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君
(吉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醫(yī)院),吉林吉林 132011)
偏癱(半身不遂)即同一側上下肢、面肌、舌肌下部運動障礙,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可活動,但是走路期間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特殊走路姿勢,嚴重者需臥床,喪失生活能力。需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最佳時期。但是,偏癱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明顯,所以為了提高偏癱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降低疾病相關并發(fā)癥問題,需重視并有效落實患者治療期間的康復護理工作?;诖?,該文就該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偏癱患者為例,總結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
試驗對象總計80例。納入標準:(1)符合偏癱診斷標準,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2)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3)患者處于生命體征平穩(wěn)階段;(4)患者患肢肌力 0~2級。排除標準:(1)肢體活動障礙患者;(2)既往DVT患者;(3)凝血功能障礙患者;(4);臨床資料缺失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試驗對象分組,2組偏癱患者各40例。試驗1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25:15 例;患者年齡介于 45~76 歲,平均年齡(56.80±5.60)歲。試驗2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23:17例;患者年齡介于 43~75 歲,平均年齡(56.65±6.80)歲。 試驗 1 組、試驗2組偏癱手術患者基線資料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試驗1組:給予偏癱手術患者心電監(jiān)護、清除水腫等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在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進行病情觀察、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等常規(guī)護理。
表2 偏癱手術患者組間護理后指標相關改善情況對比(±s)
表2 偏癱手術患者組間護理后指標相關改善情況對比(±s)
組別 股靜脈血流平均速度(cm/s)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股靜脈血流峰值速度(cm/s)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NIHSS(分)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試驗 1組(n=40)試驗 2組(n=40)t值P值14.55±3.83 14.30±3.80 0.293 0 0.770 3 33.50±4.80 22.80±5.55 9.222 5 0.000 0 23.55±5.05 24.01±5.20 0.401 3 0.689 2 54.55±9.02 40.01±8.80 7.297 4 0.000 0 12.02±2.60 11.68±2.72 0.571 4 0.569 3 7.65±2.02 10.35±2.20 5.717 4 0.000 0
試驗2組:試驗1組基礎上落實早期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主動向偏癱患者和家屬普及DVT發(fā)生原因、危害性,強調術后積極預防的價值,在與患者溝通中建立彼此信任關系,從而提高患者配合度與自我保護意識、能力。(2)預防性用藥。合理減少靜脈穿刺次數(shù),給予患者抗凝用藥與護理工作,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藥物,以預防DVT發(fā)生風險。(3)肢體功能鍛煉。護理人員2 h為患者翻身1次,清醒患者叮囑并輔助其抬高下肢進行主動運動,合理穿彈力襪,輔助患者進行床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 min/次,2次/d。并結合患者康復狀況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4)飲食護理。和偏癱患者、家屬溝通中強調吸煙的危害,并指導患者少量飲酒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颊唢嬍成蟼戎匦迈r果蔬等高蛋白類易消化飲食為主,以促進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導致的腹壓升高問題。
記錄偏癱手術患者DVT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股靜脈血流速度、神經(jīng)功能情況 (參考卒中量表NIHSS 評價)[2]。
基于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計算參與此次試驗研究的80例偏癱手術患者試驗研究指標數(shù)據(jù)。計數(shù)型指標(DVT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以[n(%)]表示,計量型指標(股靜脈血流速度、神經(jīng)功能狀況)以(±s)的形式描述,差異檢驗采用(χ2)、(t)。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1組、試驗2組80例偏癱手術患者DVT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情況見表1。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偏癱手術患者組間護理后DVT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分析[n(%)]
試驗1組、試驗2組80例偏癱手術患者護理干預期間股靜脈血流速度、神經(jīng)功能狀況見表2。干預后計量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靜脈血栓是多種原因導致的靜脈血液回流障礙,進而形成血栓。DVT即發(fā)生于下肢深靜脈的血栓,患者下肢潰瘍、疼痛、皮膚腫脹等情況明顯,進而增加了肺栓塞、致死風險。積極預防DVT對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直接影響[3]。偏癱患者術后長期臥床,從而導致DVT風險增高。通過早期護理干預,在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預防性用藥、飲食護理、肢體功能鍛煉的基礎上,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增強患者腿部肌肉收縮力、助于下肢靜脈回流,從而預防DVT發(fā)生[4]。于小翠,周愛霞研究指出,早期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偏癱手術患者術后DVT概率,有較大的應用價值[5]。
試驗結果顯示:試驗1組、2組偏癱手術患者術后DVT發(fā)生率(15.0%vs2.5%)等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結果和何家燕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試驗組(早期護理干預)、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4.4%vs17.7%)以及術后7 d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比較,試驗組有明顯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偏癱患者術后DVT方面有明顯積極意義,從而促進患者術后康復。