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蓮 四川省閬中市實驗小學 四川閬中 637400
教學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我是誠惶誠恐,只因?qū)W生初次接觸文言文,一文即一門。我該怎樣推開這扇門?文言文披著“艱澀難懂”的面紗,但紗下卻有精深的哲理,有悠久的歷史,有華夏的文明。如果我的孩子們望文言而生畏,他們怎么會揭開面紗看看,恐只會知難而退,不屑于它甚至唾棄吧,我豈不是華夏文明傳承的罪人?
我瞻前顧后,權(quán)衡,思量,完成了《楊氏之子》的教學。時過數(shù)月,觀學生狀態(tài),我欣慰,可能沒有失敗,也不禁回味起個中情由。
課堂中教與學還是比較有趣的。
——“誘敵深入”。課堂上,我不趕著學生茫然向前。讀,我沒有先去劃分節(jié)奏而保證萬無一失。劃分,頗有一見面先將其碎尸萬段之嫌,可憐美人面未全識。我用師者的語感去美化生澀的文字,激發(fā)學生讀的欲望,讀好的欲望。再輔以多變的形式去讀,似玩似讀,讀中有樂,讀著似有味似有悟,似有幾分親近祖先的神秘,幾分美妙,此時,學生是幸福的,這是他們自己讀出來的,就算似懂非懂,甚或全然未知,沒關(guān)系,因為他們這時很想繼續(xù)前往,欲解“美人心”。
——“穿越時空”。既然《楊氏之子》是個生活場景,我們就來個“穿越”——情景再現(xiàn)?;h墻小院,果盤,水果,一應俱全——皇帝新裝,一般人看不見,學生都知道在哪里,呵呵——接著,入角色,對鋒芒,古人古語,便把古色古韻流露了幾分,心緒已禁不住飛往那個隱隱綽綽的梁國。幾番“對答”,師及時引導,學生更知從容中的智慧,反詰中的委婉,鋒芒中的禮儀。學生以己身心化古人,更方便領(lǐng)略古人風采,略生敬意。
——“巧舌如簧”。師者將文言的元素融入課堂用語中,也許會將遙遠的文言拉近點,有親近感。冰涼的文言會因為師者的恰當運用而變得有溫度。我用的文言詞匯并不多,大致在兩種時候:一是夸獎加調(diào)侃,諸如“豈不妙哉”“后生可畏”等古人常用套話 二是將個別文言虛詞用在口頭上,如“何”、“也”、“之”用在“何人”“何地”“何故之有”等口語中,增加一點文言氛圍,小孩子好模仿,他想仿就會去學,小孩子也好崇拜,他會更有毅力去學。
只有課堂是有趣的,學生才會跟我來,因為有趣,學生可能會學得更多。但學習文言文絕不是讀讀、演演、說說便罷,我在營造趣味的同時,重點給予學生兩種熏陶:
一、態(tài)度必須是嚴謹?shù)摹嘤米值?。學習文言文幾件法寶:原文注釋、字典、頭腦,其中注釋有限,而個人思索整理要在具備一定文言素養(yǎng)之后才具可靠性,用字典,求精準,再積累,也可增加判斷理解能力。學生至少有兩種工具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才開始使用古漢語字典,學生找到一字后發(fā)現(xiàn)義項多,很茫然,我?guī)ьI(lǐng)學生一個一個看,然后聽他們選擇并說理由,選義釋文也就同時進行了。有時感覺勢如蝸牛蠕動,幸好學生很有成就感,做得也踏實認真,有人已經(jīng)完成,有人仍在字典里摸索,我會等,剛開始我不想讓他們掉隊,浪費這點時間也許是值得的。
我的目的也不在于學生精確理解一個字或一短文言文,而是訓練他們的內(nèi)心,對待文言的心——平靜。只有平靜能慢慢焐熱文言,唯有平靜的心能聽到祖先的訴說。我的目的還在于學生養(yǎng)成隨時用字典的習慣,模糊理解雖是閱讀一法,但那可以是學生以后的事。求精準,多斟酌,是做學問的長遠之計。
多用字典也算是我能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授漁”之后,我盡量讓學生親自去“撈魚”。閱讀題中有一“沽”字,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徑須沽取對君酌”,但我不能講,此時講,一是便宜他們了,二是打擊他們了,“我忘記了?!痹捯粑绰?,字典已嘩嘩作響,大家忙開了,“我找到了”,“我知道了”,“是買的意思”……課堂到底不是為了展示我們師者才識的,而是為了使學生沖鋒陷陣。我要激發(fā)學生探索欲,盡可能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在文言路上,他們離開老師,還能夠?qū)W習,還喜歡閱讀文言小文。即使他們的知識少得可憐巴巴,與我們師者相去甚遠,我也不急于把知識一下塞給他們當包袱,因教學文言不可操之過急,恐適得其反。我只盼學生站立著學習,自己行走,盡管現(xiàn)在是個超級矮子。
二、想象可以是豐富的、合理的。缺了想象,天使都無法飛翔,何況是縛住手腳的學生?《楊氏之子》可以不止步在一問一答上,學生靠想象繪出了拜訪、不遇、呼兒、相送、夸贊等畫面,想象中古人似乎不遠,文言似乎可近。想象豐富、大膽,才能讓文言中逝去的過往鮮活起來,給文言增加吸引力。我鼓勵學生想,要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了解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然后尊重歷史、文化,盡情在文言語句中想象馳騁。
如果說課本是根據(jù)地,課堂是主戰(zhàn)場,那么我們還得多打打游擊戰(zhàn),發(fā)動勢力,鞏固戰(zhàn)果。課后,我們做得更多。
1、選擇有趣的、簡短的文言材料來閱讀
我用課外文言材料來彌補課本的單薄,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材料必須是有趣和簡短的,以此維系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班上很多學生有一本《世說新語》,書中內(nèi)容如《楊氏之子》一樣淺顯有趣,對學生而言,讀懂它卻實非易事,從《楊氏之子》走進《世說新語》,從老師帶領(lǐng)扶持到自己摸索向前,學生經(jīng)歷著勇敢的嘗試,內(nèi)心對文言文有著復雜而深刻的體驗,以字典為杖,邀同學為伴,用大腦判斷,或滯或行,恍然若得。我不懼怕他們領(lǐng)悟不當,更不怕他們淺嘗輒止,他們留下的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是自己走出來的,待他們回頭看時,定會會心一笑。
2、交流閱讀成果——當“小老師”
待學生閱讀一文后,由他們毛遂自薦來當“小老師”,為大家講解此文。學生提前查證的準確性和工作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們都樂意去做。講者激動,聽者期待。有個別“小老師”設(shè)計用心,環(huán)節(jié)相扣,互動性很強,其效果實在令我嘖嘖稱贊,接踵而來的“小老師”也受到啟發(fā),在分享文言文的同時注重方式和技巧,由此看來,他們收益的似乎不只限于文言了。后來,這些“小老師”們提前與我“預約”——排序。在這個學習活動中,聽者感受到濃濃的文言氛圍,為講的學生有求精準的文言態(tài)度,有不斷完善而縝密的心思,有在文言道路上尋覓逗留的機會。至于文言常識那是初學者的附屬品,奢侈的附屬品。只要在路上,何愁以后不擁有呢?
以后究竟怎樣,我自難料,奢求不負初遇之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