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強 陜西省銅川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727031
史料是歷史研究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對象,它是歷史再現(xiàn)的基本素材和依據(jù),沒有史料為證據(jù)的歷史研究,好比紙上談兵,是經(jīng)不住推敲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作用也相當重要,恰當?shù)剡\動史料教學,會讓教學內(nèi)容顯得不再空洞,甚至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動史料,用準史料,用活史料,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必修課。
歷史教材中的圖片、文字等資料是最能證明教材內(nèi)容的、最契合教材編寫者意圖的史料,也是教師最應重視的史料。然而現(xiàn)實教學中并非如此,許多教師忽視了這些在課本上顯而易見的史料,轉(zhuǎn)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wǎng)上、書上去尋找。比如七年級歷史下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課文中出示的杜甫詩《憶昔》就能很好地反映唐朝開元盛世的盛況,學生能讀懂這首詩,便能想象出開元盛世,無需教師過多地去講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全面合理地使用教材上的史料,畢竟這些史料更易得,更易用,可靠性也更強。
網(wǎng)絡由于其共享的特性,可以使足不出戶的教師在瞬間網(wǎng)羅各種各樣的史料資源,這些資源豐富多樣,有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這些資源無窮無盡,就有盡有;這些資源方便易得,順手就可以下載。教師可以在豐富的史料資源的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使課堂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滿,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然而,正是由于網(wǎng)絡資源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教師在使用史料資源的時候就要更加謹慎。比如,有時下載的圖片可能是假的、文字材料可能是野史、視頻資料可能來源于影視作品,這些二手資料有是非但不能對歷史教學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還可能將學生的思路帶入歧途。所以,教師要對史料的出處、真實性、實用性等進行甄別,確保使用的史料對課堂有效。
1、做好史料的分類整理。史料資源豐富,但適合教學內(nèi)容的往往不好找,所以,教師應該養(yǎng)成分類整理史料的好習慣,碰到有價值的好史料,及時收集整理,做好對應標簽,方便日后查詢使用。
2、注意史料類型的特性。視頻類史料形象直觀,代入感強;圖片類史料直觀且更容易感知細節(jié);文字類材料更易于理解;實物類史料很容易接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應該注意這些材料的特點,與自己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結(jié)合,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3、史料的選取要客觀公平。史料雖然能直觀地反映歷史,但許多史料反映的歷史事實并不全面,教師如果留心注意,展示給學生的史料只反映了事情的一面,對歷史來說是不公平的,也可能將學生帶入歧途。所以教師在選取史料的時候盡可能地客觀,或者從多方面、多維度展示史料,讓學生對歷史的全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加深學生的認知。
史料的學習研究是歷史課學習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掌握研究史料的方法,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歷史,學會自己探索歷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史料教學作為重要內(nèi)容去貫徹和落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歷史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