教徒每天行4次禮拜,兩個國家每周五有集體“主麻拜”,[14](P195-227)這對于注重市場效率的在非(中國)旅游企業(yè)無疑造成了管理難度,宗教儀式和旅游企業(yè)逐利目標的不可調和性加劇了旅游投資的不確定性;從旅游安全風險角度來看,“天災”與“人禍”,外加其他安全風險因素,使得中國游客對非洲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往往持謹慎、猶豫的態(tài)度,造成了中國赴非游客流量較低,中國旅游投資者自然對非洲旅游投資持審慎、觀望態(tài)度,這又增加了非洲旅游投資的不確定性。
“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基于旅游系統構建中非旅游合作框架。如圖2所示,中非旅游合作框架包括四大子系統,[29](P3-4)系統地回答了中非旅游合作應包含的具體內容。中非旅游合作框架的構建,是為了解決中非旅游合作的問題,應對中非旅游合作的挑戰(zhàn)。
圖2 基于旅游系統的中非旅游合作框架
如表2所示,埃及等四國都是非洲旅游業(yè)發(fā)展較好的國家。2017年,中國雖然是??蟽蓢牡谖逦宦糜慰驮磭?,但是與這兩國接待的國際游客數量相比(分別是830萬人次和145萬人次),中國游客的數量只占很小的比重,與第五位旅游客源國的地位不相稱;南非(共和國)是非洲地區(qū)接待國際游客最多的國家,接待的中國游客數量同樣只占國際游客很少的比例,為9.7萬人次,同比下降了17%,主要原因是南非(共和國)嚴苛的簽證制度;2017年赴塞旅游中國游客數量也下降了17%,主要原因是中塞的直航被取消。
旅游客源市場子系統的合作主要是解決中非旅游形象問題,實現文明發(fā)展。“一帶一路”主要內容之一是民心相通,中非民心相通才可能消除彼此的誤解和刻板印象,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中非互送客源,進行民間旅游交往。旅游客源市場子系統合作的途徑有:一是游客尊重中非傳統習俗,堅持文明旅游。任何冒犯中非傳統習俗的旅游行為和不文明旅游行為都會對中非旅游形象造成損害,中國游客需尊重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二是旅游企業(yè)加強宣傳和營銷。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說,非洲很多國家的名字比較陌生,許多知名景點仍處于“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階段,[30]對于非洲人來說,中國是陌生神秘的東方文明古國。三是政府打造“中非旅游年”系列節(jié)事活動。[31]非洲國家根據本國獨特的旅游資源與中國開展不同主題的“旅游年”,如“中埃(及)文化遺產旅游年”“中肯(尼亞)狂野非洲旅游年”等。
表2 2017年部分非洲國家接待游客的情況
注:數據根據《中國“一帶一路”網投資指南》的數據整理而得。
1、旅游資源合作實現綠色發(fā)展
旅游資源合作主要是解決非洲旅游資源保護的問題。非洲野生動物旅游資源、國家公園旅游資源、濱海風光旅游資源、海島旅游資源等優(yōu)質的自然旅游資源和博物館旅游資源、王國宮殿遺址旅游資源、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都是非洲旅游的重要吸引物。[32](P357-455)中非應加強合作,貫徹保護先行原則,在保護之基礎上,再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實現旅游合作的綠色發(fā)展。中國應增強對非洲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資金支持,積極在國與國之間發(fā)揮溝通、協調作用,促成多國對旅游資源共同保護和開發(fā)。同時,由于非洲國家自身的旅游投資能力、保護能力不足,需要借助發(fā)達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援助。
2、旅游基礎設施合作實現繁榮發(fā)展
旅游基礎設施合作主要是解決非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建設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成功的關鍵,改善非洲旅游基礎設施的狀況是中非旅游合作繁榮發(fā)展的關鍵。旅游基礎設施合作的途徑有:一是宣傳全域旅游理念。全域旅游理念十分重視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非洲提升旅游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二是推廣“廁所革命”經驗?!皫锩比〉昧溯^好成果,中國旅游廁所由臟亂差、數量少、位置偏等狀況,[33]向景觀化、整潔化、評級動態(tài)管理、可精準定位等方向發(fā)展,對非洲建設旅游基礎設施有啟發(fā)作用。三是發(fā)展非洲旅游交通。中國不僅可以對非洲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進行合資建設,還可以利用先進的高鐵建設技術,促進非洲旅游交通的改善。
旅游企業(yè)子系統的合作主要是應對中非旅游存在安全隱患的挑戰(zhàn)(也將對應對非洲旅游投資的不確定性挑戰(zhàn)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平安全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旅游合作的應有之義。非洲自然災害、戰(zhàn)爭、動亂、恐怖主義、傳染病等有時無法避免,但可以進行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后治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景區(qū)和旅游飯店等旅游企業(yè),與游客的聯系較為緊密,有責任和義務保障游客的安全,否則營利則無從談起。旅游企業(yè)合作的途徑有:一是中非旅游企業(yè)評估赴非旅游安全。中非建立旅游企業(yè)聯盟,旅游企業(yè)聯盟向中國經營出境游業(yè)務的旅行社提供非洲的旅游安全評估報告,使中國人了解特定非洲國家的安全狀況、注意事項和應急處理辦法等,降低中國游客的旅游安全感知風險。二是中非建設旅游警察隊伍。雖然??蟽蓢逊謩e于1997年和2003年設立了旅游警察,[34]但中國旅游警察更具國際經驗和國際視野,中意、中俄曾共同進行了跨國旅游警察合作。[35]中國可以幫助非洲在旅游景區(qū)、旅游飯店等建立較為完善的旅游警察制度,中非旅游警察可以進行共同巡邏等跨國合作,保障旅游企業(yè)的安全。三是中國派遣旅游危機管理專家。面對自然災害、傳染病等突發(fā)事件時應該如何處理,旅游企業(yè)必須作好旅游危機管理預案。中國旅游危機管理專家?guī)椭蟹锹糜纹髽I(yè)提升旅游危機管理水平,旅游危機管理致力于將突發(fā)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降到最低,將對游客的公共衛(wèi)生保障、救援力量保障等起到重要作用。
1、旅游政策合作應對西方國家輿論挑戰(zhàn)
旅游政策的合作主要是應對西方國家輿論挑戰(zhàn)。西方輿論的代表性觀點是中非旅游合作是中國的“新殖民主義”,在西方國家勢力的干擾下,部分非洲人民也對中非旅游合作存有誤解。旅游政策合作的途徑有:一是中非保持務實心態(tài),落實旅游政策?!耙粠б宦贰北尘跋?,中非“政府主導企業(yè)參與型”的旅游合作模式,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占主體地位,[36]中非除了不斷深化中非合作論壇的合作形式,簽署諒解備忘錄以外,還應鼓勵旅游企業(yè)以國際化的投資和經營落實中非旅游政策,鼓勵旅游行業(yè)組織發(fā)揮政府和旅游企業(yè)之間的溝通和監(jiān)督職能。二是中非借助旅游媒體,解讀旅游政策。中非旅游企業(yè)、旅游行業(yè)組織有時并不能及時得到利好的旅游政策信息,即使知曉旅游政策也難以全方位把握其含義,以其指導旅游實踐,這就需要官方旅游媒體整合旅游政策信息,多角度、全方位、有層次地闡釋旅游政策。(另外,旅游政策的合作對中國旅游企業(yè)投資除酒店業(yè)外的其他領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將緩解非洲旅游投資的不確定性)
2、旅游人力資源合作實現開放發(fā)展
旅游人力資源的合作主要是解決中非旅游合作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的問題。非洲人民赴中國旅游一般不存在語言問題,中國旅行社、旅游景區(qū)、旅游飯店等有外語導游和旅游翻譯人才。而中國公民赴非旅游存在一定的語言問題,旅游人力資源合作的途徑有:一是中國為非洲培養(yǎng)旅游語言人才。中國赴非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對于非洲來說是非常有潛力的旅游市場,會使用漢語的非洲導游、員工等旅游服務人員會使中國游客倍感親切舒適。幫助非洲培養(yǎng)其他語言人才是為了對接旅游的國際化發(fā)展。二是中國向非洲輸送專業(yè)旅游語言人才。專業(yè)旅游語言人才注重對旅游景區(qū)的宣傳冊、門票、地圖、指示牌、講解系統等進行專門的設計,使語言表達轉化成中文的表達形式,符合中國人的語言表達習慣。
3、環(huán)境保護合作貫穿于中非旅游合作所有層面
環(huán)境保護的合作始終貫穿于中非旅游合作的所有層面。環(huán)境保護將對“一帶一路”中非旅游合作的綠色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一方面,中非旅游合作不能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旅游經濟利益,需要將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尤其是用于治理非洲的沙漠化、恢復森林植被等;另一方面,中非旅游合作需要將對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尤其是對于非洲旅游開發(fā)較少、未進行旅游開發(fā)的地區(qū),原始性和原生態(tài)將是這些地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有力武器。
一是確保中非旅游數據的可獲得性。常見的旅游統計指標有旅游投資總量、旅游年收入和游客數量等。中國國家統計局僅有非洲游客訪華數量的統計,并未按照國家或者區(qū)域進行區(qū)分,非洲游客在中國進行旅游消費的數據難以獲取?!耙粠б宦贰惫倬W整理了中國赴非的游客數量數據,但僅限于2015—2017年部分非洲國家的零散數據。中國對非洲的旅游投資數據更是難以獲取。這些都不利于從宏觀上開展中非旅游合作的經濟研究,以及從動態(tài)角度考察中非旅游合作取得的經濟效益。二是確保中非旅游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一方面,非洲各國統計局旅游統計口徑不一致,國與國之間的旅游數據難以比較;另一方面,由非洲各國旅游數據集合而成的非洲旅游數據,與中國統計的旅游數據不一致,中非的旅游數據難以對比。為實現以上兩點,中非必須利用“大數據”建立旅游數據庫,完善旅游統計制度,統一旅游統計口徑,實施旅游數據動態(tài)管理,以便開展中非旅游合作研究和量化中非旅游合作成果。
中國對非洲旅游基礎設施的投資、旅游項目的援助等都對非洲旅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僅僅來自中國的旅游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提出兩點展望:一是借助發(fā)達國家的旅游投資和管理經驗。開發(fā)國家公園、建設精品酒店,可注入非、中、發(fā)達國家三方面的旅游投資,使得國家公園和精品酒店緩解資金緊張狀況,經營國家公園可借鑒美國的管理經驗,打造精品酒店可借鑒瑞士的管理經驗。二是地域臨近的非洲多國開展旅游合作。打造以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為重要節(jié)點的北部非洲歷史遺址文化旅游合作區(qū),打造以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為重要節(jié)點的東部非洲野生動物風情旅游合作區(qū),打造以南非、津巴布韋等為重要節(jié)點的南部非洲陽光地帶旅游合作區(qū),[37]在這些旅游合作區(qū)要積極注入中國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重要要素,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的旅游業(yè)發(fā)展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