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英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300)
寫作是學生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特別是在真實語境中傳遞與溝通信息、再現(xiàn)生活經(jīng)歷、表達觀點、意圖和情感的能力。也是考查學生運用詞匯和語法表達特殊意圖和效果的能力。同時也是考查學生的文化底蘊以及英語思維的過程。而高中英語的教一直是一個讓老師們不斷思考改進的話題,高中英語的學也是讓學生們排斥頭疼的難題。所以,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到學生足夠的信息輸入,同時,也要注意學生詞匯的積累,語法的理解與運用和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
本教學案例主要從高中英語寫作課教師的行為、學生的參與反饋等因素來分析和探討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希望能給高中英語教師在寫作課及其他課程的教學方法設計上提供幫助。該案例中的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第四單元,授課時間為40分鐘。授課老師,40歲,教齡17年,中教一級。授課班級大約50人,整體水平良好。具體授課過程如下: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問學生什么可以成為新聞?學生回答有good news,例如:考試成績很滿意,同學要請吃大餐;也有學生回答bad news,例如自然災害,然后老師問學生自然災害有哪些,學生的回答中有地震這個自然災害,接著教師給學生觀看了一段關于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的視頻,這次地震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這次事件,我們就需要寫一篇新聞報道。用時大約5分鐘。
然后老師問那你們會寫新聞報道嗎?學生搖頭,于是老師讓學生讀學案上的這篇新聞報道并自己總結headline的特點——短并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然后學生繼續(xù)讀,歸納新聞報道的五要素when, where,what, why, who,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同時讓同學分析材料中還需許多細節(jié)性材料來支撐主旨句。在學生掌握了新聞報道的要素及特點后,教師給了學生一個關于臺風山竹的關鍵信息以及一些key words,讓學生討論、準備完上講臺去感受作為一個reporter做新聞報道。這位學生做完報道后,老師進行情感升華,聽到這個壞消息老師陷入了悲傷,那你們呢?于是老師留時間學生們討論我們可以為這些受災群眾做什么?學生們的回答有捐錢、捐物、做志愿者。這個過程大約25分鐘。然后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學校操場為臺風山竹的受災群眾舉行一次慈善捐贈活動,然后就這次捐贈活動要求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新聞報道的要素及特點來寫一篇新聞報道。這就進入了學生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真正學會寫新聞報道。這個過程通過讓學生上黑板寫,然后老師修改并做出評價來完成。然后老師展示了自己的范文,并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最后老師再一次進行情感升華,請同學們記住Helping is better than receiving,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那我們將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個過程大約10分鐘。
2.1.1 課堂活動形式豐富,目的明確
本堂課有師生互動,教師通過以問引思,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思考,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課堂。在輸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思考歸納,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邏輯。而且在輸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從不同角度選材,活化了教材,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中除了有師生互動,還有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助,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
2.1.2 注重核心素養(yǎng),旨在育人
在信息輸出環(huán)節(jié),學生小組的分工明確:把一個大的較難的任務分配成一個一個的學生容易動手的小任務,并且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適合自己的小任務,最后由一個最有能力的學生整合信息輸出。這樣做既可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也可以鍛煉學生合作分工的能力。同時,在輸出環(huán)節(jié)也特別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意識,通過寫新聞報道喚起學生在別人面對困難時要有伸出援助之手的意識,在課堂中滲透文化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思維。
(1)學生輸出環(huán)節(jié)留的時間不夠充足,沒有給學生足夠多的展示時間,可以通過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以后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2)教師應注重及時評價和反饋,在學生做的好的時候要給到及時的鼓勵,增加學生的信心。
2.3.1 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英語學習是一個回顧舊知識并探索新知識的過程,所以要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來歸納總結出新知識,而不是老師包辦代替,直接把新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這就強調教師要把歸納法和演繹法結合起來用,不能一味地使用演繹法。
2.3.2 教學中應提倡合作探究學習
首先,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和語境。其次,在初始實施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教給學生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關注學生是否實現(xiàn)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是否通過合理分工促進了其探究過程。最后,教師應關注學生是否通過探究過程獲得了知識、發(fā)展了技能、提高了能力。教師應關注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
2.3.3 教師應對學生行為進行及時準確的反饋評價
積極的評價過程和結果有利于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有利于學生增加信心,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形成性評價,實現(xiàn)以評促學。課堂上對于學生的好的行為要給與鼓勵肯定和真誠的表揚,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客觀、全面、準確的分析問題,并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的情況與其進行交流,及時給出意見,給予指導。
2.3.4 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透文化知識
教師要以語篇為載體,不僅傳授語言知識,同時要在課堂中滲透文化知識。教師的課程設計要突出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有機的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應以培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