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山東曲阜 273165
以往包括現(xiàn)在很多的小學中小學生學習的方式仍是單純靠聽老師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我寫,你抄。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習定義為“努力”,在小學就扭曲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就釀成了諸如《你看那個很努力但成績不好的人好好笑啊》等互懟的文章的出現(xiàn)。讓兒童走進動物園,使兒童不只是在老師嘴里,書本上,電視屏幕上可以聽到“看到”,更能親眼見到動物的親身實踐方式更有利于兒童的學習的牢固,在電腦屏幕見到的和親眼見到的東西給人的視覺沖擊和腦的刺激是完全不一樣的,像長頸鹿、大象、犀牛等體型較大的動物在電視上永遠也不比那塊52吋的屏幕大,但親眼見到后兒童立即會發(fā)現(xiàn)犀牛的角原來這么大,長頸鹿的脖子竟然這么長。就像沒被微波爐燙過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疼的,沒經(jīng)歷過挨餓的人只靠聽別人講述是很難感同身受的。同理,沒有實踐過程只有結(jié)果的方式是不會使兒童記憶深刻的。
處于兒童階段的孩子,正是各個器官快速發(fā)展的時候,如果此時兒童更多的時間是被關(guān)在教室中坐在椅子上,便形成了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走進動物園,親近動物,不僅符合寓教于樂之中的適應(yīng)兒童的教學方式,兒童通過親眼看、親耳聽、親手摸等多感官并用的“直接接觸”的方式來親近動物,可以使兒童獲得身體上的愉悅感,身體愉悅,兒童便開心大笑,也即證明親近動物有利于兒童身心共同健康發(fā)展。
當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兒童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側(cè)重了兒童身體的發(fā)展而忽視了心理方面的同步發(fā)展。造成了很多兒童日后的“早熟”、沒有禮貌、心理年齡和實際年齡不符等諸多問題。親近動物,兒童可以了解動物的壽命,群體活動等生活習性,并且兒童本身就對毛茸茸的動物有一種自然的喜愛之心,所以帶領(lǐng)兒童參觀動物園,多讓兒童接近自然接近各種各樣的動物,順應(yīng)兒童的自然發(fā)展之路,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愛護,對兒童日后博愛之心的形成有極大幫助,當然這不是很快就能看出來的,也不是線性關(guān)系的必然。
如若只是單純的把兒童和動物放在一起,這當然不能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多少益處,甚至適得其反使兒童變得和猴子、狼等動物一樣。親近動物,可以充當父母與兒童之間交流的話題,眾所周知,兩個人聊天,是要有一定主題的,否則就是胡言亂語,毫無意義。父母陪伴孩子參觀動物園的過程中,兒童見到新奇的事物,必然會問父母“這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當兒童詢問問題時,他的大腦處于迷惑的狀態(tài),父母告訴他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成了他對此問題的唯一答案,所以,父母應(yīng)該見多識廣,早就對大部分動物熟悉或認識,當孩子詢問時快速告訴孩子,這就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了一個權(quán)威的形象,因為孩子之前問父母問題時父母都能對答如流,所以日后父母教育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或其他品質(zhì)時,也會更為輕松有效。
動物園中像“駱駝、耗牛、哈薩克馬”“青山羊、波爾山羊、杜泊綿羊”“梅花鹿、馬鹿”等生活習性相近或者屬同科同屬的動物往往圈在一個地方。像前面的駱駝和馬還好辨認,但青山羊和杜泊綿羊?qū)τ趦和瘉碚f就有些難以辨認,父母可以問孩子哪一個是青山羊,當對于一個問題有了兩種答案時,就促使兒童開始思考,兒童需要對比兩種羊的顏色、角的形狀等身體特征加以區(qū)分,通過多次的比較兒童給出或?qū)蝈e的答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詢問孩子“為什么”,并針對孩子的思考過程分析來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為適應(yīng)小學教學,老師可組織學生集體參觀動物園,帶領(lǐng)兒童親近動物。頻率最好為一年一次,即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共六次。時間宜定在春天四月份左右,此時溫度和空氣濕度較適宜兒童外出踏青。選址應(yīng)就近選擇,在本市內(nèi)或本省內(nèi),因為兒童可能有暈車狀況或者因乘車時間太長而煩躁的現(xiàn)象,且考慮到經(jīng)濟因素,在本省內(nèi)的旅游可以節(jié)省車費,當日返回并減少住宿費等不必要的開支,也可借此培養(yǎng)兒童的節(jié)儉意識。
出行應(yīng)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可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30人),配備三名老師,兒童以5人為一個小組,選擇一名小組長,每個老師負責兩個組10名學生,手機時刻保持開機狀態(tài)。老師應(yīng)該為此次活動做好充分準備,寫好策劃書。參觀過程中老師應(yīng)教育兒童不能大聲喧嘩,不能攀爬石頭、樹木,不能翻越護欄,不能觸摸電線等,將安全教育,文明教育,節(jié)約教育等融合于此次活動中,在兒童親近動物的過程中教育兒童健康發(fā)展。
為了打消家長的顧慮,保證兒童的安全,可以在小學校園中或者附近建設(shè)“小植物園”和“小動物園”。不必花費大量資金引進各種動物,以常見家禽例如雞鴨鵝常見小動物例如狗貓倉鼠等為主要引進物種,甚至可以收養(yǎng)流浪狗流浪貓等小動物;植物園則可以教孩子種棉花種小麥種西瓜植樹等。每天在“小植物園”教兒童種菜、植樹、施肥、采摘,帶領(lǐng)兒童在“小動物園”喂養(yǎng)動物,以這種較為方便的方式使兒童親近動物,使兒童具備一顆有愛的心,不僅愛護動物,也能團結(jié)同學,友愛朋友。
不管怎么說,多讓兒童親近自然,親近小動物,這為日后兒童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甚至社會秩序的安定都是書本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