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太平記》中的忠臣觀
      ——以楠木正成為中心

      2019-11-13 22:35:28張靜宇
      華夏文化論壇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忠臣史官楠木

      張靜宇

      【內(nèi)容提要】忠臣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不可欠缺的一部分。然而,儒家思想傳入日本之后,忠臣觀在很長一段時間并未對日本文學作品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平安時代末期,武士階層開始登上日本歷史舞臺,強調(diào)君臣之間的忠,并反映到文學作品軍記物語之中。本文主要通過考察軍記物語《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忠臣形象塑造,在和中國忠臣對比的基礎(chǔ)上,揭示中日忠臣觀的異同。

      序 言

      在日本東京皇居廣場前豎立著一尊醒目的武士騎馬銅像,該銅像是住友財團于明治年間捐贈的,是鐮倉幕府末期到室町幕府初期的著名武士,被日本人稱作“軍神”的楠木正成。楠木正成是鐮倉時代末期響應(yīng)后醍醐天皇倒幕的武士首領(lǐng)之一,曾在“元弘之亂”中,在千早城和鐮倉幕府大軍激戰(zhàn),以少量的軍隊成功阻止了幕府大軍的進攻。在足利尊氏反叛后醍醐天皇之時,楠木正成竭力效忠后醍醐天皇,在和足利尊氏進行的“湊川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日本江戶時期,儒學家安東省庵將楠木正成稱為日本三大忠臣之一,他在《三忠傳》的序言中將楠木正成和萬里小路藤房、平重盛并列在一起,認為他們?nèi)耸侨毡局页夹⒆拥牡湫?。之所以為他們立傳,是因為這三位忠臣在君昏臣逆之時,極力匡扶王室。安東省庵欲通過這三位忠臣孝子使人們知道綱常,進而遏制亂臣賊子。江戶時代的《大日本史》的編撰者德川光圀、儒學家林羅山等都紛紛在自己的著作中謳歌楠木正成的忠貞。江戶末期的倒幕勢力將楠木正成作為精神導師,致力于推翻幕府,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強調(diào)忠于天皇。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近代國家,當時日本政府不僅將楠木正成的故事編入中學國語課本,還強制讓學生學習,并譜寫了許多關(guān)于楠木正成的歌曲讓學校傳唱,甚至還干涉學術(shù)界對楠木正成是否為忠臣的探討研究。

      楠木正成的忠臣形象塑造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的軍記物語《太平記》。該書成書于日本室町幕府初期(14世紀70年代),是日本中世軍記物語之集大成,與《平家物語》并稱為日本軍記物語的雙璧。該作品篇幅浩大,長達四十卷;時間跨度較長,描寫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鐮倉幕府的滅亡、建武新政、室町幕府的建立、南北朝的對峙、觀應(yīng)之亂、室町幕府內(nèi)部大名之間的爭斗、足利義詮的去世、細川賴之就任“管領(lǐng)”(輔佐將軍之職)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短接洝穼﹂菊杉挠枇撕艽蟮耐椋瑢⑵渌茉鞛槿毡局页嫉牡浞?,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學術(shù)界對《太平記》中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釜田喜三郎在將《太平記》和同時代的書籍《增境》《梅松論》《神皇正統(tǒng)記》等對比之后,指出了《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忠臣形象是作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虛構(gòu)的。佐藤進一等人指出楠木正成實際上出身于中世的“惡黨”。所謂“惡黨”是指在鐮倉后期到南北朝時期,以武力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武裝集團。因此,可以說《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忠臣形象只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虛構(gòu)。對于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塑造是否受中國某位忠臣的影響也存在爭議,江戶時代的日本學者認為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塑造受唐代張巡的影響,如石川安貞在其《圣學隨筆》卷下中有如下記述:

      太平記中楠公固守金剛山的敘述看起來是根據(jù)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固守睢陽城而寫,……大概是玄惠法印模仿而作。

      對于江戶時代的這一說法,日本學界認為很難說是受中國故事的影響,中日同為東亞國家,古代相似的故事有很多,因此楠木正成形象的塑造也可能是日本人的創(chuàng)造。至于楠木正成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大森北義作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登場預(yù)示了后醍醐天皇倒幕的成功,而楠木正成的戰(zhàn)死暗示了對后醍醐天皇的批判,預(yù)示了后醍醐天皇終將敗于足利尊氏、失去國家政權(quán)。筆者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對《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父子的忠臣形象以及與楠木正成類似的忠臣形象進行梳理,通過和中國忠臣的對比,探索楠木正成忠臣形象塑造的特點以及中日兩國忠臣的不同之處。

      一、以戰(zhàn)死彰顯“忠”

      楠木正成為鐮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武將,和結(jié)城親光、名和長年、千種忠顯并稱為后醍醐天皇手下的四位大將,在后醍醐中興皇權(quán)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331年的“元弘之變”中,楠木正成參加后醍醐天皇發(fā)動的倒幕運動,在赤坂城舉兵。1333年據(jù)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討軍,促進各地反幕軍的興起。建武政權(quán)建立后,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內(nèi)、攝津、和泉三國守護及記錄所寄人等職。1336年,足利尊氏和后醍醐天皇對峙時,楠木正成同新田義貞聯(lián)合迎擊足利尊氏于兵庫一帶,并于湊川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那么,《太平記》對楠木正成是如何描寫的呢?

      《太平記》對楠木正成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卷三的《赤坂戰(zhàn)爭之事》和卷七的《千早城戰(zhàn)爭之事》,主要是關(guān)于楠木正成用兵如神、神機妙算的描寫;第二部卷十六的《正成下兵庫之事》《正成戰(zhàn)死之事》,側(cè)重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描寫。卷十六《正成下兵庫之事》的背景是當足利尊氏率大軍再次向京都進攻之時,楠木正成建議天皇應(yīng)暫時從京都撤出,將足利尊氏的大軍引誘到京城一舉殲滅,然而他的建議被認為有損天皇顏面而未被采納。于是,楠木正成抱著必死的決心率兵進駐兵庫,在出發(fā)之前,楠木正成在櫻井(地名)和兒子楠木正行訣別(被稱為“櫻井訣別”),預(yù)言自己死后天下將歸足利尊氏,他勉勵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之后要繼承父志,輔佐天皇消滅朝敵。在這一節(jié)中,楠木正成對其兒子有如下告誡:

      如若聽說正成戰(zhàn)死,你當知曉天下必將歸于將軍。然即便如此,絕不可為了保命而失去多年之忠烈,做出投降不義之事。一族的年輕人之中,只要一人幸存,就固守金剛山,如有敵人來犯,應(yīng)將命懸于養(yǎng)由之箭頭,將義比作紀信之忠,這才是你最大的孝行?!藶橥鈬煎?,此乃吾朝忠臣。雖時隔千載,然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均是舉世無雙的良佐之人。

      畫線部分是流行本《太平記》之添加,在古老版本的基礎(chǔ)之上增加了養(yǎng)由和紀信的典故。楠木正成要求楠木正行要像紀信對劉邦的忠貞一樣,絕不投降,為后醍醐天皇而戰(zhàn)。在作品的第三部,也即卷二十六《秦穆公之事附和田楠戰(zhàn)死之事》一節(jié)中,楠木正行繼承父志,在和北朝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楠木正成、楠木正行父子為后醍醐天皇以及南朝戰(zhàn)死,《太平記》將他們比擬為替主舍命的紀信,是日本忠臣的典范。

      在楠木正成戰(zhàn)死之后,卷十六《正成戰(zhàn)死故事》對楠木正成的忠臣形象做了進一步的描述,其中有如下敘述:

      原本元弘以來,承蒙后醍醐天皇的信賴而盡忠耀戰(zhàn)者何止千萬。然而出現(xiàn)尊氏之亂以后,不知仁義之人舍棄朝廷之恩,突然投靠敵人,無勇之輩茍且逃生而遭到刑罰,無智之人不辨時機變化而自我迷失、時進時退。其間,兼具智仁勇三德,(1)守死善道,為朝廷立功,從古至今未有如楠木正成者,尤其是處在國家興廢之際,國運存亡之時,正成(2)能逃而不逃,兄弟一起自殺,誠為武德傾覆王威的先兆,無人不對此憂慮。

      上文畫線部分(1)的出典是《論語》中的“守死善道”,強調(diào)了正成的忠臣特點。需要注意的是(2)部分,作品認為楠木正成能逃走卻不逃,寧愿戰(zhàn)死,而據(jù)歷史學家們的研究,認為楠木正成是無后路可退,無法逃跑,只能戰(zhàn)死,也就是說作品虛構(gòu)楠木正成的戰(zhàn)死來塑造其忠臣的形象,進一步說作者認為為天皇“戰(zhàn)死”是彰顯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最好事例?;蛟S流行本《太平記》也正是根據(jù)這一點在卷十六《正成下兵庫之事》一節(jié)中增加了紀信的典故,將楠木父子比擬為為主舍命的紀信。

      楠木正成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臣觀在其兒子楠木正行身上也體現(xiàn)了出來。在作品的第二部卷二十六《四條戰(zhàn)爭之事》中,作者對長大成人之后的楠木正行做了描述。成年之后的楠木正行在大阪起兵進攻北朝,在“藤井寺之戰(zhàn)”中擊敗北朝大將細川顯氏,在“住吉之戰(zhàn)”中擊敗細川顯氏和山名時氏的聯(lián)軍。和高師直、高師泰的大軍在“四條畷”對陣之際,楠木正行到吉野皇宮覲見了天皇(后村上天皇)。在向天皇的上奏中,楠木正行向天皇敘說了其父戰(zhàn)死之前的交代,表明自己要繼承父親遺志,消滅敵人。引述如下:

      如今正行、正時已經(jīng)壯年,待帝運再開之日,草創(chuàng)天下,然而如不舍命而戰(zhàn),既違背父親遺言又會被譏笑毫無戰(zhàn)略。然有待之身(佛教用語,指依賴他力才能存活的人不安定的一生),隨心所欲乃世之習慣,故如我等害病早逝,是對君不忠,對父不孝,因此此次對師直師泰的戰(zhàn)斗將舍命而戰(zhàn)。此次戰(zhàn)斗是正行取他們的首級,還是他們?nèi)≌小⒄龝r的首級?將決一雌雄。今為此生一睹龍顏而特來此覲見陛下。

      由上述引文可知,楠木正行欲和高師直、高師泰在“四條畷之戰(zhàn)”進行魚死網(wǎng)破的戰(zhàn)斗,同時他也將這次戰(zhàn)斗看作是對天皇的忠和父親的孝。然而對于楠木正行的上奏,后村上天皇有如下一番勸解:

      之前的兩次戰(zhàn)斗獲得勝利,使敵人失去斗志,朕心甚慰,你父子之功勞令朕敬佩,值得嘉獎。然而此次敵人傾全軍之力前來進攻,所以此次戰(zhàn)斗關(guān)乎天下之安危。進退適度,臨機應(yīng)變,這才是勇士應(yīng)該采用的方法,因此朕不應(yīng)下達命令。知可進攻當進攻,是為不失機會;見可撤退當撤退,是為確保最后的勝利。朕把汝作為股肱之臣,望卿慎保性命。

      很明顯,面對楠木正行以必死的心態(tài)請戰(zhàn)的決心,后村上天皇讓其審時度勢,不可逞匹夫之勇。后村上天皇還將楠木正行看作股肱之臣,讓其保全性命,便于日后再為其效力。楠木正行沒有聽從后村上天皇的意見,在“四條畷之戰(zhàn)”中盲目地企圖取得高師直的首級,結(jié)果戰(zhàn)敗被殺。

      實際上“四條畷之戰(zhàn)”并不是南北朝之間決定性的戰(zhàn)爭,“天下的安危”也并非僅僅就體現(xiàn)在這一次戰(zhàn)斗之中?!短接洝分獾氖妨蠈Α八臈l畷之戰(zhàn)”只有如下的記述:

      今年五月楠木帶刀、同弟次郎、和田新發(fā)、同舍弟新兵衛(wèi)尉以下兇徒數(shù)百人、于河州佐良良北四條所討留也。

      雖然楠木正行戰(zhàn)死于“四條畷之戰(zhàn)”,但后村上天皇和楠木正行之間的對話顯然是《太平記》的增補。楠木正行以戰(zhàn)死來表達對天皇的忠和對父親的孝,這一點和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塑造有共同點,和紀信的舍身救主也有相似之處。然而,紀信的舍身救主是在劉邦面臨生命危險之際,幫助劉邦成功逃亡;而楠木正成、楠木正行的以死報君卻沒有起到任何實際的作用,似乎僅僅是以死來彰顯“忠”。也就是說以死來彰顯“忠”是《太平記》中楠木正成忠臣形象塑造的特點。

      二、未以死諫君

      除了楠木正成以外,《太平記》還有一些中國的忠臣形象,如伍子胥、史官等,構(gòu)成了一種類似于楠木正成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臣觀。在卷四的《吳越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伍子胥的忠臣形象,其中有如下敘述:

      忠臣進諫,吳王卻不采用。伍子胥難以進諫,想到縱使被殺也要挽救國家危難。某天,伍子胥帶著磨光的青蛇之劍,拔劍于吳王面前說:“臣磨此劍是為了屏退邪惡,應(yīng)對敵人。細細思量國之將亡皆出于西施,西施乃國之大敵。愿斬西施之頭,挽社稷于危亡。”言畢,咬牙威嚴站立。忠言逆耳之時,君王沒有不犯錯誤的。吳王聽后大怒,欲殺伍子胥。伍子胥毫不悲傷地說,①諍諫而死,良臣之則也。與其死于越兵之手,不如死在君王之手,也是怨恨中的喜悅。只是君王因為臣之忠言而怒、賜臣死之事是天拋棄君王的象征。三年之內(nèi),陛下將會被越王打敗而亡。

      引文描寫的是:在吳越戰(zhàn)爭中,越王勾踐戰(zhàn)敗,作為人質(zhì)被吳王夫差囚禁在吳國。三年之后勾踐被放回越國,接著吳王夫差遣使者來越國索取天下第一美女勾踐的皇后西施。越王無奈,采納大臣范蠡的建議,將西施獻于夫差。于是,得到西施的夫差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理政事。在此情況之下,雖然忠臣伍子胥不斷進諫,夫差卻置若罔聞。無奈之下的伍子胥提劍進諫,欲親手殺掉西施,吳王夫差怒而將伍子胥處死。范蠡聽說伍子胥已死,非常高興,認為滅吳國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派二十萬大軍消滅了吳國。引文中的“三年之內(nèi),陛下將會被越王打敗而亡”預(yù)言了不聽忠臣伍子胥諫言的吳王將失去國家。卷四《吳越故事》是在《史記》的《越王勾踐世家》等部分的基礎(chǔ)之上的創(chuàng)作,然而《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中對伍子胥的被殺卻有如下敘述:

      居三年,勾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可乎?”對曰:“未可?!?/p>

      《史記》中伍子胥的死并未直接導致吳國的滅亡,吳國的滅亡也并非就完全歸于伍子胥的被殺,而《太平記》卻將伍子胥的被殺視為吳國滅亡的決定性因素,無非是為了突顯吳王不重用忠臣而亡國的主題,也批判了吳王的昏庸無道。

      如上述卷四《吳越故事》引文畫線部分的“忠臣”“忠言”等詞語,很明顯《太平記》是將伍子胥塑造為忠臣,強調(diào)了他是以死來諍諫吳王夫差的。畫線部分和《古文孝經(jīng)》中的“諍諫死節(jié),臣下之則也”十分相似,即以死諍諫是大臣應(yīng)盡的職責。畫線部分將“忠”和“諫”放在一起,突出忠臣諍諫。該故事可能受到了《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越春秋》《伍子胥變文》等中國典籍的影響,然而筆者查閱這些中國典籍,發(fā)現(xiàn)均沒有將伍子胥塑造為忠臣的記述,也沒有引用《古文孝經(jīng)》中的語句。在日本平安時代的漢詩中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伍子胥的詩歌,但主要都是吟詠伍子胥廟的詩,如大江匡房的《秋日陪安樂寺圣廟同賦神德契遐年》:“彼蕭蕭暮雨、花盡巫女之臺。裊裊秋風、木下伍子之廟”。在中世的軍記物語中伍子胥諫臣的形象開始突出,如《平治物語》中有如下敘述:

      吳國有一位叫伍子胥的大臣,諫言吳王說:“不誅越王,吳國將亡?!眳峭醪宦牐樽玉銖娭G,吳王怒而殺伍子胥。

      伍子胥諫言吳王殺掉越王以絕后患,然而吳王不聽,伍子胥強諫,被吳王殺掉。雖然《平治物語》受《史記》影響將伍子胥塑造為諫臣形象,但是其忠臣形象并不是很突出。和《太平記》有很大關(guān)系的《胡曾詩抄》是晚唐詩人胡曾的詠史詩,經(jīng)過宋代陳蓋、胡元質(zhì)的注釋之后傳到日本,并且加入了日語的注釋,對日本中世文學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胡曾詩抄》中有一首《吳宮》詩:“草長黃池千里余,歸來宗廟已丘墟。出師不聽忠臣諫,徒恥窮泉見子胥?!泵鞔_地指出了伍子胥的忠臣諍諫性格。

      此外,在卷三十五《北野通夜物語》中,對忠臣諍諫也做了描述。南朝的“云客”在批評南朝的施政時,引用了中國的兩則故事,一則是理想君王周大王的故事,一則是理想大臣史官的故事。其中的史官故事中有如下的敘述:

      聽說忠臣諫君,匡扶世道,然當今朝廷的大臣卻不然,……國有諫臣其國必安,家有諫子其家必正,然而如果吉野之君誠懷安天下人心之慮,其臣無私諫君之非,那么,或許失去權(quán)威的武家的天下將會被宮方奪取。

      這部分主要講述了唐玄宗搶奪了其兄弟寧王的妃子楊貴妃,而史官對這件事能秉筆直書、毫不隱晦。為此,唐玄宗大怒,殺了史官。然而,接下來的史官仍舊是照實記錄,毫不畏懼,也被玄宗殺害。在第三個史官仍舊如實書寫之時,唐玄宗終于幡然悔悟,認識到了史官的忠義,于是賞賜了第三個史官?!短接洺氛J為這個故事是根據(jù)《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五年,以及《史記·齊世家》中“崔杼弒君”的故事改編而來的。在《太平記》史官故事的最后作者做了評述,即以上引文畫線部分的“國有諫臣其國必安,家有諫子其家必正”這種用法和《古文孝經(jīng)·諍諫章》中的“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十分相似。很明顯,《太平記》作者認為以死諍諫的史臣是忠臣。

      《太平記》中也敘述了楠木正成向后醍醐天皇的諫言。當足利尊氏大軍從九州向京都攻來之際,楠木正成建議天皇應(yīng)暫時從京都撤出,將足利尊氏的大軍引誘到京城一舉殲滅。后醍醐天皇沒有采納楠木正成的建議,仍命令其率兵到兵庫阻擊足利尊氏。對此,楠木正成并沒有如伍子胥、史官那樣以死來諍諫天皇,而是選擇了率兵慷慨赴死。對于這場關(guān)系到后醍醐天皇能否保全天下的戰(zhàn)爭,楠木正成沒有死諫天皇,或者保全勢力來保護天皇,而是選擇了戰(zhàn)死。這點或許是楠木正成和伍子胥、史官忠臣形象的不同之處。

      三、為盡忠而盡忠

      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塑造是否受中國唐代張巡故事的影響,目前還無法給出肯定的結(jié)論,或許還有待新材料的發(fā)掘。但可以肯定的是楠木正成忠臣形象的塑造和張巡具有相似性,可以類比。張巡是唐朝中期的忠臣,在“安史之亂”的“睢陽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睢陽之戰(zhàn)”的背景是757年,安祿山死后,其子安慶緒派部將率十幾萬大軍進攻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睢陽(今天的河南商丘市),張巡以不足一萬的兵力堅守睢陽,多次打退安慶緒部將的進攻,堅守睢陽十日之久。張巡的堅守睢陽保障了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物資的接濟,為收復(fù)長安、洛陽提供了有力的經(jīng)濟支持。在張巡戰(zhàn)死后不久,《蒙求》的作者李翰寫了《進張巡中丞傳表》,其中有“伏見故御史中丞贈揚州大都督張巡,生于昌時,少習儒訓。屬逆胡構(gòu)亂,兇虐滔天,挺身下位,忠勇奮發(fā)……奮身死節(jié),此巡之忠大矣”的記述,高度贊揚了張巡的忠義行為。韓愈在807年經(jīng)過睢陽時,聽到了當?shù)亓鱾鞯膹堁彩爻枪适?,十分感慨,寫下了《張中丞傳后敘》一文,其中的“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shù)日而知死所矣”,褒揚了張巡對唐朝的忠義。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也都將張巡列于《忠義傳》之中。

      張巡的忠義行為激勵著后世之人,南宋的文天祥寫下了《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一詞,充滿了對張巡的仰慕: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jié),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文天祥不僅僅對張巡充滿仰慕,在和元軍的戰(zhàn)爭中還以張巡的行為來激勵自己抗擊元軍。在元軍逼近南宋首都臨安時,文天祥赴元軍大營談判,被元軍扣押,后乘隙逃出,在其《指南錄后序》中,文天祥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從元軍大營逃出的經(jīng)過。雖然文天祥多次面臨死亡的威脅,然而在南宋處于危險之際,文天祥為了抗元大業(yè)保全了性命。在《指南錄后序》中有“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其中的“將以有為也”是引用韓愈的《張中丞傳后敘》,以張巡等人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從元軍大營逃出的文天祥率兵多次打退元軍的進攻,后來在和元軍交戰(zhàn)中兵敗被俘,慷慨赴死。

      張巡、文天祥是中國忠臣的典范,他們在為國盡忠之時,并未做無意義的犧牲,而是站在戰(zhàn)爭的全局來考慮,最后不得已才犧牲生命。并且張巡、文天祥的犧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要么保障了江淮物資的供應(yīng),要么延緩了南宋的滅亡。將楠木正成的戰(zhàn)死和張巡、文天祥之死做對比,可以看出楠木正成的戰(zhàn)死毫無意義,對后醍醐天皇并未有任何幫助,似乎只是為了死而死。也就是說通過和張巡、文天祥的對比更加可以看出《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戰(zhàn)死只是以死來表現(xiàn)他的忠臣形象而已。

      四、結(jié) 語

      楠木正成父子和伍子胥、史官均是《太平記》中的忠臣形象,都是以死報君。雖說楠木正成也向后醍醐天皇諍諫了,但這種諍諫在天皇不聽之后就放棄了,似乎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如伍子胥、史官那樣以死諍諫、以死阻止君王犯錯。楠木正行不顧天皇的建議,毫無意義地戰(zhàn)死,以戰(zhàn)死來表現(xiàn)其忠孝。很明顯伍子胥、史官的忠臣形象是強調(diào)諍諫君王的忠,完全是站在君王的立場;而楠木父子的忠臣形象是強調(diào)以死報君的忠,是為表現(xiàn)忠而忠。以死報君的忠在作品中描寫得哀婉凄涼、催人淚下,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這種以戰(zhàn)死來表現(xiàn)忠的描寫在家臣對主君盡忠的事例中也有體現(xiàn),也描寫得極具抒情性。楠木正成首先在赤坂城起兵響應(yīng)后醍醐天皇的倒幕,于是鐮倉幕府派大軍前去鎮(zhèn)壓。在幕府大軍兵臨城下開始攻城之前,幕府軍中卻有武士人見恩阿與本間資貞兩人為留名后世而搶先一步來到城下,通報了姓名后英勇戰(zhàn)死。本間資貞之子本間資忠得知父親戰(zhàn)死之后,也不顧一切地單槍匹馬趕到城下苦苦哀求,終于感動了守軍,讓他入城來到父親尸體旁邊戰(zhàn)死。在這里三人之死都是主動的,都是為了盡忠于幕府而戰(zhàn)死。這三位武士的“忠”雖然是家臣為主君盡忠,和楠木正成盡忠的對象天皇不同,但也是以對戰(zhàn)爭的勝利無絲毫幫助的毫無意義的戰(zhàn)死來表現(xiàn)忠。作品卷六《赤坂交戰(zhàn)之事附人見本間率先攻入敵陣之事》將這三位武士的戰(zhàn)死描寫得哀婉感人、催人淚下,其中有如下描述:

      左邊的柱子上寫著一首和歌:“不能使開花的老櫻花樹腐朽了,但其名卻沒有隱藏于苔蘚之下(我雖然老了不能建功立業(yè),但卻想率先攻入敵營而留下名聲)?!保ㄈ艘姸靼ⅲ挚从疫呏樱厦鎸懼骸耙蛩寄詈⒆又槎悦?,請等一下,我?guī)搅绲??!边€寫著:“相模國之人本間九郎資貞嫡子,源內(nèi)兵衛(wèi)資忠生年十八歲,正慶二年仲春二日,以父死骸為枕在同一戰(zhàn)場而亡?!备缸佣髁x、君臣忠貞,在此兩首和歌得到體現(xiàn),即使骨化朽于黃壤一堆之下,卻名留高于青云九天之上。因此,至今見到石碑之上留下的三十一字,無人不流淚。

      上述引文以兩首抒情性很濃的和歌來表達了人見恩阿的忠君、本間資忠的孝。作品還意猶未盡地添加了一句評論,表達了欣賞之情:此歌至今可見,見之者無不為他們留下感動的眼淚。這種戰(zhàn)死的“忠”描寫得詳細而風雅,讓人感動不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以自殺式的襲擊來表現(xiàn)對國家的忠誠,這種理念和《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父子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臣觀具有相似之處,實際上都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犧牲。日本紀念二戰(zhàn)戰(zhàn)后七十年的許多電視節(jié)目把目光聚焦于“神風特攻隊”,對那種哀婉凄涼、催人淚下的忠誠抱有深深的同情?;蛟S可以說,《太平記》中楠木父子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臣觀在今天的日本人身上也留下了些許烙印。

      猜你喜歡
      忠臣史官楠木
      周發(fā)祥:“我老了,讓我兒子來守護楠木林”
      國土綠化(2022年4期)2022-05-10 05:33:26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茶盤洲的楠木王
      江西畫報(2021年6期)2021-08-19 02:09:39
      楠木栽培管理技術(shù)探討
      金絲楠木不神奇
      老友(2020年7期)2020-08-28 21:07:33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近代史學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36
      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忠臣藏”
      石奢自刎
      甚是為難
      尊嚴
      中外文摘(2013年16期)2013-09-30 03:03:42
      苍南县| 莱阳市| 府谷县| 桃园县| 天柱县| 大埔区| 两当县| 乌兰浩特市| 桐城市| 尚志市| 闻喜县| 兴山县| 健康| 永安市| 阿克| 巴南区| 晋城| 封丘县| 江源县| 凤庆县| 镇雄县| 辽阳市| 隆子县| 高青县| 习水县| 南丰县| 洛川县| 奎屯市| 濮阳县| 井冈山市| 汶上县| 航空| 扎鲁特旗| 登封市| 锦屏县| 施秉县| 金华市| 洮南市| 鞍山市| 康马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