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鮮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靖西市吞盤鄉(xiāng)中心小學 53381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進行工作,使得很多的兒童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形成了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而且大多數集中在教學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與日俱增,也逐漸受到了廣大社會人士的重視.由于兒童在父母陪伴上的缺失導致學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通過探討引導和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以樹立在人格和性格上的完整.
通過具體的抽樣調查可以知道,留守兒童在多方面的綜合能力都不及普通學生,包括人際關系和個人性格的塑造.在留守兒童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性格的兩極分化,要么自控能力較差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要么在行為上沒有良好的束縛導致脾氣暴躁和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留守兒童具體在心理上的問題分析如下.
留守兒童因為與父母長期分居兩地,不能生活在一起,使得兒童不能獲得應有的關愛,從而在安全感上有所欠缺.家庭無論對誰來說都是心靈的港灣,安全的避風港,不僅是人生起航的地方也是我們最終的落腳點,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與家長之間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還能使孩子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更為健全,家庭的作用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對孩子產生著影響.由于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在心靈上保持良好的溝通,導致兒童在性格上出現(xiàn)孤僻、自卑、懦弱等現(xiàn)象,針對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解決,則會埋下很多的隱患問題.
根據調研結果得知,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學歷上都有限,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導致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多時候更為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在心理健康上的發(fā)展.監(jiān)護人只能做到在物質上盡可能滿足孩子,在管教上相對放松,沒有嚴苛對待,導致孩子可能出現(xiàn)驕縱、任性的性格.
學校作為孩子生活的第二場所,對心理健康的成長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由于長期家庭生活的不健全,學校便成為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寄托,渴望在老師和同學身上找到缺失的來自父母的關愛.由于農村地區(qū)在教學配置上的滯后,辦學條件和資源相當有限,很難設置相應的心理輔導辦公室和相關的心理輔導設備,無法正常的展開心理健康活動,使得老師和學生在心理教育層面的認識較為薄弱,而社會上更多關注的也是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狀況問題,心理問題一再被忽視,所以我們要大力宣傳并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關懷和愛護,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來到世間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對孩子帶來的是一生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不是別人能夠隨意取代的.雖然很多父母迫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與孩子分居兩地,但是還是應該想辦法盡可能的與孩子保持聯(lián)系,陪伴在孩子左右,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狀況,關注點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和生活狀態(tài),讓孩子在心靈上獲得安全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冷靜且具有耐心,盡可能的彌補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讓孩子的童年依舊天真、快樂.
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通常與孩子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對孩子可能出現(xiàn)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所以監(jiān)護人也應該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當地的政府機構和部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開展相應活動,對監(jiān)護人進行培訓和指導,以幫助監(jiān)護人可以使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理和教育,并定期的請相關專家蒞臨當地進行育兒經驗的分享,讓留守兒童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讓監(jiān)護人也能夠真正的挑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
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二重要場所,對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應該在教學觀念上有所改變,要加強對學生心理成長上的重視,作為教職人員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關心和愛護,在心理情感上進行引導和梳理,在學習上加大輔助程度,在生活上給予學生體貼,與留守兒童保持較為頻繁的交流和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陪伴的空缺.同時在學校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娛樂等方面的成長都能夠完整.
針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家庭和學校,也是一個值得社會思考的問題.社會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摘掉有色眼鏡,明白他們不需要憐憫和同情,需要給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相關的心理機構可以定期的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的幫孩子糾正心理上的問題,讓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得到疏通.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進行工作,使得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與日俱增,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必須在根本上采取措施,為她們提供更多的關懷和關愛,這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對他們正確的展開關懷和愛護,讓他們能更好的感受到這個社會的美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